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行為醫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行為醫學

  行為醫學行為科學醫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性學科,主要研究行為科學中與健康有關的知識和技術,並把這些知識技術應用於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由該定義不難看出,行為醫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的健康保駕護航,主要研究內容是行為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轉歸中的作用和機制,以及如何利用行為理論和技術來促進人們的健康。由於人類的疾病和健康促進涉及學科眾多,受生物、心理、社會和行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醫學各學科中幾乎均可見到行為因素的影子,因此行為醫學應屬於一門與多學科交叉的應用性學科,其發展方向也應與服務於人類健康的終極目的相一致。

行為醫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行為醫學的具體任務可歸納為4個方面:(1)研究導致疾病的行為模式和環境刺激的行為反應;(2)改善醫務人員的行為和工作方法,促進病人的正常行為;(3)研究、治療行為疾病;(4)糾正不良的行為表現。因而,行為醫學研究的主要任務貫穿於疾病的病因與診斷、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疾病的預防與健康促進三個層面。

  1.疾病的病因與診斷:疾病的病因與診斷是貫穿疾病治療研究與臨床實踐歷史的基石。在我國乃至全球,隨著工業化、都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醫學科技水平亦發展迅速,不少高精尖的診治措施用於臨床,傳統威脅人類生命和消耗醫葯資源最大的幾種疾病(如傳染病、營養不良等)已得到較好控制。然而就在我們為這些成就歡呼時,卻驚奇地發現,,臨床上又出現了很多新的難以治愈性疾病,困擾著人類。這些疾病並非自然疫源所致,而是與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人類自身的生活行為方式密切相關,並被稱之為慢性疾病。為改變目前臨床診療的困境和更合理地利用衛生資源,以“生活行為方式”為代表的行為因素在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轉歸和預防中的作用,包括我們應對環境刺激的長期努力,已經或將成為今後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醫學科技水平迅猛發展,高精尖醫療設備的問世,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雖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我們冷靜認真地對該問題進行思考,就不難發現:“醫學也不是神,醫學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不能治愈每一個病人。醫學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還很有限,我們不能盲目相信醫學的‘無所不能’。具體一點說,先進的醫療技術不是神,高端的醫療設備不是神,藥物也不是神”!

  因而,我們不得不從調整人類自身行為來探索疾病治療和康復的新方法,重視人類行為在其中的作用。從“生物行為醫學”角度看,慢性疾病治療和康復的方法主要包括:(1)藥物治療和非藥物(行為治療)的聯合應用;(2)多種行為治療方法的聯合應用;(3)針對多個危險因素的行為治療。如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在高血壓病、冠心痛、糖尿病等發生和防控中的作用,影響因素眾多、相互作用複雜,其防控方案的設計、實施和評估須考慮多種干預措施,應真正貫徹落實到社區/基層衛生保健機構中,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應用多種行為治療手段的多因素行為醫學臨床研究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尤其在冠心病、癌症、高血壓和艾滋病毒(HIV)感染患者身上。研究證實,聯合飲食治療、體育鍛煉、壓力管理和社會支持等干預手段能夠逆轉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似的非藥物干預手段在輕度高血壓患者中的降壓效果等同於藥物治療,亦能顯著降低心肌梗死的再發率和病死率,且無藥物治療的不良副作用;應用壓力管理和體育鍛煉的方法能夠增強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延緩艾滋病(AIDS)癥狀的出現;表達性一支持性群體治療能夠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3.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自上世紀70年代。“生活方式”首先應用於一些發達國家的全國性衛生保健計劃,對改進人類的某些不良行為和提高成功應對生活應激的能力,增進健康,已備受關註。一些里程碑式的群體研究提供了人類行為與健康間關係的強力流行病學證據,證實戒煙、控制飲食、體育鍛煉、減肥和血壓調控是保持心臟功能良好和長壽的重要因素。近20年,許多健康計劃的制定者和經濟學家亦認識到,生活方式的調整對於許多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整個衛生保健系統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價值。學校、社區和工廠的疾病預防/健康促進項目在許多工業化國家呈冪數級增長。美國近2000家企業可以為其職工提供多種形式的健康促進互動。

  評估某項健康行為促進項目的最終指標是項目應獲得有效的正性健康結果,現已成功制訂一些健康行為矯正項目。然而,如何保持長期的生活行為方式改變則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亦非常複雜。無數科研人員和臨床學家做出不懈努力,均遭失敗,促使人們擴大研究範圍,開闊思路,尋求另外某些可替代的方法以長期維持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這些研究已超出某單一學科的研究領域,應集中各學科力量,傾力協作,努力闡述上述問題。

參考文獻

  • 楊志寅,蘇中華.行為醫學的應用前景(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2009,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行為醫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