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董浩雲——中國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創辦人,中國現代航運先驅、“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被譽為“現代鄭和”
目錄[隱藏] |
董浩雲(1912-1982),男,浙江舟山人,中國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創辦人,中國現代航運先驅、“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被譽為“現代鄭和”。
1927年10月,中學畢業後考入航運業訓練班。1928年到天津航運公司當職員,後逐步升任為常務董事,踏上了經營航運業的生涯。靠“勇於競爭,大膽創業”的精神,幾經努力,他開創了中國、亞洲和世界航運史上的多項“第一”,因而享有“現代鄭和”的美譽。他擁有各種船隻149艘,總噸位達1100萬噸,是世界“風流船王”奧納西斯的近一倍;雖不及“世界船王”包玉剛的環球集團多,但其船舶的種類之多、單船噸位之大、機械設備之新,均超過環球集團。
1912年 舟山定海區出生,屬豬。年幼時移居上海讀書和創業,後至香港發展。
1927年 16歲,中學畢業考入航運業訓練班。
1928年 17歲,任職天津航運公司。
1933年 22歲,創立航運公司,同一年爆發日本侵略戰爭,公司結束。
1937~41年 26歲,創立不足一年的航運公司因抗日爆發破產。30歲在香港成立不足一年的公司被日軍接管
1950年 39歲,公司船隻被扣,面臨財務困境。
1956年 45歲,中東戰爭爆發,逐漸成為世界最大船王。
1963年 52歲,首開香港至美國東岸定期航線。
1966年 55歲,首開香港至歐洲定期航線。
1972年 60歲,“海上學府”焚毀。
1980年 69歲,收購百萬噸級大油輪,完成收購資產負債率高達83%。
1982年 71歲,心臟病發,在養和醫院病逝。
人物軼事
1936年與顧宗瑞先生的長女顧麗真結為伉儷。
育有長子董建華、次子董建成、三女董建平、四女董小平、五女董亦平。
董氏父子生平大事對照年表
一個創世界第一 一個成香港首長
兩代船王大接力力輓狂瀾於既倒
1949 董浩雲將大陸生意遷往臺灣。
1956 中東爆發第二次戰爭,埃及擊沉船隻阻塞蘇伊士運河,令國際間對遠洋航運的需求大增。
1972 董浩雲斥巨資購入伊利沙伯號豪華客輪作“海上學府”,在港進行最後改裝,不幸發生大火,焚毀數天後沉沒海中。
1973 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導致阿拉伯國家首次使用“石油武器”,結果燃油大幅度加價。
1979董建華出任東方海外主席,翌年董浩雲退休。
1982 董浩雲心臟病發病逝,加上世界航運業衰退,載貨噸位大量過剩,船價大跌,東方海外未能及時應變業績大跌,董建華欠下巨債,高達200多億港元。
1986霍英東出面註資1.2億美元,拯救董建華。同年5月董建華宣佈重組公司,在新的董氏集團,他喪失控制權,由老闆轉為職員,再向以東京銀行為首的5家銀行,貸款2.5億元。
1990 董建華繼續為公司減磅,而霍英東再收購東方海外兩成股權。但公司仍有630萬元的虧損。
1991 在董建華的努力下,東方海外終於轉虧為盈。截止1991年12月31日止年度業績,盈利達980萬美元。
1994 以上半年中期業績,東方海外經營盈利上升了8倍,達4000萬美元。董建華終於輓救了“祖業”。
2003 東方海外股價再創新高,董家身家賬面暴漲至8億元。
2005 截至3月3日,董建華家族持有股份市值約134.6億元。
董浩雲留給世界一個最大的商船聯合體,留給年輕人“海上學府”的船上教學模式,也留給香港一位最高領導人——他的長子董建華。
1969年,董建華回到了父親身邊。董建華說,父親對他一生影響最大,在他身上留下了“喜歡遠大”和“充滿理想”這兩種不可磨滅的性格特質。
“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雲,自幼嚮往大海,16歲投身中國的航運事業,終生與之結下不解之緣。1931年,年僅20歲的他隻身來到天津,在天津航業公司艱苦創業,從秘書到船務部主任,直至天津航業公會常務執委;1938年初,在積累了豐富的航運經驗後,他回到上海,自辦中國航運信托公司,開創了中國、亞洲乃至世界航運史上的多項第一,因而享有“現代鄭和”的美譽。
1931年11月底,董浩雲奉派與友人顧聯青一同乘火車經南京來到天津。12月初到職後,董浩雲擔任天津航業公司秘書。從此,開始了他與海洋緊密相連的傳奇人生。董浩雲在天津航業公司一干就是6年。在這6年中,他積極倡導“自船、自貨、自運”的經營理念,併在1933年通過山西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的支持,衝破英國航商的重重干擾,打破了外商長期壟斷中國航運的格局,將同蒲路材料運輸交與國人承運,北寧路當局隨之附和,國人的航運從此打入華北咽喉要道的運輸業,為中國遠洋航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35年,他利用外交手段,與天津英工部局、港務局多次周旋,經過數月的口舌之戰,最終將“九號碼頭”收歸天津航業公司名下。同年10月21日,公司遷址至該址辦公。從此,天津航業公司有了自己的碼頭,結束了租借洋人碼頭,長期受外國人無端刁難的歷史。1935年底至1936年初,渤海灣大沽口內外的一場空前的冰難,造成140餘艘中外大小船隻被重冰圍困達20餘日,各船斷水、絕糧,船上人、貨岌岌可危。董浩雲挺身而出,在多次趕往現場視察冰情後,一面與海河工程局、港務局和航業公會多方積極協調,制訂營救方案,一面派公司“天行”號破冰船前往救助,更親自乘坐飛機兩次投放食物、飲水、燒煤和各種必要品,為船員和旅客提供了生存保障。
1934年6月3日,董浩雲升任天津航業公司船務部主任,先後任天津輪船業同業公會執委、常務執委。同年3月至12月,公司經理王更三多次赴上海執行公務,此間,公司所有文書往來均由董浩雲草擬和批閱,經理職務也由他全權代理。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鑽研的敬業精神,贏得了公司高級管理層的高度信任,贏得了航業界同仁的廣泛認同。
1938年初,董浩雲調往上海。在津的6年是董浩雲積累經驗的創業時期,為他日後成為世界船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他的航運事業正是從天津揚帆起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