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心理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美育心理學研究學生在美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特點的教育心理學分支。主要探討如何通過音樂、美術、文學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和區分美與醜的能力,使他們熱衷於美的追求與創造,從而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促進智力和身體的健康發展。
美感是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引起美感的可以是音樂、美術、文學作品,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審美能力是經過教育而形成的。無論是對自然美的領略與欣賞,或是對藝術美的感受和創造都必須通過教育,美育是對人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美的鑒賞既是認識過程也是情感體驗過程。感受美好的事物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才能認識到它所具有的美的特質,而這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做到的。鑒賞美也需要情緒體驗。如對美好的東西產生共鳴,引起熱愛、嚮往的感情,而對醜惡的現象則感到厭惡與嫌棄。對美與醜的評價與判斷不單是認識問題,也反映感情上的好惡。
智育使學生分別真假,德育使學生分別善惡,而美育則使學生分別美醜。美感是人的心理狀態,主要是人的情緒狀態,心理學上有關情緒的理論,是美育理論的基礎之一。此外,美學理論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依據。
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的情緒狀態,如恐懼、憂慮、焦躁、憤怒、妒嫉等都不利於健康審美感情的培養,應該儘量幫助學生剋服。而對莊嚴崇高的仰慕,由優美而引起的怡然心境,以及娛樂性情、排泄鬱悶的活動引起的愉快心境都屬於高尚的審美情操,是應該在美育的過程中註意培養和發揮的。
在學校中實施美育,除引導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欣賞和領略外,主要是通過各種藝術課目的教學過程實現。圖畫、音樂、文學等科目的教學,都必鬚根據心理學情感培養的原則實施,達到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