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空心病是指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癥狀為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1]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價值觀缺陷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並稱之為“空心病”。
“空心病”的核心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即必須要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空心病的癥狀[2]
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腦與神志病臨床醫學中心(神志病科)王惠茹副主任醫師介紹說,“空心病”的臨床表現的確看起來有些像是抑鬱症,因為患者會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抑鬱症的常見癥狀,也正因如此,“空心病”常常被誤診為“抑鬱症”。這兩種病癥有顯著的區別:抑鬱症患者在社交上有所懈怠,但“空心病”患者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抑鬱症或許仍有抗抑鬱藥可用,但這些藥物對於“空心病”卻可能無濟於事。
和抑鬱症一樣,病情嚴重的“空心病”患者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有強烈的自殺意念。或者說,這些患者並不是想要逝去,只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著。“造成這些表現的最主要原因是‘空心病’患者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他們覺得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脫離他人的邏輯後,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們找不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樣,‘空心病’雖然病根在心裡,但是往往會出現一些身體反應,主要表現為不同臟器、不同部位的不適感,即可能沒有器質性疾病,但會有類似於器質性疾病的表現,比如頭暈、頭沉、胸痛、胸悶、心慌、心悸、噁心、嘔吐、胃痛、腹瀉、小便次數增多等,當感到緊張或情緒不佳時,便可能會出現上述不適感。
導致空心病的原因[3]
“空心病”是因為學生缺乏人生目標,不知道自己要乾什麼,陷入一種空虛。一旦他有了目標,他會想盡辦法、尋找一切資源、剋服一切困難去做,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反而非常充實。
這種現象背後有一部分教育的原因。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就是不斷考試,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到研究型教育,分數只是一個敲門磚,“進門”了知識就還給課本,學生對專業不一定有興趣,也未必提高了實踐能力。
同時,也有價值觀單一的問題。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個理想並不都是要“成為科學家”。社會是多元的,需求是多元的,人和人是不同的。而且,學生從小就應該被鼓勵去尋找自己的熱愛,而不是達成了“成名”“成家”這些期許後再去尋找。
應對“空心病”的3招自救術[2]
既然抗抑鬱藥對於緩解“空心病”的癥狀沒有太大幫助,難道這個病就無解了嗎?並非如此。王惠茹副主任表示,一些自我心理疏導和身心練習或許會有所裨益。
改善方法一:正念練習
或許生活很多時候都是一成不變的,但這所謂的不變,只是我們看到一個大概的框架。當我們細緻入微地沉浸到每一個細節當中,用正念訓練的方式去體會每一口食物、感受每一縷陽光的時候,就會從這些互動中感受到人生和活著的意義。
動機和激情驅動了我們對生活的渴望,如果實在沒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標,可以主動地創造一些,比如每天一次的正念練習,哪怕當下沒那麼感興趣,至少可以獲得方向感,在完成的過程中感受意義。
改善方法二:尋找“同頻”的人
發展社會關係,尤其是尋找“同頻”的人對於“空心人”而言非常重要。與其他人建立聯繫並保持關係,是一種培養意義感的有效方法。積極心理學家還指出,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處,分享自己的熱情,有助於進一步促進人生意義的生成和深化。
當然,日常生活中還要註意增加和增強與周圍人之間具有歸屬感的關係。比如,多和父母增加相處的時間,以及交往那些可以讓我們自由表達的、支持我們的朋友,這些都可以幫我們獲得歸屬感和支持感。
改善方法三:訓練對生活的掌控力
一方面,我們可以給自己制定一些簡單的計劃,通過嚴格地執行和自律,提升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另一方面,我們可以主動觸發一些“失控”環節,當我們可以處理生活中的失控時,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也會提高。這樣,我們就不會再畏懼和迷茫,因為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和改變,也就會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 ↑ 佚名. "空心病"[J]. 派出所工作, 2017
- ↑ 2.0 2.1 你聽說過“空心病”嗎?.澎湃新聞.2024-03-01
- ↑ 嚴純華:大學生“空心病”背後,是價值體系不夠多元.新京報.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