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空心病是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1]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即必须要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空心病的症状[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脑与神志病临床医学中心(神志病科)王惠茹副主任医师介绍说,“空心病”的临床表现的确看起来有些像是抑郁症,因为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也正因如此,“空心病”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这两种病症有显著的区别:抑郁症患者在社交上有所懈怠,但“空心病”患者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抑郁症或许仍有抗抑郁药可用,但这些药物对于“空心病”却可能无济于事。
和抑郁症一样,病情严重的“空心病”患者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者说,这些患者并不是想要逝去,只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造成这些表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空心病’患者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他们觉得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脱离他人的逻辑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样,‘空心病’虽然病根在心里,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身体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脏器、不同部位的不适感,即可能没有器质性疾病,但会有类似于器质性疾病的表现,比如头晕、头沉、胸痛、胸闷、心慌、心悸、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小便次数增多等,当感到紧张或情绪不佳时,便可能会出现上述不适感。
导致空心病的原因[3]
“空心病”是因为学生缺乏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陷入一种空虚。一旦他有了目标,他会想尽办法、寻找一切资源、克服一切困难去做,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反而非常充实。
这种现象背后有一部分教育的原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不断考试,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研究型教育,分数只是一个敲门砖,“进门”了知识就还给课本,学生对专业不一定有兴趣,也未必提高了实践能力。
同时,也有价值观单一的问题。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并不都是要“成为科学家”。社会是多元的,需求是多元的,人和人是不同的。而且,学生从小就应该被鼓励去寻找自己的热爱,而不是达成了“成名”“成家”这些期许后再去寻找。
应对“空心病”的3招自救术[2]
既然抗抑郁药对于缓解“空心病”的症状没有太大帮助,难道这个病就无解了吗?并非如此。王惠茹副主任表示,一些自我心理疏导和身心练习或许会有所裨益。
改善方法一:正念练习
或许生活很多时候都是一成不变的,但这所谓的不变,只是我们看到一个大概的框架。当我们细致入微地沉浸到每一个细节当中,用正念训练的方式去体会每一口食物、感受每一缕阳光的时候,就会从这些互动中感受到人生和活着的意义。
动机和激情驱动了我们对生活的渴望,如果实在没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标,可以主动地创造一些,比如每天一次的正念练习,哪怕当下没那么感兴趣,至少可以获得方向感,在完成的过程中感受意义。
改善方法二:寻找“同频”的人
发展社会关系,尤其是寻找“同频”的人对于“空心人”而言非常重要。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并保持关系,是一种培养意义感的有效方法。积极心理学家还指出,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处,分享自己的热情,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人生意义的生成和深化。
当然,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增加和增强与周围人之间具有归属感的关系。比如,多和父母增加相处的时间,以及交往那些可以让我们自由表达的、支持我们的朋友,这些都可以帮我们获得归属感和支持感。
改善方法三:训练对生活的掌控力
一方面,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些简单的计划,通过严格地执行和自律,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主动触发一些“失控”环节,当我们可以处理生活中的失控时,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也会提高。这样,我们就不会再畏惧和迷茫,因为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和改变,也就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 佚名. "空心病"[J]. 派出所工作, 2017
- ↑ 2.0 2.1 你听说过“空心病”吗?.澎湃新闻.2024-03-01
- ↑ 严纯华:大学生“空心病”背后,是价值体系不够多元.新京报.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