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積極性偏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積極性偏差(positive bias)、積極偏見(person-positivity bias)、樂觀偏見

目錄

什麼是積極性偏差

  積極性偏差暈輪效應首因效應一樣,屬於社會知覺的偏差。個體在評價他人時,往往更多地對他人作出積極的、肯定的評價,即評價他人時總有一種特別寬大的傾向,這就是積極性偏差。

  積極性偏差另一解釋是指在社交網站研究中的一種現象: 人們發佈的狀態信息具有積極性的特點,或者是更傾向表露與發表積極的事件、情緒,而不選擇負面信息、消極情緒的表露。[1]

積極性偏差的解釋 [1]

  一種解釋認為在社交網站中通過狀態更新進行廣播式自我表露,模糊了公眾性與隱私之間的邊界,因此個體通常會採取隱私設置、對朋友進行篩選等來對受眾進行控制,從而達到最大化獎賞和最小化個人風險。但即使採取了上述策略對受眾進行控制,由於分享的信息面向的仍然是廣泛的受眾,也難以將風險完全避免,因此為了彌補受眾控制的不足,個體常常會採取信息控制的方式,對公開表露的內容進行選擇地分享,使其適合這種公開的情境,積極內容分享更適合於公開場合。

  另一種從超人際交流理論來對此進行解釋,Walther的超人際交流理論(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model) 指出網路上關鍵性線索的缺失允許個體在進行自我呈現時有更多控制,以創建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社交網站是一個理想的進行印象管理和有選擇自我呈現的平臺。個體對如何呈現自己擁有完全的自由,能自主決定在狀態更新中分享生活中的哪些信息,表達什麼樣的情緒,上傳什麼樣的照片。根據超人際交流理論,個體為了獲得更好的社會形象,更可能去表露更多的積極信息而不是消極信息。

積極性偏差的觀點

  個體在評價他人時,往往更多地對他人作出積極的、肯定的評價,即評價他人時總有一種特別寬大的傾向,這就是積極性偏差。對他人做出積極的評價會使被評價者和評價者感到愉快,因此人們寧願積極地評價他人。在缺乏其他信息資料的情況下,認知者一般對人做出寬大的估計。這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遵循“波利阿納原則”,愉快的事情比不愉快的事情更平常,由於人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大多是好的,即使他們偶爾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他們仍然較好的評價周圍環境,在大多數時間里對大多數時間做出“高於評價水平”的評價。

  有一種觀點認為,“積極性偏差”只在對人的認識時發生。西爾斯(1983)提出對人的積極偏見(person-positivity bias)概念。人們覺得他們評價的人都與他們相似,對人具有同情心,可以認同,從而做出寬大的評價,而對物則不會出現這種現象。西爾斯讓學生對自己所選的課程和任課教師做出評價,對課程的評價主要是教材考試等非人格方面,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針對教師本身的人格方面。結果發現,96%的教師得到了學生的積極肯定的評價,相反只有19%的課程得到學生積極肯定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1.0 1.1 王水珍, 馬紅宇. 社交網站情感表露的積極性偏差研究[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33(03):127-138.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nonameh,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積極性偏差"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