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积极性偏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积极性偏差(positive bias)、积极偏见(person-positivity bias)、乐观偏见

目录

什么是积极性偏差

  积极性偏差晕轮效应首因效应一样,属于社会知觉的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

  积极性偏差另一解释是指在社交网站研究中的一种现象: 人们发布的状态信息具有积极性的特点,或者是更倾向表露与发表积极的事件、情绪,而不选择负面信息、消极情绪的表露。[1]

积极性偏差的解释 [1]

  一种解释认为在社交网站中通过状态更新进行广播式自我表露,模糊了公众性与隐私之间的边界,因此个体通常会采取隐私设置、对朋友进行筛选等来对受众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大化奖赏和最小化个人风险。但即使采取了上述策略对受众进行控制,由于分享的信息面向的仍然是广泛的受众,也难以将风险完全避免,因此为了弥补受众控制的不足,个体常常会采取信息控制的方式,对公开表露的内容进行选择地分享,使其适合这种公开的情境,积极内容分享更适合于公开场合。

  另一种从超人际交流理论来对此进行解释,Walther的超人际交流理论(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model) 指出网络上关键性线索的缺失允许个体在进行自我呈现时有更多控制,以创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社交网站是一个理想的进行印象管理和有选择自我呈现的平台。个体对如何呈现自己拥有完全的自由,能自主决定在状态更新中分享生活中的哪些信息,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上传什么样的照片。根据超人际交流理论,个体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更可能去表露更多的积极信息而不是消极信息。

积极性偏差的观点

  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评价会使被评价者和评价者感到愉快,因此人们宁愿积极地评价他人。在缺乏其他信息资料的情况下,认知者一般对人做出宽大的估计。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波利阿纳原则”,愉快的事情比不愉快的事情更平常,由于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大多是好的,即使他们偶尔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他们仍然较好的评价周围环境,在大多数时间里对大多数时间做出“高于评价水平”的评价。

  有一种观点认为,“积极性偏差”只在对人的认识时发生。西尔斯(1983)提出对人的积极偏见(person-positivity bias)概念。人们觉得他们评价的人都与他们相似,对人具有同情心,可以认同,从而做出宽大的评价,而对物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西尔斯让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课程和任课教师做出评价,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是教材考试等非人格方面,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本身的人格方面。结果发现,96%的教师得到了学生的积极肯定的评价,相反只有19%的课程得到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1.0 1.1 王水珍, 马红宇. 社交网站情感表露的积极性偏差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3(03):127-138.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nonameh,Lly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积极性偏差"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