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知識治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治理(Knowledge Governance)

目錄

知識治理的概念[1]

  知識治理是由義大利學者Anna Grandori最早提出來的。Anna Grandori於1997年和2001年提出知識治理的概念是在企業的範圍內來探討知識治理的,後來Shaker A.Zahra、Cristiano Antonelli、JakkiJ.Mohr和我國的任志安等也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企業的知識治理。在我們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中,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知識治理只有一篇,那就是AJiKa.zancigil發表在《國際社會科學雜誌》1998年第155期上的《治理和科學:管理社會和產生的知識的市場模式》一文。該文沒有明確提出知識治理的概念,但實質上進行了探討。可見,從目前所能查到的文獻來看,知識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管理這一塊,往往是公司治理的研究者轉換視角開展這方面研究的。但知識治理側重對知識過程的治理,知識存在於社會上的各個角落,企業只是社會組織的一種。正如知識管理有政府知識管理、企業知識管理等分支,知識治理同樣可以涉及政府知識治理、企業知識治理、社會知識治理、公共知識治理等分支。因此,雖然目前對於知識治理的研究範圍相對狹窄,但從將來發展來看,可從企業的層面擴展到政府、社會等多個層面。可以說,只要知識存在的地方,知識治理機制就是需要的。按照這種理解,知識治理和前文中我們提到的公共治理、全球治理公司治理、圖書館治理等理論存在著研究範圍上的交叉現象,公共治理等涉及某一領域的知識機制和結構,而知識治理則是對各個領域中知識過程的治理機制和結構的研究。

知識治理主體和客體

  知識治理的主體是作為知識所有者的個人、組織、一家企業、一個圖書館、各級政府、各種民間組織等都可以成為知識治理的主體。知識治理的客體是知識和承擔知識生產知識組織知識轉移知識創新等知識過程的人和組織。相對於知識管理,知識治理強調從更高的層次對知識過程中各種利益相關人如知識轉移者、知識利用者的利益關係,通過設計一個組織或整個社會的知識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協調,保證知識過程的順暢和具體知識管理活動的順利開展,而不涉及具體的對知識進行生產、組織、轉移等活動,因此,知識治理是在更高層次上對知識管理理論的補充,是知識管理理論的新發展。知識治理的目標是通過關係協調充分開發利用知識,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相對以往的公共治理、全球治理、公司治理、圖書館治理等概念,知識治理將治理的概念引入知識管理領域,強調組織或社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對知識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進行有效的協調,以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

知識治理的發展

  知識治理概念產生不過短短的五年時間,可以說還處於初步研究階段。如知識治理的具體機制,在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文獻中研究的還不夠深入和系統,如AnnaGrandori提出的知識治理機制包括知識的自由交換和相互共用機制、實踐社團機制、專利與知識定價機制、公司問的合同機制、公司的風險、責任與盈利共用機制;ChongJuChoi等提出知識治理的機制分為交換機制、授權機制和饋贈機制;我國學者任志安提出企業知識共用網路的治理機制包括正式的組織機制(治理結構、激勵計劃、契約安排等)和非正式的組織機制(組織習慣、組織文化、互惠交易等)。對於通用的知識治理模型、各類組織中各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治理機制等研究還有待展開。

參考文獻

  1. 靖繼鵬,馬費成,張向先主編.情報科學理論.科學出版社,2009.0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Gaoshan2013.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治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