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靜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電子靜默指的是,為了避免電子設備過度干擾,而刻意採用如下方法[1]:
隔絕自己和外界所有基於網路、無線電等的聯繫,關掉手機和電腦以及其他電子設備,從而讓自己回到一個沒有電子產品感官轟炸的世界。
當然,這種辦法是暫時性、階段性、定期性的。比如說,每周拿半天時間電子靜默。
在操作的過程中,一般要註意:
①如果有緊急事項,可以通過緊急聯繫人聯繫到你,也就是避免“完全失蹤”。
②一開始時很多人會無所適從,擔心漏掉重要的電話、郵件等,尤其是有“手機綜合徵”的人,會坐立不安,不知道做什麼好。此時,可以拿出白紙寫寫、畫畫,想到什麼是什麼。
③如果有什麼感興趣的事,只要與電子設備無關,都可以去做。運動、冥想、發呆、做白日夢都是不錯的靜默方式。
實行電子靜默的原因[1]
1、沉溺感官刺激,容易過度。
亞里士多德在將人類的生活方式分類成3種:追求原欲、追求榮譽以及追求哲思。
他認為對原欲的追求不是不好,但容易過度,容易讓人墮入放縱的惡的生活。
老子也有類似的觀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課前思考中,英國的戰術,恰恰就是讓德國的雷達信息過載,使其防禦系統,包括探照燈、防空炮等發狂。
為什麼追求感官刺激容易過度呢?
讀友們,如果對邊際效用有印象,不難知道答案。
從生物學來看,我們對感官刺激有適應性,習慣了一種刺激強度,邊際效用就下降了。於是,為了達到同樣的滿足感,我們會繼續加大、加強刺激,就容易過度。
茶越喝越濃,辣由微辣到麻辣,體現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我們的大腦吃慣重口味,就很難感受到食物細緻的原味。
因此,專業的壽司食客,在每兩個壽司之間,會吃一塊薑片,讓自己的味覺重新回到原點,才能更好地感受下一個壽司的滋味。
這可以算是“味覺靜默”。
2、沉溺感官刺激,是飲鴆止渴。
今天是人類歷史上感官刺激最集中的年代。
有調查說,現代人每天要看100多條廣告。每隔幾分鐘,我們就要看一下手機。
我們從讀書時代,迅速進入讀圖時代、視頻時代、屏讀時代。這些都是為了滿足我們永不滿足的感官興趣。
這種碎片化的信息流,一個接一個,無窮無盡,只要你手指滑動,就即時顯現。
於是,同樣的,也存在信息滿足感邊際效用降低的問題;相應的,我們需要刷更多的信息,來保障提供同樣的滿足感。
因此,我們就陷入了信息過載。而我們的專註有限,我們就再也沒有精力,去追求興趣金字塔的塔尖,而是一直徘徊在塔基。
古典比喻這個過程,就是“沉溺於感官,大腦變板磚”。
這個議題也有人專門研究,尼布拉斯·卡爾寫了一本互聯網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書,名叫《淺薄》[2]。書中描述被互聯網感官轟炸的人:
“你時常覺得耳鳴、目澀,註意力無法集中;你懶於記憶,習慣於張口就問;你不喜歡冗長的陳述和表達,喜歡直奔主題和搜尋答案。
這種狀態被稱為‘忙者生存’。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內容。
互聯網發出各種刺激性雜音,既造成了有意識思維的短路,也造成了潛意識思維的短路,因而既阻礙我們進行深入思考,也阻礙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
讀友們可以回顧飲鴆止渴,這種多而淺滿足當下信息饑渴的做法,從長期來看,將影響我們少而精地學習,影響我們深度思考,是信息獲取的癥狀解,而不是根本解。
3、電子靜默,是一種現代人要掌握的能力。
在音樂里,休止符也是音符。
在情緒里,暫停就是策略解。
同樣,在當今感官刺激最為集中的時代,掌握電子靜默,我們才不會為物所役。
電子靜默,就是策略性暫停,就是音樂的休止符,國畫的留白。看似無所事事,但這種減法,能夠讓我們像佛家那樣做到:戒生定,定生慧。
在精讀君看來,能夠自由地進行電子靜默的人,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如果你的手機是24小時開機待命,那麼,你的工作和生活,都過於被動。
能夠自由地關掉手機,不用擔心有重要人物聯繫,也不擔心錯過重要資訊,或者說,即便真的錯過,也有足夠資源、時間後發超越,這才是自由。
或者,更準確地說,當你電子靜默之前,你已經為了電子靜默期間的不確定性做了預防,只有極小概率,需要你親自處理。
康德說:自由不是說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相反,自由是我不想做什麼,就能夠不做什麼。
是的,自由就是:電子設備,不想開就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