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能力計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贏得竟爭優勢,就不能只局限於運用現有的生產能力,還必須有一套積極發展生產能力計劃。
生產能力計劃是指生產能力的現實及發展計劃,目的是為了保證生產計劃的實現。
生產能力計劃按計劃期長短可分為:長期生產能力計劃、中期生產能力計劃和短期生產能力計劃。
1、長期生產能力計劃
長期生產能力計劃是指時間在一年以上的生產能力計劃。長期計劃中涉及的生產性資源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獲得,也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消耗完畢,如建築物、設備、物料設施等等。長期生產能力計劃可分為擴張型生產能力計劃和收縮型生產能力計劃兩類。
長期生產能力計划具有戰略性質,是考慮長期需求預測、企長期發展戰略和產品開發計劃的基礎上,對企業生產能力作出的規劃。長期生產能力計劃具有風險性,需要周密研究,充分論證,謹慎決策。
2、中期生產能力計劃
中期生產能力計劃是指在半年至18個月的時間內製定的月計劃或季度計劃。這裡,雇員人數的變化(招聘或解雇)、新工具的增加、小型設備購買以及轉包合同的簽訂等情況發生時,中期計劃可能需要調整。
3、短期生產能力計劃
短期生產能力計劃是指小於一個月的生產能力計劃。這種類型的生產能力計劃關係到每天或每周的生產調度情況,而且為了消除計劃產量與實際產量的矛盾,短期計劃需作相應調整,這包括超時工作、人員調動或替代性生產程式計劃等。
對任何企業來說,生產能力決策的主要內容是擴充的時機與擴充的數量。
- (一)擴充時機的選擇
主要有三種選擇:第一,能力大於需求。第二,大致平衡。第三,能力小於需求。
- (二)擴充數量的確定
1、估計未來的能力需求
在進行生產能力計劃時,首先要進行需求預測。由於能力需求的長期計劃不僅與未來的市場需求有關,還與技術變化、競爭關係以及生產率提高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必須綜合考慮。還應該註意的是,所預測的時間段越長,預測的誤差可能性就越大。
對市場需求所做的預測必須轉變為一種能與能力直接進行比較的度量。在製造業企業中,企業能力經常是以可利用的設備數來表示的,在這種情況下,管理人員必須把市場需求(通常是產品產量)轉變為所需的設備數。
2、計算需求與現有能力之間的差
當預測需求與現有能力之間的差為正數時,很顯然,就需要擴大產能,這裡要註意的是,當一個生產運作系統包括多個環節或多個工序時,能力的計劃和選擇就需要格外謹慎。
3、制定候選方案
處理能力與需求之差的方法可有多種。最簡單的一種是:不考慮能力擴大,任由這部分顧客或訂單失去。其他方法包括能力擴大規模和時間的多種方案,包括積極策略,消極策略或中間策略的選擇,也包括新設施地點的選擇,還包括是否考慮使用加班、外包等臨時措施,等等。
4、評價每個方案
評價包括兩方面: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定量評價主要是從財務的角度,以所要進行的投資為基準,比較各種方案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以及投資回收情況。這裡,可使用凈現值法、盈虧平衡分析法、投資回收率法等不同方法。
講的很清楚,很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