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外部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產外部性是由生產導致的外部性,生產外部性是廠商的生產影響了其他人的福利。
生產外部性的表現[1]
生產外部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技術擴散體現的技術外溢,由企業或者工人所擁有的知識積累所帶來的外部性(Romer,1986;S.J.Tumovsky and G.Monteiro,2007),即由於知識不可能完全專利化和完全保密,一家企業創造的新知識對於其他企業所具有的正外部性。
二是分工專業化的外部性。由於生產擴張會使得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加強,開拓出更廣闊的市場,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使得經濟中每個生產者都從這種正外部性中受益(Stokey,1988)。
三是政府生產性支出具有外部性。將整個經濟中的投資按照結構劃分為政府投資和私人投資兩塊,這兩個部分對於生產的貢獻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政府投資的外部性會更強些(Barro,1990;S.J.Tumovsky and G.Monteiro,2007)。
生產外部性的研究[1]
關於生產外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關於生產外部性的存在性已有一些實證研究。對西德、法國、英國和比利時四國的兩位數製造行業數據研究表明,生產外部性均在四個國家中都存在,在法國和比利時表現得尤為顯著(Caballero and Lyons,1990);製造業整體要比兩位數行業擁有更高的規模報酬,這種差異體現的就是生產外部性(Caballero and Lyons,1992);對加拿大製造行業的省份數據和全國數據分析顯示,加拿大製造業存在有生產外部性(Benaoch,1997);公共投資對於個體經濟生產效率的促進作用,是生產外部性的一種表現(Aschauer,1989)。
二是經濟學者基於生產外部性假定進行了部分研究。Romer(1986)在生產外部性假定下構建了內生技術改變的競爭均衡模型;Liu和Tumovsky(2005)在消費外部性和生產外部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和探討;Eicher和Tumovsky(2000)討論了通過收入稅矯正生產外部性的問題;Comeo和Jeanne(2001)在社會地位和生產外部性假定下建模分析,研究了社會地位和收入分配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