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現狀偏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現狀偏差

  現狀偏差(status quo bias),又叫安於現狀偏差,指的是人類傾向於維持現有的狀況。即便當現狀客觀上劣於其它選項或者在信息不完整時,人們還是會做出維持現狀的決定,而且傾向將任何改變都視為一種損失。(Samuelson & Zeckhauser, 1988)

  簡單來說,就是保持原樣,不去改變。這種現象,在決策中尤為常見,而很多商家也會很巧妙地運用這種現象,使得你不知不覺走進套路。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廠商在賣貨之前,會先給你帶回家試用,不滿意你再退回來,滿意才付款。然而很多時候,這個東西只要不是特別難用,你都會留著而不是退回去。這就是現狀偏好的典型應用。

  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體現在我們的親密關係和職業選擇上。就算我並不滿意現在的親密關係,但仍然就這樣處著。就算現在的職業發展不是我想要的,但也就繼續下去保持現狀。

現狀偏差的歷史來源

  安於現狀偏差是指個體在決策時,傾向於不作為、維持當前或者以前的決策的一種現象。

  根據現狀的來源,安於現狀偏差可以分為兩類:外源的安於現狀偏差和內源的安於現狀偏差。外源的安於現狀偏差的表現主要是不作為或者維持當前的決策,而內源的安於現狀偏差的表現主要是維持過去的選擇。

  Samuelson和Zeckhauser (1988)首次提出安於現狀偏差這一概念,併在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中證實這一決策偏差的存在。在研究中,被試被要求在一個假想的決策情境的兩種版本中(中立版本與現狀版本)進行選擇。研究發現,被試傾向於選擇現狀選項。另外,他們在水資源分配、辦公室遷移、職業選擇等決策情境中都證實了安於現狀偏差的存在。與現實中我們對現狀的理性偏好不同,安於現狀偏差在沒有轉變成本與不確定性影響的決策情境中仍然存在,是一種非理性的決策偏差。然而,這種決策偏差在在決策情景中非常普遍。

現狀偏差的類型

  根據現狀的來源, 安於現狀偏差可以分為兩類 : 外源的安於現狀偏差 (exogenously determined status quo bias)和內源的安於現狀偏差(endogenously determined status quo bias)。

  外源的安於現狀偏差:現狀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來源於他人的決策結果。比如“從別人那裡接手的工作”、“你的前任的決策”、“別人給的物品”、“他人設置的預設值”等都可能成為影響決策的現狀。外源的安於現狀主要表現為不作為或維持當前決策。

  內源的安於現狀偏差:現狀是由內部環境、個體以前的選擇形成的。比如“重覆夠買某一產品”、“多年來一直使用的話費套餐”、“多年從事的某一職業”。內源的安於現狀偏差主要表現為維持之前的選擇。

安於現狀的心理機制

  1.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是預期理論(Kahneman & Tversky,1979)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指損失比等量獲得所產生的心理感受更加強烈。安於現狀偏差是損失規避的外在行為表現(Kahneman et al.,1991;劉歡,梁竹苑,李紓,2009)。個體面臨現狀選項與其他選項時,現狀往往被看作一個參照點,此時,相對於改變現狀所獲得的收益,個體對改變現狀所產生的等量損失賦予更大的心理權重,因而更傾向於不作為、維持當前或以前的選擇(Samuelson & Zeckhauser,1988;Ritov &Baron,1992;Anderson,2003)。這種理論,雖然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認同,但還是有其不足:損失規避的本質是個體對損失與獲得的不同權衡所導致的,並不一定能解釋個體在現狀與變化之間進行權衡時對現狀的偏好。

  2.後悔理論

  後悔是指個體在意識到或者想象出如果選擇其他行為將產生比當前更好的結果時產生的一種基於認知的消極情緒(Zeelenberg,1999)。如果個體在以往的決策中體驗到後悔情緒,那麼個體在以後的決策中傾向於避免這種情緒所帶來的消極體驗,以使個體的預期後悔量最小化(Loomes & Sugden,1982)。個體為了規避這種預期消極情緒體驗,傾向於選擇不作為、或者維持以前的決策(Samuelson& Zeckhauser,1988)。

  3.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由費斯廷格提出,其有兩個基本假設:

  第一,人們會主動去減少自己觀念和行為中的不協調感,力求使自身行為和觀念達成一致,而減少不協調的途徑有三個:①改變行為,使主體對行為的認知符合態度的認知;②改變態度,使主體的態度符合其行為;③引進新的認知元素來消除不協調感.

  第二,當個體無法解決或減少不協調感,他還會選擇地避開那些很可能產生不協調感的情境因素。劉騰飛、徐富明根據認知失調理論推論出,決策者很難同時堅持兩種衝突的觀點,而總傾向於尋求認知一致性。故作為決策者,不論自身決策成功或失敗,他都會為當前和過去所做的決策進行辯護,通過將過去的選擇合理化,並將這種合理化過程拓展到當前的決策中,來維持認知一致性,從而使個體在行為決策時表現出安於現狀偏差12.

  4.自我知覺理論 DeliaCioffi和RandyGarner(1996)研究發現,讓人們對某物或某事形成態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覺得自己擁有它,已有的行為能動員認知來行動,非行為通常不被認知為與態度和信念有關。行動比觀念更生動、更深刻,我們會將自身行為作為推斷的線索13.

  Kahneman和Tversky(1973)認為,人們會關註一個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似性,來推斷第一個事物與第二個事物的類似,將過去相似的、熟悉的模式用以推斷未來的模式,並不考慮這種模式重覆的概率,這被稱之為代表式啟發.

  另外,張燕暉通過可用性偏見,認為人們是通過很容易想起的事例來判斷概率的,對於容易記住的信息會給它分配較高的權重。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研究成果是:

  與陌生的信息相比,熟悉的信息更容易從記憶當中獲取,被認為更實際或更相關。

  僅僅在媒體上重覆某一信息而不論它的準確性,會使該信息更容易獲取,從而被錯誤地認為更準確14.同樣,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決策行為會更深刻,在遇到同樣的選擇情境時,會更容易想起.

  Brown和Kage認為,在某些情境中,決策者會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待其自身曾做出的決策,並從過去決策中來推斷他對的態度和偏好,然後運用與當前的決策情境中,即他會將過去的決策作為未來決策的指導,而表現出安於現狀偏差

安於現狀偏差的影響因素

  損失規避後悔理論是安於現狀偏差的主要心理原因,但也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Samuelson和Zeckhauser (1988)在安於現狀偏差的最早研究中就發現,安於現狀偏差的大小隨著備擇項的數目增加而增大。Luce (1998)與 Garg、Inman、和Mittal (2005)的研究都發現消費者處於情緒性權衡困難的決策情境時,為了最小化決策所帶來的負性情緒,傾向於維持以前的決策,即表現出安於現狀偏差。Mannetti,Pierro,和Kruglanski (2007)的研究發現,與低認知閉合需要的個體相比,高認知閉合需要的個體更加偏好現狀選項。Chernev( 2004)的研究結果表明:預防定向的消費者比促進定向的消費者更加偏好現狀選項(決策者動機特征)。

安於現狀偏差的應用啟示

  安於現狀偏差的相關研究對我們的決策有很好的應用啟示:(1)對安於現狀偏差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解釋日常決策行為,如進行股票投資決策消費者購買決策等。(2)決策者可以針對人們的安於現狀偏差的行為傾向,在銷售、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等實踐領域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 對現狀偏差效應的綜述.彭婷婷.西南民族大學社心學院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33,Tracy,Da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現狀偏差"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