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價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溢價率(Premium Rate)
目錄 |
溢價率是指正股的價格還要上漲多少百分比才可讓認購權證持有人達到盈虧平衡,或者還要下跌多少百分比才可讓認沽權證持有人達到盈虧平衡。
溢價是量度權證風險高低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溢價越高,要達到盈虧平衡越不容易,風險越高。一般的投資者往往會喜歡選擇溢價低的權證品種,因為低溢價的品種意味著風險較低。
溢價(認購)=[(行使價+權證價格×行權比例)-正股價]÷正股價
溢價率(認購)=[(行使價+權證價格×行權比例)-正股價]÷正股價×100%
溢價(認沽)=[正股價-(行使價-權證價格×行權比例)]÷正股價
溢價率(認沽)=[正股價-(行使價-權證價格×行權比例)]÷正股價×100%
例:
某認購權證現價0.8元,其標的證券現價4.6元,行權價格為4.5元,行權比例為1:1,盈虧平衡點為5.3元。溢價率為(4.5+0.8×1-4.6)÷4.6=0.152=15.2%。
表示正股價在現有4.6元的水平上還要上漲15.2%才能達到盈虧平衡。
由於溢價率這方面的信息比較容易得到(很多媒體都會實時公佈),並且溢價率比較簡單易懂,因此大多數投資都很喜歡通過這個指標指導權證投資。但實際上,溢價率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好用,投資者容易忽略溢價率一個重要內容,即溢價表示權證到行權時達到盈虧平衡的難易程度。換句話來說,如果投資者只是打算在短期持有權證在市場上獲利,而不是為了行權而買入權證的話,溢價高低對這類投資者來說,參考意義不會很大。
首先,不同的權證不能簡單的通過比較溢價率來判斷其估值水平的高低。權證的溢價率水平跟正股的波動率、權證的剩餘期限及價內外程度等因素都有關係。對於同一正股的權證而言,權證的剩餘期限越長,通常溢價率也會越高。
其次,不能簡單的認為負溢價權證就有投資價值,也就是說單憑負溢價選擇權證是不可取的。如果權證的溢價率為負,說明權證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權證價值低估。但投資者買入負溢價認購證能否跑贏正股並不一定,如果看錯正股方向還可能虧損,這取決於投資期限和負溢價回歸的具體方式。
對於負溢價的認購證,在權證到期時,負溢價率將向零回歸。回歸的方式有幾種。一是正股和權證都上漲,並且權證的漲幅大於正股的漲幅;二是正股和權證都下跌,但是權證的跌幅小於正股的跌幅,還可能是權證不動而正股下跌或者正股不動權證上漲等方式。總而言之,負溢價的權證如果持有到期總可以跑贏正股。因此,如果投資者打算持有正股至權證到期,則買入負溢價權證比買入正股划算。當然,這並不是說以負溢價率權證替代正股就是穩賺,如果正股方向看錯,同樣有可能虧損,只是這種情況下虧損的程度要較買入正股小。
如果投資者買賣權證並不打算持有到期,而主要是做短線投資(相對於權證的剩餘期限,持有權證時間很短),則溢價率的參考意義不大。也就是說,溢價率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短線指標。這主要是因為短期內,即使是很低的溢價率,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甚至進一步下降,使投資者享受不到溢價率回歸的好處。
總括而言,不同條款的權證,甚至同一權證在不同的時刻,都不能通過簡單的比較溢價率來判斷其估值水平的高低。負溢價意味著權證價值低估,如果投資者計劃持有正股到期,則持有相應的權證較正股划算。對於短線交易甚至日內交易的投資者而言,溢價率則並非一個理想的指標,單憑負溢價來選擇權證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