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旅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深度旅游[1]
深度旅游已成為旅游熱點,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已經出現眾多深度旅游的產品,如國內各家旅行社紛紛推出“深度旅游”的產品——瑞士深度旅游、法國深度旅游、英國深度旅游等來吸引游客,但以上只是對深度旅游產品作一個簡單的介紹,至於說其定義,卻沒有給出一個統一、明確的概念。通過查閱國內外學術期刊資料發現:目前關於“深度旅游”研究的文章較少,且學術界對於深度旅游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
馮驥才認為,所謂深度旅游就是從錶面觀光走向深層瞭解,這由於當今的人們,已經不滿足走馬觀花的旅行,希望從異地或異國多得到一些認識與知識,包括歷史的、生活的、文化的、生產的、民俗的、藝術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獨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蘊,這就叫“深度旅游”。
吳穎、鄧祝仁認為,深度旅游就是後現代旅游者為了獲得身心舒暢愉悅,實現自我放鬆、自我完善的旅游行為方式;深度旅游要素組合與大眾旅游比較還呈現以下兩個特點:其一,食、住、行、游、購、娛要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其二,旅游的每個要素都是體驗價值鏈的一部分。
鄒開敏認為,深度旅游的涵義就是指旅游者為了獲得或滿足自身層次的旅游動機而進行的旅游行為方式。深度旅游與普通的觀光型旅游不同的是,它更強調的是旅游的內容和體驗,同時能放鬆心情,有新的觀察、新的體驗、新的認識、新的人際關係、新的發展,最後乃至到達潛能的發揮,自我實現。
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基於深度旅游產生的背景,可以定義:深度旅游是後現代思潮下旅游發展的趨勢,是一種以人為本、彰顯個性、追求認知、註重參與,以最終實現“人”與“地”合二為一的旅游行為方式。
深度旅游的要素組合特點[2]
深度旅游要素組合和大眾旅游比較還呈現以下兩個特點。
1.食、住、行、游、購、娛要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大眾旅游的組合要素是人造的全程標準化一條龍服務(團體、標準、保價、觀光),個性化需求被壓抑,靜態化,少互動。深度旅游的組合要素卻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這種組合方式和要求比大眾旅游的複雜得多。後現代旅游者本能地抗拒旅游地一切外表現代化、城市化的建設,抗拒一切剛性標準化的服務。吃不能總在旅游定點餐廳。住的建築類型除了星級飯店,還可以入住有當地建築特色的民宅、寺廟。旅行和游覽的方式不總是特定的旅游交通工具,而是根據旅游地實際情況,採用當地人通常的出行方式。例如,游覽巴黎塞納河適合步行,感受中國內陸鄉村集市,適合乘坐為當地老百姓所喜樂見的交通工具。購可以隨興之所至,不一定在定點購物商店。娛樂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如各種日漸式微的地方戲曲,娛樂活動的舞臺也是當地人熟悉的戲臺或其他建築物。據此特點,適合深度旅游的目的地為後現代旅游者提供一個真實或逼真的體驗舞臺。理論上深度旅游產品有利於旅游者和當地人公平合理的利益交換,貼近當地民生生活,參與維繫和發展地方文化,增進雙方的交流和理解。
2.旅游的每個要素都是體驗價值鏈的一部分
大眾旅游能幫助旅游者實現“到此一游”的願望,或許,旅游者能吃得飽,住得下,走得了,也能獲得導游服務,到時間就和許多游客擠在一起觀看表演,想買特產就被安排去旅游定點商店...在大眾旅游產品中每一個要素形成服務價值鏈,但不是體驗價值鏈,不能保證游歷體驗得輕鬆愉快。深度旅游的終極目標是讓旅游者享受到輕鬆愉快的個性化的游歷體驗,旅行組合的每個要素都是體驗價值鏈的一部分,是標準化服務質量和個性化體驗的結合。在後現代人的消費文化中,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能以藝術的眼光進行審美。旅游者不再花錢買罪受,而是輕鬆、悠閑地在旅游地尋覓,可以品嘗到有特色的飯菜,可以下榻有特色的民宅,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到返璞的人性關懷。旅游者還可以乘著當地有特色的代步工具,悠哉游哉,體驗異樣的生活感受。游覽地點不需多,但必是當地最獨特、最有魅力的。游覽時間充裕,能令旅游者獲得體驗滿足。例如,周莊下午四點以後就恢復了古鎮原來的平靜祥和。在周莊住宿一晚懷舊而浪漫,旅游者的體驗感得到基本滿足。導游必須領會深度旅游產品理念,具備幫助游客獲得高體驗質量的文化知識素養、專業技能、心理服務技巧。旅游活動與時空和諧一致,令旅游者覺得真實而且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