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派拉蒙影視公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派拉蒙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paramount.com/
目錄 |
派拉蒙影視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是一家美國電影製造商和發行公司,公司總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派拉蒙創始於1912年,是美國曆史最久的一家電影製作公司,現為維康(Viacom)媒介企業集團(Media conglomerate)所擁有。
1912年的7月14號,一個名叫阿道夫·楚克的年輕人,在好萊塢附近租下了一個簡陋的馬棚,開始電影拍攝工作——這裡就是後來的“派拉蒙電影公司”。
20世紀30年代,派拉蒙的規模逐漸擴大,成為與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等齊名的好萊塢8大“電影巨頭”之一。40年代到50年代初,派拉蒙出品了一系列經典佳作,包括:《公民凱恩》、《龍鳳配》、《與我同行》等,以及與希區柯克合作的《精神病患者》、《後窗》、《眩暈》等等。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派拉蒙和眾多好萊塢電影公司一起經受了經濟大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大大減少。60年代末,隨著美國經濟的複蘇,派拉蒙以一部真實感人的《愛情故事》告別了好萊塢華麗輕浮的歌舞片時代,也為美國電影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派拉蒙電影公司進入其電影拍攝的“黃金時期”——不僅推出了青春歌舞片《油脂》和《周末狂歡夜》,戰爭片《壯志凌雲》,還有《星際旅行》、《印第安那·瓊斯》和《教父》等經典系列。
90年代派拉蒙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產量。從《人鬼情未了》到《勇敢的心》;從《碟中諜》到《泰坦尼克》;以及最近的《古墓麗影》和《蝎子王》等等。
不過,你知道在派拉蒙90年所拍攝的三千多部影片中最讓它引以為榮的是 ——《阿甘正傳》
好萊塢是造夢的地方,然而好萊塢自己卻有夢想在破滅。“夢想的工廠”支撐了11年之後,終告隕落。而與此同時,曾是好萊塢標誌之一的派拉蒙正在燃起夢想,一個復興的夢想。
如果你看過《日落大道》,肯定會熟悉派拉蒙製片廠(Paramount Picture )古樸渾厚的金色拱門——“布朗森(Bronson)門”,作為好萊塢象徵的經典地標,這個因位於布朗森大街而得名的大門建於 1926年,跟派拉蒙出品的電影雪山片頭一樣大名鼎鼎。
從這個金色拱門裡走出的影片——希區柯克系列、《教父》系列、《愛情故事》、《鐵達尼號》、《阿甘正傳》等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贏得全球不同文化社會中觀眾的永久青睞,深具時光穿透力。而成立於1913 年的派拉蒙公司,也在藝術與商業結合得最深的電影產業中歷經滄桑,將近一個世紀中幾易其主,1994年被媒體巨頭維亞康姆(Viacom)收至麾下。它的興衰和好萊塢工業已經深深融合在一起。
2005 年,因保守而日漸沒落的派拉蒙,突然展現出令人吃驚的進攻節奏:年初撤換整個管理團隊、年中增加拍攝計劃……而至年底,以16億美元的高價從實力強大的NBC環球手邊搶走夢工廠 (DreamWorks SKG),標志著派拉蒙的復興夢想正在一手創造了MTV輝煌成就的湯姆·弗萊斯頓的胸中燃起。
驚心動魄的收購
2005 年12月初的一個午夜,維亞康姆聯席總裁湯姆·弗萊斯頓(Tom Freston)的私人飛機悄悄飛抵洛杉磯。他公文包里是列印好的協議,目的地是大導演、夢工廠創始人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位於加州太平洋帕利塞德的豪宅。此時的斯皮爾伯格,近9個月來正厭惡地陷於環球母公司通用電氣嚴格的會計準則和冗長的董事會議之中。
環球影片總裁梅耶(Ron Meyer)熱忱地想促成這筆生意,但他的大老闆、通用電氣 CEO傑夫·伊梅爾特 (Jeff Immelte)的心緒卻不像電影界人士那樣浪漫。伊梅爾特在用通用電氣特有的精密思維方式來考量收購夢工廠的可行性,他手上有的是現金,但並不打算貿然開銷。他讓公司龐大的分析師隊伍按部就班地研究過去幾年財務表現不佳的夢工廠是否值這個價錢,而收購後又能否為股東帶來 15%~20%的回報率。
弗萊斯頓的突然造訪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通用電氣董事會上的嚴肅和死板輸給了斯皮爾伯格家中的促膝夜談。斯皮爾伯格爽快地在合同上簽了字。
2005 年12月9日,派拉蒙正式宣佈,出價16 億美元收購夢工廠,其中7.75億美元是現金支付,同時還承擔夢工廠 8.25億美元的債務。派拉蒙將獲得夢工廠片庫資源,收購雖然不包括已經分拆出去的夢工廠動畫公司,但擁有其未來6年的發行權。
收購令派拉蒙士氣大振,但卻令它的競爭對手NBC環球如鯁在喉。成立於1994年的 “夢工廠”由當紅導演斯皮爾伯格、音樂大亨大衛·吉芬 (David Geffen)和動畫大腕傑弗瑞·卡森伯格 (Jeffrey Katzenber)共同創辦,在虧損線上掙扎了11年後,這家幻想能夠獨立製片、獨立發行的公司,最終仍未能如這三位猶太名人所設想的那樣成為集影視、動畫、音樂為一體的好萊塢巨人。夢工廠總裁吉芬早於2005年初就開始尋求買家,當時他心目中的最佳買主就是一直作為夢工廠DVD發行人的環球影片公司。
環球電影的梅耶如獲至寶,立即彙報母公司通用電氣董事會。7月甚至傳出了風聲:雙方將以 15億美元成交。然而,這不過是通用電氣慣用的收購招數:一方面,製造夢工廠已非我莫屬的氛圍;另一方面,則又突然於9月提出董事會認為夢工廠並不值15 億美元,希望能以10億美元成交。
通用電氣想讓沒有退路的夢工廠乖乖就範,但這卻深深刺痛了三位藝術家創始人驕傲的神經。9月26日,夢工廠宣佈與環球談判破產。就在同一天,弗萊斯頓和派拉蒙電影公司 CEO布萊德·格雷 (Brad Grey) 開始聯繫夢工廠管理層。
為消除老東家維亞康姆董事長雷石東 (Sumner Redstone) 對價格的擔心,弗萊斯頓積極打電話聯繫外部投資者,幾天後有三位私人股權投資者表示願以約為 8~10億美元的價格購買夢工廠擁有59 部電影的片庫,而且派拉蒙保留這些電影的發行權。這一方案甚得維亞康姆董事會歡心,也為弗萊斯頓敢於報價高過通用電氣掃清障礙。
為了儘快促成協議,弗萊斯頓還說服雷石東親自給夢工廠三位創始人分別打電話顯示集團誠意,作為業界大佬,雷石東用他毋庸置疑的親熱方式對斯皮爾伯格說:“我非常非常期待你能成為派拉蒙電影公司導演的頭兒。”相比之下,環球的梅耶從上司伊梅爾特那裡獲得的支持可少得多。
向來對會議躲避不及的斯皮爾伯格厭倦了與環球方面無休止的會談,更是不習慣與通用電氣這樣沉悶的工業集團老總們打交道。於是好萊塢邏輯最終贏了通用邏輯,派拉蒙以更爽快的報價、更熱忱的姿態在短短兩個月里從通用電氣的嘴邊搶走了夢工廠。
娛樂工業高手出招
收購夢工廠,是湯姆·弗萊斯頓復興派拉蒙行動的重要一環。
事後弗萊斯頓興奮地說:“在電影界里,只有3個真正的品牌——斯皮爾伯格、皮克斯(Pixar)和米拉麥克斯(Miramax),斯皮爾伯格排第一。”顯然,讓票房保障的斯皮爾伯格將與派拉蒙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是弗萊斯頓此番收購的最大目的。
兩家公司一起合作拍攝的《世界大戰》2005年北美票房排名第三,也為未來的合作開了一個好頭。作為協議的一部分,斯皮爾伯格和吉芬都將留下效力,並且每年至少為派拉蒙公司生產4~6部電影,而斯皮爾伯格手中還有將近30個好劇本——派拉蒙比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都迫切需要新的電影內容來填充自己空蕩蕩的發行渠道。
進入21世紀,曾居好萊塢片廠之首的派拉蒙逐漸走下坡路,以製作《阿甘正傳》、《鐵達尼號》而知名的傳奇女掌門蘭辛(Sherry Lansing)近年嚴格控制預算、熱衷重拍經典舊片的保守戰略,使得公司江郎才盡、疲態畢露。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當中,派拉蒙已淪為第三陣營,以僅 8.24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和8.1%的票房份額,遠遠落在華納、迪士尼、環球、哥倫比亞和福克斯之後。這種局面直接導致了蘭辛於2004年底下臺。
與此同時,派拉蒙的母公司維亞康姆的局面也不甚樂觀,在與哥倫比亞(CBS)合併之後,股價從55美元一度跌至35美元,原CBS的CEO擔任維亞康姆COO,但是卻反對掌控維亞康姆71%股份的董事長雷石東增加電影預算以解困派拉蒙。在2004年逼走了卡爾馬津之後,雷石東於2005年6月拆分維亞康姆:CBS與其他廣播、出版公司等成熟產業組成CBS集團;而高成長性的資產—— MTV頻道,Nickelodeon兒童頻道,VH-1 頻道,Showtime以及派拉蒙電影公司組成新維亞康姆,原MTV頻道總裁湯姆·弗萊斯頓任CEO。
生於1945年的弗萊斯頓有著一頭桀驁不馴的豎發,神情悠閑自在、難以捉摸,他深諳娛樂工業游戲規則,具國際化眼光和視野,甚得雷石東信任。
弗萊斯頓的經歷頗為不凡。上世紀70年代,從紐約大學獲得MBA學位後,他邊打工邊環游世界。後來旅行到印度新德里,他在那裡創建了一家服裝出口公司,並很快就成為70年代最著名的“Made in India”服裝出口廠商。他自己總結這段經歷時評價說:“在中亞做生意的經歷使我具備了極大信心,讓我能在看上去混亂不堪的局面中建立起秩序。”這似乎表明他已為日後娛樂工業中游刃有餘的表現打下基礎。
1980年回到美國後,弗萊斯頓加入華納阿梅克斯有線電視,組建MTV,將這一新興娛樂方式迅速變成家喻戶曉的節目。1987年雷石東購買MTV後,弗萊斯頓任該頻道CEO,二十多年來一手將其打造成為全球覆蓋高達4億用戶的綜合娛樂頻道,並一直使其保持青春活力。在娛樂業,背後受人詆毀是家常便飯,但所有人都認為弗萊斯頓是個例外,多年娛樂工業的生涯里,幾乎從來沒有碰到什麼緋聞和爭議。行業分析師Sandra Kresch這樣總結弗萊斯頓:“他對電視事業充滿激情,這令他能夠到達那些僅抱生意心態的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但是現在弗萊斯頓需要把對電視事業的激情複製到好萊塢去。
弗萊斯頓深知復興派拉蒙對集團意義重大。雖然對於年收入260億美元的維亞康姆媒體業務來說,僅僅貢獻了3%的派拉蒙幾乎微不足道,但是派拉蒙的電影卻意味著對主流文化的直接影響力,同時它的表現也對集團股價升跌有直接關係。他從重組派拉蒙管理層開始,決心把消沉的派拉蒙從墨守成規的狀態中解放出來。
不拘一格吸引人才
2005年,保守的派拉蒙開始融入MTV的青春氣息。
在蘭辛時代,為了降低風險,單部影片的預算被嚴格控制,她更偏愛與其它電影公司合作共同承擔製作成本及盈虧。但控制預算對於電影工業也意味著無法製作“重磅炸彈”,贏取廣大觀眾及高額回報。蘭辛的操作手法給派拉蒙帶來了利潤,但卻是以票房蕭條為代價。
弗萊斯頓的整頓意圖是打破過去的製作方法,重新放鬆銀根,製作票房大片,以提高影響力以及單片收入。同時借鑒MTV經驗,把更大的關註點放在年輕人身上,製作符合年輕人口味的電影,因為目前美國以及全球電影市場有一個趨勢就是——年輕觀眾是票房收入的最大來源。為了快速實現目標,弗萊斯頓第一件事就是打造一個人才平臺,為派拉蒙更加廣納賢才,增強對於頂級電影人才的吸引力。
2006年元旦第二天,弗萊斯頓出人意料地宣佈著名的經紀人和電視劇《黑道家族》的製片人布萊德·格雷繼任蘭辛出任派拉蒙電影公司CEO。
儘管47歲的格雷在電影方面的資歷尚淺,但他富有敏銳的商業頭腦和敢於冒險的精神。重要的是,他在好萊塢的經紀公司和演員中有強大的人脈關係。顯然在考慮派拉蒙CEO這一空缺時,弗萊斯頓之所以不願在同行的製片經理及獨立製作人中找尋合適人選,是希望選擇一位在商業及創造性領域富有經驗的管理人士重塑派拉蒙。
格雷沒有讓弗萊斯頓失望,他的老朋友布拉德·皮特旗下的PlanB製片公司在未來三年將與派拉蒙進行全方位合作。皮特的公司製作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已成為2005年暑期強檔之作,公司目前正在製作的美版《無間道》也由於會聚了萊昂納多、馬特·戴蒙等大牌明星也備受矚目。
接著,格雷著手在電影國際分銷版權方面採取更具進攻性的姿態。他宣佈脫離與環球合作的海外發行機構,自主渠道將於2007年完成建立;他還不惜巨資購買小說改編拍攝權,二三百萬美元的價格已是常事。
5月,弗萊斯頓又挖來福克斯電視網的蓋爾·伯爾曼(Gail Berman)出任派拉蒙總裁。伯爾曼負責福克斯的娛樂業務已有5年,大獲成功的真人秀電視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正是其得意之作。這位多次被稱為“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對電影事業懷有勃勃雄心,她將負責為派拉蒙挑選新的電影。弗萊斯頓希望借其策劃“美國偶像”等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節目的慧眼,為派拉蒙挑選和策劃更受年輕人、更有票房保證的影片。
弗萊斯頓已為派拉蒙搭建起強大的管理團隊,他的領導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他能讓各個主管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悅和承擔失敗的後果。“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一位下屬說,“挑選有能力的經理人,給予他們很多的自主權,這讓他對未來看得更清楚。”
“新主管、新電影、新風格”,弗萊斯頓和他組建的新團隊逐漸將派拉蒙帶向一個更加青春、新銳的方向。2005年11月1日,維亞康姆的財季報告顯示截至9月,派拉蒙第三季度的總收入為8.45億美元,增長了54%;凈收入為1.10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僅為500萬美元。
派拉蒙未來挑戰
派拉蒙在過去一年裡表現有了明顯好轉,收購夢工廠也為未來增加數部值得期待的大製作電影,日漸重要的全球電影市場也在等著弗萊斯頓去征服。他曾一手將MTV打造成為輻射168個國家的國際頻道,但這一經歷絲毫不會減弱未來的困難。
作為近兩年票房排名游移在第六七名的派拉蒙和夢工廠,其合併外界有評論雲“弱弱聯合”。兩家公司未來能否協調運作,達到資源共用,以期與華納、迪士尼、環球抗衡,還需要時間去證明。而斯皮爾伯格高價囤積劇本、影片投資動輒超過1億美元的習慣,也將夢工廠的負擔轉移到了派拉蒙肩上。
然而,弗萊斯頓意欲復興派拉蒙,面臨的挑戰不僅是自身問題。電影票房的連年下滑已成為整個好萊塢的痛楚。2005年,美國本土電影票房總收入為89億美元,自2001年以來首次跌破90億美元大關。此外,14億人的總觀眾人數也是199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上漲的門票價格、高昂的汽油價格以及DVD的繁榮、互聯網和電子游戲等新娛樂方式的出現,正在將越來越多的觀眾拉出影院。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探索全新盈利模式及發展路徑,以應對時代變遷所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對票房的挑戰,是派拉蒙及其它電影公司必須面對的共同難題。
同時,在目前這個票房動蕩、DVD銷售商只考慮回報的年代,挑選哪些電影拍攝上映自然是贏利與否的關鍵。電影市場的分析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製作電影在美國和海外依舊表現良好——例如2005年夏季檔前十名的電影收入與2004年同期持平。但是,處在二流水平的20部電影就比同期下跌了40%。觀察家指出,危機其實出在二流電影身上,處在中等水平的電影必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準確把握觀眾的口味。弗萊斯頓和格雷期望從獨立電影製作人那裡尋求靈感,2004年他們一眼看中了參加聖丹斯電影節的《川流熙攘》(Hustle & Flow)來補充片庫。
2006年對於派拉蒙的整合至關重要,弗萊斯頓顯然還必須將繼續放更多心思在電影業務上。派拉蒙收入不高,成本卻不低,好在弗萊斯頓手上還有MTV音樂頻道、尼克兒童頻道和喜劇中心頻道等年增長率高達15%的電視資源為強大後盾。帶領派拉蒙實現復興,他有足夠的耐心。
曾經拯救大兵瑞恩的斯皮爾伯格最終沒有拯救自己的夢想。那個月光下滿懷期待的小男孩註定要空手而歸。顯然,好萊塢的“星月童話”不是僅憑創意和決心就能築造的。
16億美元,夢工廠被派拉蒙收購,這個結局似乎也並沒有太出乎人們意料,儘管它的主人是三個才華橫溢的天才人物。
實戰派卡森伯格
這是3年前的一幕,在夢工廠5.6萬平方米的動畫製作中心裡,卡森伯格正在滔滔不絕地向人們講述他對電影製作的勃勃野心。《辛巴達七海歷險》是一部講述劍與魔法的冒險電影,由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凱瑟琳·澤塔瓊斯配音,“這是有史以來動畫片中最引人註目、最了不起的女主角。”下一步是《怪物史萊克》的續集。史萊克是夢工廠創造的一個脾氣暴躁的綠色怪物。
從最初的卓別林創建的聯美電影公司的無名小卒到派拉蒙的總裁助理,乃至成為迪士尼力輓狂瀾的人物,最後被掃地出門,恐怕沒有誰比卡森伯格更能體會好萊塢名利場的世態炎涼。
和他的兩個富豪朋友——斯皮爾伯格和大衛·吉芬本近乎玩票的心態不同,最初,在與斯皮爾伯格和吉芬共同出資1億美元啟動夢工廠的時候,卡森伯格不得不借錢湊出他的三分之一,為此,他還抵押了房產並靠吉芬提供了貸款保證。夢工廠對於卡森伯格意味著身家性命。
雖然都沒有正式的頭銜,卡森伯格一直是實際的首席執行官,處理公司的繁雜事務,3位合伙人從未領過薪水。他們於1994年10月創立公司,發誓要通過這家在治理模式上頗具創意的公司重塑好萊塢。卡森伯格曾經說:“公司運作以來,我們頭頂上一直懸著一個大問號,人們對我們總有諸多懷疑。”
不過,卡森伯格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戰派,他發誓要把夢工廠建成與迪士尼、華納和派拉蒙並肩的巨人,在獲得新一輪15億美元的融資後,他和他的伙伴們將超過3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電影製作中。 “我的直覺告訴我,機會就在不遠的地方。”在人們眼中,卡森伯格從來都是一個躊躇滿志的人。
不按常理出牌者的吉芬
大衛·吉芬從威廉·莫裡斯電影經紀公司的收發室成長為一名音樂及電影總監,他在 1990年將他的唱片公司賣給了MCA唱片公司。這個語氣溫和的娛樂大亨曾經是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小混混,他的父親是個開廉價胸罩廠的小老闆。和卡森伯格的實用精神不同,大衛·吉芬是一個思想怪異的家伙,“所謂未來只是幻覺,商業計劃也只是幻覺,不是嗎?所有這類東西都不過如此。” 大衛·吉芬說。
出身貧寒的大衛曾為糊口做過17種工作,不過在夢工廠成立之初,他卻承諾會將其從夢工廠的收益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大衛吉芬從“麻雀變鳳凰的”傳奇始於他當年在哥倫比亞電視公司電視製作部做領位員時從地上見了本劇本,然後斗膽向製片提了個建議但受到奚落,從此開始了奮鬥生涯。靠著一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假文憑和號稱自己是好萊塢權貴的遠方表弟,大衛·吉芬開始躋身於經紀人的行列。隨後的成功讓人眼花繚亂,在他手下,出過湯姆·克魯斯、《夜訪吸血鬼》和百老匯最負盛名的音樂劇《貓》。
大衛·吉芬顯然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並且漠視游戲規則,這或許讓他願意充當一個挑戰者,但是做唱片起家的大衛·吉芬由於夢工廠的唱片經營慘淡而對夢工廠事務疏於管理。
夢幻導演斯皮爾伯格
在人們眼中,斯皮爾伯格才是夢工廠真正的領袖,但這恰恰正是夢工廠的失敗的地方。企業遠景不能只靠個人魅力。這位造就票房神話的導演在1975年憑著他的第二部電影《大白鯊》一鳴驚人,到夢工廠成立的時候,他執導了好萊塢歷史上15部票房最高影片中的6部。只要是他加盟的影片,夢工廠哪怕參與不多也能獲得50%的收益。
不過,斯皮爾伯格對夢工廠的財務狀況並不十分關心,“卡森伯格和大衛一討論什麼發行新股融資,我就頭疼……”
和卡森伯格與大衛·吉芬的生意頭腦不同,斯皮爾伯格是一個說話直來直往,思維方式天馬行空的人,那些討論公司如何賺錢的會議對他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
當經驗老到的卡森伯格找到這個有著天真笑容和漂亮鬍子的導演時,斯皮爾伯格的回答顯得很爽快:“好的,我們的團隊里正需要一個成年人!”
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位天才導演表現出了對他的工作室的極大忠誠。“只要人家不肯和夢工廠五五分成,我就不幹。”不過,對斯皮爾伯格來說,這種日子似乎並不好受,甚至成為了一種折磨,因為它意味著很多好劇本會眼睜睜地落在別人手中。
此外,斯皮爾伯格傾向於把個人興趣帶入到所有主要項目的重大決策中,並堅持大投入高成本製作影片的模式。他對每一個項目採取“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也難免會激怒夢工廠的其他合伙人與經理主管們的情緒。
向夢工廠致敬
業務分散、“大片主義”、對斯蒂芬伯格的過分依賴讓夢工廠美夢破碎。
在夢工廠的11年中,卡森伯格的煩惱是他和斯皮爾伯格在公司未來發展方向上意見並不一致。卡森伯格夢想公司到2005年有30億美元營業收入,並製造出3億美元的營業利潤,這就意味著要不斷提高電影產量,但是顯然,斯皮爾伯格一貫對壯大企業不感興趣。卡森伯格希望投入3億美元提高電影產量,斯皮爾伯格可沒有同等熱情。“最初組建夢工廠時,我就告訴卡森伯格,我不想一年拍35部電影。”斯皮爾伯格回憶道,“卡森伯格那時說,當然不會,不過8到10部。而卡森伯格現在的目標是一年15部。”
而且,夢工廠習慣操作的“大投入”在2002年之後遇到了挫折:《毀滅之路》高達9500萬美元的投入,換來了1.04億美元的票房,未能賺回多少真金白銀;隨後的《辛巴達七海歷險》耗資6000萬美元,全球票房勉強保本。
最初的整頓是夢工廠關閉了不賺錢的部門,重新將資源集中在電影製作方面,公司的電視節目製作部門曾經只製作了一個節目《旋轉城市》,卻奢侈地擁有了20名全職員工。但這些精簡業務的動作並沒有扭轉乾坤。
隨後,好萊塢寵兒夢工廠動畫公司公開上市僅一年不到,就拉響了盈利警報。由於DVD銷售不景氣,動畫全年盈利預期也有可能成為“水中鏡月”。
不過即便如此,在好萊塢的電光幻影中,夢工廠毫無疑問將成為人們永遠無法忘懷的一面旗幟。特別是在動畫片上,夢工廠擁有太多值得致敬的地方。
動畫公司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創作《怪物史萊克》過程中,夢工廠的工程師們在走廊上遇見卡森伯格時,都要繞道而行。這個躲避源於在《怪物史萊克》中,卡森伯格要求有2.8萬棵樹,樹上的30億片葉子如果首尾相接,組成一座樹葉橋,其長度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距離的4倍;卡森伯格希望在這部片子里能製作一個充滿真實感的環境:每棵樹上的樹葉在晃動;空氣中有飛舞的灰塵;大風掀起的塵土 ——要讓觀眾覺得所有構成環境的這些因素都是真的,甚至可以聞到它們的氣息!
卡森伯格的要求難倒了夢工廠的電腦工程師們,他們已經有了最好的動畫軟體,問題是他們還沒有性能足夠好到運行這一軟體的工作站。直到後來,惠普接受了這一挑戰,共同創作一部史無前例的動畫巨片,動畫公司的電腦工程師們才開始不再躲避這個苛刻的CEO。
結果是我們都看到的,2004年,《史萊克2》票房飆升到9億多美元,超越《海底總動員》,成為好萊塢當年最賺錢的電影。揚眉吐氣的傑夫瑞·卡森伯格誇下海口,“我受夠了好萊塢政治!現在總算上岸了。在好萊塢30年,事事都得順著好萊塢的邏輯,總有一天,我會做回自己,雖然還需要一點時間”。
不過,現在看來,在夢工廠被收購後,雖然動畫公司被單獨保留,但是我們還需要給卡森伯格多一點時間,讓他緩過氣來投入新的戰鬥。
隨著夢工廠被派拉蒙收入囊中,獨立影業的未來更加撲朔迷離。
“獨立電影”因“獨立製片”而得名,1960年,獨立製片人卓納斯·麥卡斯喊出了獨立電影的聲音:“電影完全是一種個人表現,因此電影的拍攝,應該拒絕製片人、發行商和投資者的干涉”。
真正意義的獨立電影其實是拍給“獨立觀眾”看的,電影和觀眾的獨立創造了“獨立電影”。在如今這個強調個性與原創的社會中,那些靠電影吃飯的家伙正在通過對“非主流”的偏執而贏得大眾的掌聲。越來越多的地下導演、獨立製片浮出水面,當他們中的一些終於和那些精明的商人觥籌交錯的時候,那臉上的表情仿佛在說,曾經落魄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歸宿。
最後的堡壘
和大片廠生產出來的商業電影相比,獨立電影的珍貴在於創新性。事實上,大多數商業電影的製作者們並不想創新或者鋒芒畢露,這些人喜歡以過去那些票房佳片來指導生產新的電影產品。1994年10月12日,夢工廠的成立被視為新電影公司的冒險家的游戲,同傳統的好萊塢大片廠抗衡。而如今,夢工廠被派拉蒙收購之後的好萊塢,只剩下最後一個大的獨立製片廠——Lion Gate。
標榜自己為“反電影公司”的獅門集團一向以製作恐怖、青少年喜劇以及有線電視劇如《死亡地帶》(The Dead Zone)、健身節目和芭比娃娃系列產品而出名。不過,多年來,謠言一直圍繞著獅門電影公司:被吞併的傳言;吞併另一家公司的傳言;現金流太少的;負債過多的。
現在輪到獅門公司耀武揚威了:它是獨立電影公司最後的堡壘。獅門公司頑強地頂住了內部危機,它的影片庫每年能產生大約2.5億美元收入,繼續進行影視創作。
同揮金如土的夢工廠相比,獅門公司歷來勤儉持家。製作總裁麥克·帕斯奧尼克四處尋找便宜貨。“我們的工作就是省錢。”他說。獅門公司最賺錢的電影之一是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買來的《顫慄汪洋》(Open Water)。公司為這部影片的全球發行權出了200萬美元;它在北美大規模上映的票房是3050萬美元。
不過,獅門公司生存的寶典真正在於它足夠獨特。
電影節的熱錢
就像獅門公司找到了在聖丹斯找到了《顫慄汪洋》一樣,在獨立電影節淘寶成為了許多電影狂熱分子的福音。
聖丹斯的電影節一貫的風格與題材驚人地多樣化,那些絕對會引發爭議甚至反感的影片,在這裡卻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不過,對於那些獨立電影人僅僅贏得掌聲是不夠的,結識腰纏萬貫的投資人才是真正目的。
如今,在投入製作上十分謹慎的好萊塢大公司,也願意到聖丹斯這樣的地方來,去挖掘寶藏。在聖丹斯,派拉蒙影片公司就以9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川流熙攘》。同它爭購的不只一家公司,派拉蒙制勝的一招是除這900萬之外,還給製片人約翰 ·辛格頓未來兩部影片各350萬美元的投資。據稱,在2005年電影節上已有12部影片達成交易,而另有十數部影片仍在樂觀的洽購中。
你不能說清在聖丹斯和好萊塢之間,究竟是誰向誰拋出了媚眼。不僅在歐美,在亞洲,電影節也正在成為那些獨立電影的救世主。
網上的電影院
除了在獨立電影節上談生意之外,新媒體技術也正在為獨立電影人昭示一個美麗新世界。
在一些新媒體的鼓吹者眼中,P2P等新的互聯網技術將最終改變傳統的電影、音樂的商業規則。人們還記得,在上一個世紀,這個製造夢想的產業剛剛經歷過與電視、錄像帶、VCD、DVD的抗衡或聯姻,而如今電影產業的“新情人”是互聯網,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建築屬於自己的電影院。互聯網作為一個新的發行渠道讓那些獨立電影人們看到了曙光。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事實上,當你擁有了電腦和數位攝像機,你就可以做一把導演,甚至用手機就可以拍成一部短片。對於熱衷數位電影的獨立導演而言,P2P卻意味著給自己的作品帶來觀眾,數位攝影與網路下載可以為電影帶來一個新的黃金髮展期。
新的技術開始成為重塑娛樂工業的新力量,誰能說它不會成為獨立電影人的銷售渠道呢?如果有一天,互聯網上的電影院真的成了氣候,這將意味著那些獨立電影人終於有機會和派拉蒙、環球這樣的大片廠平起平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