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船運輸市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油船運輸市場(Tank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目錄 |
油船運輸市場是指以油船運輸服務為交易對象的需求者與供給者的交易關係。
油船運輸市場的主要特點[1]
(1)油船運輸的貨種單一。油船屬於為特定的貨種、特定的航線所設計的專用船,在貨源方面常受到限制,只能運輸石油及其製品。
(2)油船運輸的運距長。世界石油的供應地主要在中東地區、加勒比海、西北非、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世界石油的消費國(地區)主要是美國、西歐、日本、中國。石油產地與消費地之間距離不~。但從運距來看,油船的平均運距比其他貨類的平均運距要長。
(3)貨主的集中度更高,貨主參與工業航運更多。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a.1973年成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是一個國際卡特爾組織,作為石油出口者它在總出口中占絕對優勢。
b.世界油田的國有化使產油國控制了石油的生產,但跨國公司卻通過與產油國簽訂長期合同控制了石油的貿易和運輸。
c.從石油消費方面看,進口國的政府往往通過石油儲備的戰略性計劃和能源保護計劃來影響石油貿易,併進而影響油船運輸市場。
油船運輸市場的市場結構[1]
油船運輸市場的變動
(1)需求方面。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期間,由於發現了新油田,世界石油價格大幅下降,刺激了石油的消費,如歐洲和日本都完成了以煤炭為主要能源向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的轉變。結果作為石油進口國的歐洲和日本在整個60年代原油的進口量劇增。
隨著1973年石油危機的出現,情況發生了改變。石油價格的飛漲使美國、歐洲和日本出現經濟蕭條,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減緩,能源結構中石油的比重下降。這些變化引起世界石油貿易和油船運輸需求的大幅度下降,造成油船運輸市場從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的持續不景氣。
石油供應地也是影響油船運輸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60年代中東石油在整個世界石油貿易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世界原油的平均運距從4500海裡延長到7000海裡,導致對油船需求大增。70年代以後,世界原油進口下降,中東石油貿易的比重也下降,原油平均運距縮短到5000海裡,這也是油船需求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上述事實在航運界被稱為“油船需求乘數(Ship Demand Multiplier)規律”。
(2)供給方面。20世紀60年代後期,油船船東為了利用規模經濟性,大力發展20萬噸以上的巨型油船。油船的大型化對港口和航道的水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對油船運輸來說最為重要的蘇伊士運河。1967年的中東戰爭導致蘇伊士運河關閉,從中東裝運原油至美國和歐洲的油船都繞好望角,也就在那時,巨型油船開始問世。1975年蘇伊士運河重新開放,水深由11米浚深到16.2米,能通過滿載的15萬噸船舶,從而導致了10萬噸至15萬噸的中等噸位油船需求的上升。油船運輸市場行情主要受世界石油工業和石油貿易的影響。從油船運輸市場特點來看,油船運輸市場接近於買方寡頭壟斷市場結構。
影響油船運輸市場運價變動的主要因素[1]
影響油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世界石油工業和石油貿易(表現為石油價格)、運輸距離、世界範圍內的政治、能源政策、戰爭、科技水平等多種因素。油船供給則取決於現有油船的保有量、船舶的營運效率、新船竣工量、廢舊船的拆解量、海難滅失情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影響油船運價的主要因素:
(一)油船市場供求平衡狀態從根本上說,油船運力供給與運輸需求之間的平衡狀態是影響油船市場費率變動的根本原因。
油船供求之間的平衡狀態可用供求差額或供求差額率(%)表示。
供求差額=船舶供給量-船舶需求量
供求差額率=供求差額/船舶供給量×100%
在運力過剩情況下,運價的變化與油船市場的供求差基本是同步變化,即當供求差減少時,運價即下降,進而影響了船舶供給,使供給減少;供給的減小,又使供求差減小。而當供求差增大時,運價則開始上升,進而刺激供給,使供給有所增加。在油船市場上,運價對供求差變化的反應是敏感的。
(二)油船市場供求的季節性變化海上油運的運價是油運市場供求變化的“晴雨表”,它隨著市場供求季節性的變化而又不同,所以有旺季和淡季之分。通常冬季油船運價上揚,夏季運價下跌。另外,由於油船供給有一定的“剛性”,很難轉移到其他貨類市場,因而在油船市場上短期供給彈性較小,這都是造成運價波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