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氣候經濟學(Climate economics)、氣候經濟、氣候變化經濟學
目錄 |
氣候變化正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命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氣候經濟學應運而生。氣候變化經濟學是研究氣候變化與經濟之間關係的學問,探究的是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它是經濟學的二級或三級學科。
氣候變化引發水旱災頻繁,地震、潮汐等極端天氣增加,流行病頻發和工業產品價格的一降再降。企業主要指工業企業,工業品價格的一降再降導致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和經濟增速下降。[1]
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對經濟產生著重要影響。氣候變化包含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和溫度降低、氣候變冷。
- “氣候經濟學之父”斯特恩的研究[2]
1903年瑞典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斯萬特·阿倫尼斯早在1896年就在實驗室里驗證了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溫室效應”,但直到2006年,英國著名氣候經濟學家斯特恩(Sir Nicholas Stern)在英國政府及首相布萊爾的邀請下,經過一年調研主持完成長達700頁的《斯特恩氣候變化經濟學評論》,才全面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財政、社會和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斯特恩及其團隊編著的《斯特恩報告》,全面整理並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堪稱氣候變化經濟學經典之作。
因為這份報告問世在國際社會受到高度關註,他本人享有“全球氣候變化政策奠基人”的美譽。“我們通常會用二氧化碳當量來測量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們已經看到二氧化碳濃度的快速增長。”斯特恩告訴記者,《斯特恩評論》發佈時的溫室氣體濃度大約為430ppm,到目前為止是以每年2.5ppm的速度增長,“即使是保守估計,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未來將以3ppm~ 4ppm速度增長,這意味著21世紀末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將達到750ppm。”
根據他的研究,在430ppm起點上將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550ppm以內,大致需要花費全球1%的GDP,所以從現在開始減排,未來50~100年間每年耗費大約1%的GDP,將遠遠低於30年後開始減排所耗費的每年4%的GDP。
- 諾德豪斯的氣候經濟學貢獻[3]
2018年10月8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Romer),給出的獲獎理由是:“他們找到了一系列方法來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基本、最緊迫的問題:全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和世界人口的福祉。”
40多年過去了,全球氣候變暖正在成為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最重大議題之一,氣候經濟學也從早先的“冷門旁支”逐步發展成為一門“顯學”。
諾德豪斯對氣候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他開創性地把經濟學中的邊際分析方法,引入到對氣候變化的研究之中,並先後提出了多個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作為全球IAM(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的先驅,諾德豪斯的理念對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影響很大,在IPCC2001年發佈的第三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承認了諾德豪斯IAM模型的優勢,並開始在自己的框架里嵌入更具微觀基礎的經濟系統模塊。
總體上看,諾德豪斯屬於氣候變化的“溫和派”。他既承認氣候變化將給人類帶來嚴重危害,但又主張採取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推進減排。根據DICE模型的測算結果,諾德豪斯提出了氣候政策斜坡理論(Climate policy ramp),主張最優的全球減排路徑是先期緩慢減排,後逐步擴大力度,最後將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700ppm的水平。在最優政策下,2100年的全球氣溫大約比1990年高出2.61攝氏度,2200年高出3.45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