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理解為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形成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網路體系。
相對於過去的農業經營體系,新的經營體系在“經營規模”上,更加突出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這種規模化的實現除了依靠土地、資本等要素投入實現單一主體的絕對規模擴張,也強調發揮區域範圍內的合作社等組織的服務作用實現相對規模的擴張。在“生產過程”中,更加追求標準化的生產工藝與流程,通過現代技術、設施設備、人力資本等的合理投入與應用,實現農產品的規格統一與品質安全。在“產業鏈條”上,更加強調農業產業鏈條的拓展延伸,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等組織,實現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處理,並通過品牌化的銷售,實現產品的增值增效。而其發展思路更是集中體現在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這4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的特征維度。
(一)集約化的經營思路
集約化經營力圖解決小農經濟狀態面臨的單個農戶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等問題。通過農業基礎設施的條件改善,先進技術、設備、物資的投入應用和各生產要素間的優化配置,促進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或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同時,集約化經營不但提倡農戶內部的要素合理配置,也強調農戶間的要素合理配置,即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土地、設備等要素實現農戶問的合理流轉,促進區域範圍內的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實現集約化生產經營。
(二)專業化的經營方式
專業化經營力圖解決農民農業生產的小而全、兼業化問題。其包括推動農戶微觀層面的生產專業化和中觀層面的農業產業區域性優勢佈局。在微觀層面,主要體現為農戶從兼業化狀態轉為專門從事農業生產,並以農業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從多個農產品生產轉為只經營一兩個優勢農產品,並伴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提高;從涉足產供銷等多個環節轉為更加強化在某一生產環節的業務素質與能力;並力圖在“主體構成”上,實現生產經營農戶的職業化與法人化。家庭農場便是農戶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方向與典型代表。在中觀層面,把一定區域範圍內農戶問的雷同、無序生產或區域範圍內農業產業的雜亂佈局,轉為根據區域自然資源與要素稟賦條件,如土地、資金、技術、人力等要素實現向優勢產業的集中合理流動與配置,實現某些農業產業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的專業化、優勢性生產。
(三)組織化的經營力量
組織化經營力圖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散和弱的問題。其既包括農戶家庭內部成員間的業務合理分工,實現組織化的制度安排,也包括農戶間在產業鏈中實現橫向水平上的聯合和縱向水平tz的合作。農戶間在橫向水平上從分散、小規模狀態轉為通過聯合實現生產經營規模的壯大,提高與上下游主體間的議價談判能力;在縱向水平上從利益分割、各自為陣狀態轉為通過業務合作,拓展農業經營的效益空間。當前農業組織化經營的重點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同時也努力促進一定區域範圍內,相關產業鏈上各主體問的業務合理分工。
(四)社會化的經營協作
社會化經營力圖實現農業的社會化大生產。其不僅包括播種、植保、收割等農業生產環節的服務外包,還包括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主體之間、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業務的社會化分工協作,使農業生產經營過程各環節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典型反映為農業產業集群的出現和成長。
農業產業集群具體表現為在某一區域和產業範圍內一上中下游各主體間基於產業鏈要求進行合理的分工協作,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協同創新,同時也吸引外部人力、資本等要素資源不斷流入,並推動政府投入更多公共資源,改善產業集聚區域內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最終發揮出農業產業的集聚優勢,實‘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