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貿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文化貿易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文化交換活動。它既包括有形商品的一部分,例如音像錄影製品、紙制出版物等,也包括無形商品,例如版權、關稅等。它是文化經濟鏈條上的相關環節,如果說文化產業直接關註產品的生產,那麼文化貿易則關註文化產品的下游,關註與文化產品製造緊密連接的文化產品的流通、交易與銷售領域。
由於文化產品具有雙重屬性,即商品性和藝術性,因此文化貿易的問題遠比其他貿易問題複雜。許多學者探討不休的是:文化產品有沒有特殊性?是否應該與普通商品區別對待?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的“商品性”,一般是就其在某一特定社會內部流通時所表現出來的商業特征而言的。但是如果文化作品的商業流通範圍再被擴大一點,當其跨越不同社會進行貿易流通時,就會帶來很多複雜的問題,如民族認同問題、文化主權問題、文化多元性問題、文化全球化問題等,因此,文化的商品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而成為國際貿易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文化產品在世界領域內的流通導致了文化貿易領域內兩大理論的激烈衝突,即自由主義理論和貿易保護主義理論。貿易自由主義認為,文化產品在性質上與普通產品一樣,不應該受到特殊保護,應該把對文化商品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消費者有權自由選擇外國的文化產品,而不應該受到政府的干預;而保護主義者認為,文化產品中凝結著不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習俗等主觀因素,會對不同民族文化認同、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各國有必要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產業進行保護。
- 李懷亮主編,國際文化貿易導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6,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