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文化共鳴(cultural resonance)
目錄[隱藏] |
文化共鳴指的是群體對共同的傳統文化產生共鳴,有認同感、歸屬感,包括對共同的文化特性、宗教特性、道德文化等產生認同和尊重。
對於在文學活動中的共鳴現象人們一致認為它是一種普通的心理感應現象,它一般指人們在鑒賞文藝作品時所引起的與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意志相似或相同或交流融匯的感情活動。[1]
藝術作品無一例外都表現一種普世價值的美或是如實地呈現了人性的多面性,並且超越了語言、文化的差異,只有真實地反映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精神的民族藝術,才有可能得到共鳴。靈動活力是藝術的靈魂,當藝術失去了它應有的感染力,就如明珠蒙塵,變得暗淡無光。好的藝術作品不受時代,種族,藝術,語言的限制。因為好的藝術作品就像一種媒介,讓不同的人都能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且無一例外的真實地反映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精神的民族藝術,能得到大眾的認可。
- 一帶一路與文化共鳴[2]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中國與沿線各國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更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我國與沿線各國的地域文化。由“陶瓷之路”“絲帛之路”等帶有古老東方氣質的商品符號發展成為溝通各個文化群落、促進各種文化樣態融通互動、多元共生的文化之路。
“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鳴;經濟上互利是短暫的,文化認同卻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文化包容是文化共鳴的基礎。古絲路的核心價值在於藉由陸上商貿而互通有無,新絲路將陸路交流合作通道升級為一個海陸並舉的閉環,並邀請沿線各國與中國一道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凝聚共識、共建共用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使100多個擁有不同文化的國家緊密關聯,足見“絲路精神”的創新傳承和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包容。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求大同而存小異、和諧共生、多元並存是文化包容的巨集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