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992个条目

心理內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內耗、心理損耗、精神內耗

目錄

什麼是心理內耗

  心理內耗是指人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個體即處於一種所謂內耗的狀態,長期的內耗會讓人感到疲憊。比如說經常覺得累,覺得壓力大,其實也沒乾什麼。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有時候清楚了自己要什麼,有了努力方向,還沒怎麼乾呢,就累了。這就是一種對自我心理的消耗與磨損,長期的內耗會讓人感到疲憊。

  心理(精神)內耗就像是在你的精神世界里有兩個小人,這兩個小人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開交,不斷相互拉扯。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理資源就會被消耗。

心理內耗的危害

  很多時候,我們的疲勞並不是由於客觀的勞累造成的,而是由心理上的一種主觀感受,也就是一種來自心理上的損耗導致的。不要小瞧這種主觀的損耗,它對我們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高血壓、冠心病及腫瘤等疾病,雖然病理較為複雜,但一般與精神心理有密切關係。

  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心理內耗長期存在,得不到疏導,會造成精神菱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還會引發多種身心疾患。而常見的偏頭痛、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等疾病,也都與心理損耗有很大關係。但由於這種損耗是一種長期的、 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又極易被人們忽視。正因此,有人將心理損耗稱作現代職場人士的“隱形殺手”。[1]

心理內耗的表現

  內耗通常有3種外化方式:

  1、猶豫不決,害怕選擇

  2、做事拖拉,普遍低效

  3、普遍性怠惰

  很多內耗的人,都是高敏感的人,內心戲特別多,他們都存在低自尊的問題,並且嘗試通過設定高標準來彌補自己的缺點,結果陷入了惡性迴圈中。

減少心理內耗的方法

  參考1 [1]

  利用合理情緒理論進行糾正。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合理情緒理論,也稱ABC理論。運用這種理論原理,我們可以對同一種事情,持不同種看法,進行不同種體驗。比如說,我們求職屢屢受挫,我們便會因此沮喪,我們覺得正是因為求職的受挫導致了沮喪情緒。但是ABC理論認為,B也就是我們對發生的事件所持的信念和態度,才是導致C的關鍵。如果我們把求職失敗看作是一種打擊,對自我的否定,則會因此沮喪、難過;假如我們認為求職失敗是對自己的磨礪,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則會充滿激情,繼續努力。因此,對於一些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應以一種負責的、.積極的角度去看待,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過去事件對我們心靈的耗損了。

  制定小目標積極行動行動是減少心靈耗損的最有效方式。

  無論對一件事情是猶豫還是恐懼,只要付諸於行動,投入地去做,那些折磨心靈的負面情緒將大大減弱。但是,不能立即行動往往是好多人的通病。我們也有體驗,一旦事情被拖到最後,我們往往能集中註意力去完成任務,但在此之前,我們卻“動”不起來,白白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只有在接近目標的期限時,才能集中註意力去完成,這被稱為“期限效應”。因此,在完成一項任務時,不妨先那將任務分成階段性的小目標,這樣一來,每一個階段性小目標的“最後期限”將提前,以促使我們積極行動,進而減少心靈耗損。

  換一個角度看人際。

  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不妨去找一些利已的理由,比如,去學習一下他的優點,這樣做不但有利於自我的提高,也會讓你開始對他有所接納。同時,你的態度,很可能會得到他良好的回應,到最後,你與對方的關係真的和諧了。人際關係中,猜忌、敵意、嫉妒只會瓦解我們的快樂,而欣賞、感激等積極情感,卻可以讓我們贏得快樂,獲得成長,同時擁有好人緣,可謂雙贏。

  參考2[2]

  1、覺察你的負面想法,並和它保持距離

  讓我們陷入反覆思考的主要原因是大腦中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第三代認知行為心理學代表人物史蒂文·海森提出了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處理負面情緒。

  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步,察覺到你的負面情緒,並且接受它;第二步,認知解離——和你的負面情緒拉開距離。

  比如,現在你大腦中產生一個令人沮喪的想法:「我一事無成,真是個失敗的人」。讓這個想法在大腦中保持幾秒,觀察它對你的影響;然後試著在它的前面加上一個短語,變成「我有一個想法,我是個失敗的人」。

  你會發現,這個時候你會與先前那個想法之間拉開距離,並非現實。你還可以給這種想法起個名字,比如叫「失敗者故事」,當它下次出現時,你會覺得「啊?失敗者故事又來了」。

  其實情緒是中性的,再可怕的想法,也只是頭腦中的一串文字。而之所以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是因為我們在對情緒做評判,想控制或者迴避所謂的「消極情緒」。

  2、回到當下,回到此刻

  不知道你發現了嗎?我們大多數時候過度思考都在做兩件事:反芻過去和焦慮未來,就是沒有集中在當下。

  而事實上,過去已經無法改變,未來還沒有到來,思考這些純粹是徒勞。而一旦你的註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的時刻,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當你又陷入對過去或者未來的思慮時,可以試試這些方法回到當下:

  ◍ 正念呼吸,排除雜念,專註在你的呼吸上,感受你的身體。

  ◍ 調動所有感官,把註意力集中在周圍實際發生的事情上——感受陽光照射在你皮膚上的溫暖、聽聽窗外的車流聲、用手摸一摸你手邊的毛毯等東西、聞一聞現在空氣里是什麼味道?

  3、拿張紙,寫下你的「恐懼」

  《應對焦慮》一書中提出:

  很多人的焦慮都源自恐懼。恐懼是對某一情境或經歷的過度懼怕,通常人們會迴避讓自己恐懼的情境,但剋服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視恐懼,迴避只會讓心心念念想要消除的恐懼進一步加深。

  每次當我陷入思維的泥潭而不知所措時,我通常會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一步一步往深處提問,然後把它寫下來。

  這樣就能意識到自己究竟在害怕什麼,我會花一些時間思考反應計劃,然後就會多一點信心去採取需要的行動。

  恐懼並不可怕,可怕的你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麼,然後被恐懼支配,陷入無止境地思維反芻

  4、專註於你能控制的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恐懼後但思緒依然無法平靜時,可以退後一步,問問自己:「什麼是我能控制的」?

  為無法控制的事情煩擾是無濟於事的(但也是我們大部分精神內耗的時候在做的事情)。

  面對親密關係危機,「男友對你的態度」是你無法控制的事情,而「調整自己對關係的期待」是你可以控制的。

  面對工資低造成的財務困難,「加薪」是你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減少消費、尋找新的收入來源」是你可以控制的。

  專註於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放大和增強我們的力量,也會減少精神內耗。

  5、把自己當作你的朋友對待(學會自我同情)

  我之前在心理咨詢中和咨詢師分享過我的「過度思考」,咨詢師告訴我:「我感覺你的世界里有一個嚴苛的法官,為你制定了很多的規則,做不到就批評你」。

  然後我會振振有詞地試圖解釋為什麼要這樣自我評判——它們似乎都是有理由的。

  然而,當咨詢師問我會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的好朋友、我的伴侶或者我的孩子(想象中的),我毫不猶豫地說「絕對不會」。

  於是我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比起旁人,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更加糟糕。

  當你再次因為一件事陷入不斷的自我內耗中,請想象一下,以上事件發生在一位親愛的朋友或親密的家人身上,他為此覺得非常難過,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以及你會如何勸說他。

  有時候,我們都缺少一點兒自我同情,試試看用對待朋友的方式和自己對話吧。

  6、用行動中斷思考

  以上都是一些思維調整的方法, 但其實更簡單有力的是行動。

  面對思維反芻,《情緒急救》一書中提出:

  通過從事那些我們感興趣或者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事情來分散註意力,可以擾亂或者終止反芻思維。

  你可以花幾分鐘進行一次簡短的腦力鍛煉,如玩手機上的數獨游戲、回想樓下便利店的佈局(比如,剛進門的地方是清潔用品和洗漱用品、第三個過道是飲料和酒類)等,不僅能夠打斷反芻,還能改善情緒。

  你還可以通過「心流」來體驗更加專註和平靜的感受,這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概念——「當你在做一件有趣的事情時,這件事情能在難度和你的能力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心流就會在此刻發生,它像水流般毫不費力」。

  一般來說容易產生心流的事情有這些特點:

  ◍ 可能需要你學習一些新技巧。

  ◍ 有一定的目標,提供反饋。

  ◍ 和日常生活中「不可逾越的現實」有界限,更容易讓人集中註意力。

  ◍ 帶來一種新發現,一種創造感,把人帶入新的現實。

  作曲、攀岩、舞蹈、下棋、看一部紀錄片或者話劇都是不錯的選擇。

  7、給自己專門安排「過度思考」的時間

  有些人習慣晚上在床上輾轉反側,過度思考困擾著他們。如果不停地思考讓你無法入睡,你可以專門安排時間用於過度思考。

  給自己五分鐘,讓大腦去任何需要去的地方,思緒自由飄蕩,這就是「積極想象」——榮格發明提出的心理分析方法,關鍵點在於不要控制和評判,讓你的思緒儘可能地自由。

  在積極想象中,你的自我意識有深度地參與。對我們的心靈而言,一些想法和情緒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要肯下功夫,就可以窺見冰山下的部分。通過這種方式,你會慢慢進入那個神奇的內在世界,與真實的自我對話。

  當我們和真實自我有更深度的連接,更瞭解自己為何快樂又為何憂愁,自我內耗也會隨之減少。

  當然,過度思考之後,記得安排一些放鬆的活動,比如泡熱水澡或聽音樂。

  思考本來是大腦最美妙的功能,它幫助我們瞭解和認識這個世界,創造了人類社會文明。

  但引發精神內耗的過度思考則不同——它涉及對問題的糾纏,沉迷於自己的感覺有多糟糕,並思考所有無法控制的事情,也不會幫助你發展新的洞察力。

  但思維和情緒就像海浪,高低起伏,連綿不斷,我們可能永遠控制不了它。不過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的一句話我很喜歡:「你無法平息海浪,但你可以學會衝浪」。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成功駕馭生命的波瀾起伏,和真實的自我好好相處。

參考文獻

  1. 1.0 1.1 付勇剛. 直面心理內耗[J]. 家庭醫學:新健康, 2009(1):41-42.
  2. 減少精神內耗的7件小事.澎湃新聞.2022-07-2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Tracy,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心理內耗"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