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強化敏感性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強化敏感性理論(Reinforced Sensitivity Theory)

目錄

什麼是強化敏感性理論[1]

  強化敏感性理論(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of 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呈現強化刺激物時的反應性,即所引發的行為情緒以及動機的改變趨勢和改變程度。

  強化敏感性包括獎勵敏感性和懲罰敏感性。獎勵敏感性反映人們在呈現獎勵信號或撤消懲罰信號時的反應性,在上述兩類情境中獎勵敏感性高的個體將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並表現出更多的趨近行為;而懲罰敏感性反映人們在呈現懲罰信號或撤消獎勵信號時的反應性,在上述兩類情境中懲罰敏感性高的個體將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緒並表現出更多的行為抑制。研究者同時也認為,由於獎勵敏感性和懲罰敏感性有著各自獨立的生理基礎,因此個體獎勵敏感性的高低與懲罰敏感性的高低互不相關。

強化敏感性理論的概述

  Gray的強化敏感性理論起源於對動物學習的研究,該理論最初嘗試以行為激活系統和行為抑制系統( BIS )來解釋個體差異。

  其中,行為激活系統對欲求性刺激敏感,在提供獎勵或撤銷懲罰的情境下,系統被激活,伴隨產生積極情緒體驗;而行為抑制系統則對厭惡性刺激敏感,在施加懲罰或撤銷獎勵的情境下,系統被激活,伴隨產生消極情緒體驗。

  在後續的理論修訂中,Giray引入了對抗/逃離系統,該系統對無條件的厭惡性刺激敏感,負責調節憤怒和恐懼的情緒,系統激活時引發個體的對抗或逃離行為;該次的理論修訂中,BIS被調整為只對條件的厭惡性刺激敏感,而行為激活系統的解釋未變。隨著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深入,基於動物實驗的強化敏感性理論在解釋人類行為時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Gray等在2000年對強化敏感性理論做出重大修訂。

  修訂後的理論以對抗/逃離,僵化系統( FFFS)取代了原來的對抗/逃離系統,假定FFFS負責調節所有厭惡性刺激引發的反應,遇危險信號時,系統被激活,伴隨產生恐懼情緒,引發相應行為。BIS 負責處理日標衝突,當相應刺激呈現時,系統被激活,伴隨引發焦慮情緒,從而抑制在衝突中原本占優勢的行為,促使個體評估得失,同時在情境及記憶中尋求解決衝突的最佳方法。行為激活系統在修訂後被稱為行為激活系統( BAS),其解釋未變。Corr提出的聯合亞系統假設也是對該理論的重要修訂。

  Conr 的假設認為在一- 些特定的情境下,BAS 和BIS產生交互效應,共同去影響個體的行為反應。 在原理論中,BAS和BIS是互相獨立的系統,各自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無交互作用。

強化敏感性理論的神經系統[2]

  (1)行為激活系統

  在行為表現上,行為激活系統(Behavioural Activation System,BAS)是一個積極行為反饋系統,對條件的欲求性刺激敏感,主要針對“獎勵”或“懲罰消除”等有關刺激做出的反應。當這些刺激出現時,行為激活系統作為中介變數,使趨近的行為增加,且控制如:興奮,快樂等這些積極的感覺。在神經結構上,與強化敏感性有關的生理機制的探討是研究者關註的一熱點。在行為激活系統方面,它的生理機制可能與大腦中央邊緣區域的多巴胺系統有關,由中腦傳出的多巴胺神經纖維(dopamingeric fibers)刺激基底核與周圍的新腦皮質(neocortical areas)產生個體的活動,由功能的角度看,行為趨近系統可能和愉悅、振奮的快感有關。

  (2)行為抑制系統

  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BIS),是消極行為的反饋系統,該系統對條件的厭惡性刺激敏感,當出現懲罰刺激或獎勵刺激消失時,該系統發揮作用,出現警覺程度增加,註意力增強等現象,並且在反饋消極情緒的同時,行為抑制系統也會對新奇的刺激反應敏感。

  (3)對抗/逃離系統

  對抗/逃離系統與行為抑制系統具備同樣的功能,即做厭惡的刺激做出反應,但這一系統與後一系統的區別是它對無條件厭惡刺激更加敏感,同時負責調節恐懼和焦慮等情緒。2000年Gray對他所提出的這一理論進行了修改,在以後的研究中他用對抗/逃離/僵化系統代替了神經系統中的對抗/逃離系統,並提出對抗/逃離/僵化系統負責對所有厭惡刺激(包括條件的和無條件的)做出反應,當有厭惡刺激出現時,個體伴隨產生恐懼情緒,通過該系統引發對抗/逃離/僵化的行為。

強化敏感性理論的測量[2]

  很多研究者曾嘗試使用多種方法和指標去測量強化敏感性,其中主要的方法有實驗法問卷法和生理法。

  1、實驗法

  實驗法是模擬可以單獨激活BIS或BAS的情境,如獎勵或懲罰情境。在此情境下,觀測被試的認知、情緒狀態,以此作為BIS/BAS的功能指標。實驗法的優點是可以觀測到被試在近似生活的情境下的真實反映,但也存在很多缺點,譬如說不能進行大量的施測。Newman也曾表示,不同評估方法對被試有不同影響,建議用多種研究方法,綜合各種指標才能確認心理與行為激活系統、行為抑制系統之間的關係。

  2、問卷法

  為了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很多研究者根據Gray的理論模型編製了相關的測量工具。譬如由Wilson等編製的六種行為傾向的量表,經檢驗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當前最常用的兩種量表為:Carver和White編製的行為抑制/激活系統量表和Torrubia,Avila,Molto和Caseras編製的獎懲敏感性量表。Torrubia以及其同事在2001年編製了獎勵敏感性量表(SPSRQ),包含48個項目,由兩個分表組成分別是懲罰敏感性與獎勵敏感性分量表。

  3、生理法

  在生物學指標上,可以通過測量個體心臟周圍和皮膚電流周圍的反應性,來評估對獎勵和懲罰的反應,從而瞭解這些指標與BIS/BAS的關係。BAS部分常用的生理指標有有心跳率(heart rate,HR)、射血前(pre-ejection period,PEP)、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研究表明,獎勵情況下,個體的心跳會加速;PEP反應增強,被認為是針對BAS的一個完美生理指標;BIS部分通常以皮膚電流反應為指標,研究表明,焦慮個體呈現的皮膚電流反應,是在懲罰情境針對BIS有效的生理指標。

強化敏感性理論的應用研究[1]

強化敏感性與心理障礙

  懲罰敏感性和獎勵敏感性是許多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有效預測指標。有研究學者認為,過高的懲罰敏感性可以預測焦慮和神經質性抑鬱(如混合焦慮與抑鬱症);而較低的獎勵敏感性可以預測單純抑鬱症。這種觀點最近也得到了其他學者等人實證研究的支持,該研究考察了強化敏感性和生活事件在預測單純抑鬱症和焦慮-抑鬱混合障礙時各自的效應和交互作用。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的懲罰敏感性可以預測單純抑鬱症和焦慮-抑鬱混合障礙,較低的懲罰敏感性可以預測單純抑鬱症,生活事件可以預測焦慮-抑鬱混合障礙;交互作用的結果表明,當生活壓力較大時,高懲罰敏感性可以預測上述所有障礙,而生活壓力較小時,低獎勵敏感性和高懲罰敏感性可以預測單純抑鬱障礙,高獎勵敏感性和高懲罰敏感性可以預測焦慮-抑鬱混合障礙(Hundt,Nelson-Gray R O,Kimbrel,Mitchell,&Kwapil,2007)。

  還有一部分學者最近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考察了強化敏感性和撫養方式在預測心理障礙時各自的效應和交互作用,結果同樣支持了關於以強化敏感性預測心理障礙的觀點(Kimbrel,Nelson-Gray R O,&Mitchell,2007)。以及研究了強化敏感性與強迫症的關係,發現具有強迫症亞臨床癥狀的個體和被確診為強迫症的個體比正常個體表現出更高的懲罰敏感性(Fullana et al., 2004)。此外,還有研究討論了強化敏感性與精神分裂症的關係。有研究發現,懲罰敏感性較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時間更常,而獎勵敏感性較高的患者對藥物更為依賴(Scholten,Honk,Aleman,&Kahn,2006)。

焦慮障礙

  與Gray的假設-致,以臨床群體為被試的研究表明焦慮癥狀與BIS 敏感性呈顯著的正相關,與BAS敏感性無.顯著相關或只有微弱相關

抑鬱障礙

  Depue等認為,BAS的低敏感性導致個體對欲求刺激的動機降低,從而產生抑鬱癥狀[7 。McFaland等人的研究發現BAS敏感性與抑鬱症的病程持續時間呈顯著負相關日前的研究傾向於支持Depue等的假設,也有研究者認為,在考察BAS敏感性與抑鬱症之間關係時,有必要明確區分快感缺失型抑鬱和焦慮一抑鬱共病。 Kimbrel 等的研究就發現較低的BAS敏感性可有效預測快感缺失型抑鬱,卻不能預測焦慮一抑鬱病。

精神分裂症

  日前只有-項研究考察了強化敏感性與精神分裂症的關係。該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高的BIS敏感性;其病程持續時間和陰性癥狀都與BIS 敏感性呈正相關。

人格障礙

  Caseras等人的研究表明,高的 BIS敏感性是C群人格障礙核心易感因素,與控制組被試相比,C群患者有更高的BIS敏感性。Taylor等人的研究考察了強化敏感性與B群人格障礙的關係,結果表明,去抑制的強化敏感性組合與反社會型及表演型人格障礙相關;高的BIS 敏感性是邊緣型和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易感因素

強化敏感性與成癮行為

  強化敏感性理論在應用研究中關註的另一個焦點是獎勵敏感性與成癮的關係。有學者以患有危害性酗酒症的個體為被試,研究了獎勵敏感性和對酒精刺激的特殊偏好之間的關係,發現高獎勵敏感性被試對酒精刺激表現出較大的渴望以及情緒反應(Zisserson&Palfai,2007)。而部分學者以正常大學生為被試,研究了強化敏感性和飲酒習慣(包括飲酒頻率、攝入量以及第一次飲酒的年齡)的相關,結果表明高的獎勵敏感性和低的懲罰敏感性都與飲酒習慣顯著相關(Pardo,Aguilar,Molinuevo,&Torrubia,2007)。以及部分等人的研究考察了戒毒中心裡接受戒毒治療的吸毒成癮者和正常被試在強化敏感性上的差異,發現吸毒成癮者有較高的獎勵敏感性(Franken,Muris,&Georgieva,2006)。   

強化敏感性與職業行為

  在人事組織研究領域,關於強化敏感性理論的實證也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發現。Jackson(2001)的研究比較了 Gray 和 Eysenck 的人格心理生理學理論在預測工作動機時的優劣,結果表明,強化敏感性理論較喚醒理論更能預測人們的工作動機,獎勵敏感性可以有效預測員工的目標設定、工作表現以及目標達成。Linden 等人以教師為被試,考察了強化敏感性與職業健康的關係,發現排除工作性質的效應後,獎勵敏感性可以作為職業幸福感工作滿意度工作投入程度)的有效預測指標,而懲罰敏感性可以預測人們的工作壓力職業倦怠(Linden,Taris,Beckers,&Kindt,2007)。

參考文獻

  1. 1.0 1.1 郭少聃,何金蓮,張利燕.強化敏感性人格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
  2. 2.0 2.1 張臻峰,金岳利.強化敏感性人格理論與人格測量[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強化敏感性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