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强化敏感性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强化敏感性理论(Reinforced Sensitivity Theory)

目录

什么是强化敏感性理论[1]

  强化敏感性理论(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of 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呈现强化刺激物时的反应性,即所引发的行为情绪以及动机的改变趋势和改变程度。

  强化敏感性包括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奖励敏感性反映人们在呈现奖励信号或撤消惩罚信号时的反应性,在上述两类情境中奖励敏感性高的个体将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并表现出更多的趋近行为;而惩罚敏感性反映人们在呈现惩罚信号或撤消奖励信号时的反应性,在上述两类情境中惩罚敏感性高的个体将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并表现出更多的行为抑制。研究者同时也认为,由于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有着各自独立的生理基础,因此个体奖励敏感性的高低与惩罚敏感性的高低互不相关。

强化敏感性理论的概述

  Gray的强化敏感性理论起源于对动物学习的研究,该理论最初尝试以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 BIS )来解释个体差异。

  其中,行为激活系统对欲求性刺激敏感,在提供奖励或撤销惩罚的情境下,系统被激活,伴随产生积极情绪体验;而行为抑制系统则对厌恶性刺激敏感,在施加惩罚或撤销奖励的情境下,系统被激活,伴随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在后续的理论修订中,Giray引入了对抗/逃离系统,该系统对无条件的厌恶性刺激敏感,负责调节愤怒和恐惧的情绪,系统激活时引发个体的对抗或逃离行为;该次的理论修订中,BIS被调整为只对条件的厌恶性刺激敏感,而行为激活系统的解释未变。随着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深入,基于动物实验的强化敏感性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时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Gray等在2000年对强化敏感性理论做出重大修订。

  修订后的理论以对抗/逃离,僵化系统( FFFS)取代了原来的对抗/逃离系统,假定FFFS负责调节所有厌恶性刺激引发的反应,遇危险信号时,系统被激活,伴随产生恐惧情绪,引发相应行为。BIS 负责处理日标冲突,当相应刺激呈现时,系统被激活,伴随引发焦虑情绪,从而抑制在冲突中原本占优势的行为,促使个体评估得失,同时在情境及记忆中寻求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行为激活系统在修订后被称为行为激活系统( BAS),其解释未变。Corr提出的联合亚系统假设也是对该理论的重要修订。

  Conr 的假设认为在一- 些特定的情境下,BAS 和BIS产生交互效应,共同去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 在原理论中,BAS和BIS是互相独立的系统,各自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无交互作用。

强化敏感性理论的神经系统[2]

  (1)行为激活系统

  在行为表现上,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ural Activation System,BAS)是一个积极行为反馈系统,对条件的欲求性刺激敏感,主要针对“奖励”或“惩罚消除”等有关刺激做出的反应。当这些刺激出现时,行为激活系统作为中介变量,使趋近的行为增加,且控制如:兴奋,快乐等这些积极的感觉。在神经结构上,与强化敏感性有关的生理机制的探讨是研究者关注的一热点。在行为激活系统方面,它的生理机制可能与大脑中央边缘区域的多巴胺系统有关,由中脑传出的多巴胺神经纤维(dopamingeric fibers)刺激基底核与周围的新脑皮质(neocortical areas)产生个体的活动,由功能的角度看,行为趋近系统可能和愉悦、振奋的快感有关。

  (2)行为抑制系统

  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BIS),是消极行为的反馈系统,该系统对条件的厌恶性刺激敏感,当出现惩罚刺激或奖励刺激消失时,该系统发挥作用,出现警觉程度增加,注意力增强等现象,并且在反馈消极情绪的同时,行为抑制系统也会对新奇的刺激反应敏感。

  (3)对抗/逃离系统

  对抗/逃离系统与行为抑制系统具备同样的功能,即做厌恶的刺激做出反应,但这一系统与后一系统的区别是它对无条件厌恶刺激更加敏感,同时负责调节恐惧和焦虑等情绪。2000年Gray对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改,在以后的研究中他用对抗/逃离/僵化系统代替了神经系统中的对抗/逃离系统,并提出对抗/逃离/僵化系统负责对所有厌恶刺激(包括条件的和无条件的)做出反应,当有厌恶刺激出现时,个体伴随产生恐惧情绪,通过该系统引发对抗/逃离/僵化的行为。

强化敏感性理论的测量[2]

  很多研究者曾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和指标去测量强化敏感性,其中主要的方法有实验法问卷法和生理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模拟可以单独激活BIS或BAS的情境,如奖励或惩罚情境。在此情境下,观测被试的认知、情绪状态,以此作为BIS/BAS的功能指标。实验法的优点是可以观测到被试在近似生活的情境下的真实反映,但也存在很多缺点,譬如说不能进行大量的施测。Newman也曾表示,不同评估方法对被试有不同影响,建议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指标才能确认心理与行为激活系统、行为抑制系统之间的关系。

  2、问卷法

  为了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很多研究者根据Gray的理论模型编制了相关的测量工具。譬如由Wilson等编制的六种行为倾向的量表,经检验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当前最常用的两种量表为:Carver和White编制的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和Torrubia,Avila,Molto和Caseras编制的奖惩敏感性量表。Torrubia以及其同事在2001年编制了奖励敏感性量表(SPSRQ),包含48个项目,由两个分表组成分别是惩罚敏感性与奖励敏感性分量表。

  3、生理法

  在生物学指标上,可以通过测量个体心脏周围和皮肤电流周围的反应性,来评估对奖励和惩罚的反应,从而了解这些指标与BIS/BAS的关系。BAS部分常用的生理指标有有心跳率(heart rate,HR)、射血前(pre-ejection period,PEP)、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研究表明,奖励情况下,个体的心跳会加速;PEP反应增强,被认为是针对BAS的一个完美生理指标;BIS部分通常以皮肤电流反应为指标,研究表明,焦虑个体呈现的皮肤电流反应,是在惩罚情境针对BIS有效的生理指标。

强化敏感性理论的应用研究[1]

强化敏感性与心理障碍

  惩罚敏感性和奖励敏感性是许多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有效预测指标。有研究学者认为,过高的惩罚敏感性可以预测焦虑和神经质性抑郁(如混合焦虑与抑郁症);而较低的奖励敏感性可以预测单纯抑郁症。这种观点最近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等人实证研究的支持,该研究考察了强化敏感性和生活事件在预测单纯抑郁症和焦虑-抑郁混合障碍时各自的效应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惩罚敏感性可以预测单纯抑郁症和焦虑-抑郁混合障碍,较低的惩罚敏感性可以预测单纯抑郁症,生活事件可以预测焦虑-抑郁混合障碍;交互作用的结果表明,当生活压力较大时,高惩罚敏感性可以预测上述所有障碍,而生活压力较小时,低奖励敏感性和高惩罚敏感性可以预测单纯抑郁障碍,高奖励敏感性和高惩罚敏感性可以预测焦虑-抑郁混合障碍(Hundt,Nelson-Gray R O,Kimbrel,Mitchell,&Kwapil,2007)。

  还有一部分学者最近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考察了强化敏感性和抚养方式在预测心理障碍时各自的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同样支持了关于以强化敏感性预测心理障碍的观点(Kimbrel,Nelson-Gray R O,&Mitchell,2007)。以及研究了强化敏感性与强迫症的关系,发现具有强迫症亚临床症状的个体和被确诊为强迫症的个体比正常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惩罚敏感性(Fullana et al., 2004)。此外,还有研究讨论了强化敏感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有研究发现,惩罚敏感性较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时间更常,而奖励敏感性较高的患者对药物更为依赖(Scholten,Honk,Aleman,&Kahn,2006)。

焦虑障碍

  与Gray的假设-致,以临床群体为被试的研究表明焦虑症状与BIS 敏感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与BAS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或只有微弱相关

抑郁障碍

  Depue等认为,BAS的低敏感性导致个体对欲求刺激的动机降低,从而产生抑郁症状[7 。McFaland等人的研究发现BAS敏感性与抑郁症的病程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日前的研究倾向于支持Depue等的假设,也有研究者认为,在考察BAS敏感性与抑郁症之间关系时,有必要明确区分快感缺失型抑郁和焦虑一抑郁共病。 Kimbrel 等的研究就发现较低的BAS敏感性可有效预测快感缺失型抑郁,却不能预测焦虑一抑郁病。

精神分裂症

  日前只有-项研究考察了强化敏感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该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高的BIS敏感性;其病程持续时间和阴性症状都与BIS 敏感性呈正相关。

人格障碍

  Caseras等人的研究表明,高的 BIS敏感性是C群人格障碍核心易感因素,与控制组被试相比,C群患者有更高的BIS敏感性。Taylor等人的研究考察了强化敏感性与B群人格障碍的关系,结果表明,去抑制的强化敏感性组合与反社会型及表演型人格障碍相关;高的BIS 敏感性是边缘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易感因素

强化敏感性与成瘾行为

  强化敏感性理论在应用研究中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奖励敏感性与成瘾的关系。有学者以患有危害性酗酒症的个体为被试,研究了奖励敏感性和对酒精刺激的特殊偏好之间的关系,发现高奖励敏感性被试对酒精刺激表现出较大的渴望以及情绪反应(Zisserson&Palfai,2007)。而部分学者以正常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强化敏感性和饮酒习惯(包括饮酒频率、摄入量以及第一次饮酒的年龄)的相关,结果表明高的奖励敏感性和低的惩罚敏感性都与饮酒习惯显著相关(Pardo,Aguilar,Molinuevo,&Torrubia,2007)。以及部分等人的研究考察了戒毒中心里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成瘾者和正常被试在强化敏感性上的差异,发现吸毒成瘾者有较高的奖励敏感性(Franken,Muris,&Georgieva,2006)。   

强化敏感性与职业行为

  在人事组织研究领域,关于强化敏感性理论的实证也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Jackson(2001)的研究比较了 Gray 和 Eysenck 的人格心理生理学理论在预测工作动机时的优劣,结果表明,强化敏感性理论较唤醒理论更能预测人们的工作动机,奖励敏感性可以有效预测员工的目标设定、工作表现以及目标达成。Linden 等人以教师为被试,考察了强化敏感性与职业健康的关系,发现排除工作性质的效应后,奖励敏感性可以作为职业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程度)的有效预测指标,而惩罚敏感性可以预测人们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Linden,Taris,Beckers,&Kindt,2007)。

参考文献

  1. 1.0 1.1 郭少聃,何金莲,张利燕.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
  2. 2.0 2.1 张臻峰,金岳利.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强化敏感性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