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實踐教育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實踐教育法的簡介

  實踐教育法是多湖輝提出的,他是日本二戰以後的傑出的教育家,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著有《母愛促進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聰明的心理戰術》、《學習指導法》等書。

  多湖輝曾經擔任過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這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小學生,並開始考察圍繞現代兒童的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問題。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不僅要瞭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瞭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都十分用心,為了培養孩子成才,他們甘願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卻往往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父母沒有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來教育孩子,他們既缺乏教育的具體行為,又缺乏教育的藝術和好技巧。

  多湖輝強調,胎教是新事物,胎兒的靈性與母體息息相通。母親的生活習慣,飲食,健康,情緒對胎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母親切不可掉以輕心。胎動是胎兒向母親發出的各種信號,母親不可不知。

  遺傳對人的智力有很大影響,但並非一切已註定。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時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樣可以取得重大的成就。

  母親是嬰幼兒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責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親對“育”能盡到責任,但對“教”的認識往往不足。常言到“人看從小”,“3歲看到大,7歲看老”,說明幼兒期的教育極其重要。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問題在於怎樣去塑造。對3歲前的教育等閑視之,是一大失誤。

  教導孩子思考

  使孩子的頭腦變聰明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給孩子思考的機會,讓其自己動腦筋思考問題。大腦不運動就會生鏽。

  那麼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動腦筋想問題呢?多湖輝認為應該尋找機會迫使孩子進入思考問題的狀態。

  人的大腦本來是很好用的,帶有節約思考的組織。比如說,如果今天以與昨天相同的方法順利度過,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動腦筋思考什麼,只要以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處理今天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大腦之所以開始活躍是因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決不了的事情。照這樣考慮,不知這個“節約思考組織”平時為我們做了多少好事。

  如果每人每天從刷牙開始到吃飯,對每件事都從頭到尾一一進行思考和處理,那麼即便有幾個腦袋也裝不下。因為對於習慣的事情不需要特殊考慮就可以做,所以可以把精力用於應付我們身邊突然出現的新事態,能夠保持頭腦的清醒。

  據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對幼兒到成人的智力發育情況做研究的結果表明,0-4歲兒童的智力發育程度完全可以決定18歲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歲期間智力直線上升的孩子,其以後也會保持這個速度,到了18歲高峰期時達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緩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歲高峰期時,也完全處於低水平。並且,決定這個智力上升程度的絕大部分因素在於孩子周圍有多大的刺激,促使孩子智力發育的大部分責任在於母親。

  開發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頭腦約聰明,在這方面也許對母親的要求過高了,但是所有的母親都應該成為“教育擔當者。”所謂“教育擔當者”即是設法給孩子創造有利於智力發育的思考機會,有目的地營造智力環境,使孩子的頭腦變聰明的具體操作者。

  為了讓孩子養成經常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說“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讓孩子自己認識到思考的意義很重要。與父母強迫孩子在學校獲得好成績相比,孩子希望認字,希望能夠閱讀電視節目表,這對於孩子來說更實際得多。孩子能夠自己確定這樣更具體的實際目標,才能產生想要認定的熱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標,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

  比如,某小學在帶學生到百貨店去買東西事,要求每位學生只能帶50日元,儘量用這些錢多買有用的東西。他們平使用50日元買一塊巧克力還常常不夠,這次拿50日元到高級物品齊全的老字型大小商店去用。學生們最初感到不知所措,過了兩個小時之後,左思又想終於想出了買東西的竅門,最後完成任務回家了。強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發現孩子頭腦的靈活性。

  因此,多湖輝告誡家長們,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結論”,對於孩子來說,遇到困難恰好事思考最佳機會。

  那麼這個時候父母是否作旁觀者呢?從旁邊做適當的指教是必要的。但卻又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當孩子在馬路上摔倒時,美國的母親大多數只說三言兩語,然後,看著孩子直道他站起來為止。而日本的母親大多數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覆與孩子一起摔倒。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去扶他。

  美國人以鼓勵的語言幫助孩子站起來;非洲人以父母摔倒後自己站起來的無聲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從側面幫助孩子自己站起來,決不像日本人這樣親自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因為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大人只要讓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準備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結論”。

  常常有人問多湖輝:“從幾歲開始教孩子學認字和算數比較合適?鄰居家4歲的孩子已經會寫全部平假名,而我家同年齡的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還不會寫,是否是智力低呢?”聽到這些詢問,多湖輝深切的感到自以為對孩子什麼都瞭解的父母,實際上什麼都不瞭解。

  本來孩子的智力發育迅速因每個孩子的身長和體重不同而各異,在人與人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個人差異。在我們周圍,既有1歲半就能向大人一樣說話的孩子,也有過了5歲什麼話都不會說的孩子,這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差別,而是語言法與速度快慢的區別。因此,對於從幾歲開始教孩子認字的問題,也不能無視發育速度一概而論。

  父母必須懂得叫孩子學什麼不是時期的問題,而應該看孩子現在對什麼有興趣。孩子開始感興趣的時候就是其學習的時機,對此沒有過早過晚的問題。

  如何與孩子交流

  多湖輝發現在母親當中,經常有人從開始就以限制孩子自有發言的語氣跟孩子談話,“那邊是郵筒吧?”這麼一問,孩子能夠回答的範圍就完全被固定了,沒有思考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至少應該把“什麼”、“在哪裡”、“何時”、“為什麼”、你認為怎麼樣等作為能夠讓孩子回答的提問,這從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來看,也是有用的。

  不僅向孩子提問要講究技巧對於孩子的技巧,對於孩子的問題,大人也要非常認真回答。大多數人再跟孩子談話時,使用孩子的語言,似乎有一種把自己降到孩子智力水平的感覺。特別是當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問題時,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受了嘲笑。

  有一次多湖輝在美國街頭看見一個約四五歲的男孩子,抓住一位留著亂蓬蓬鬍鬚的嬉皮士問:“對不起,你為什麼赤著腳走路呢?腳不痛嗎?”

  那位男子註視著孩子的臉慢慢地、向大人一樣的說:“這是我得哲學,不想隔著鞋,想直接與地球接觸。”

  這個孩子像是終於理解了,於是小聲地說:“好,是哲學。”

  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必定時切身瞭解了“哲學”這句話。所以,通過這位男子相對待普通人一樣認真地回答問題,是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問得到了回答的價值。相反,如果大人採取不認真的態度,孩子的問題最終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縮手縮腳。

  有時候,父母經常以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問題有失身價,就容易把回答問題想的很複雜。因此,當孩子問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時,大人就會含糊的回答說:“以後再告訴你吧”、“大概是這麼回事吧”;相反,對於自己會的問題就就想全部告訴孩子。多湖輝則認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訴孩子,因為這樣做會完全使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餘地,對於孩子的提問只作邏輯性和科學性回答,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歲,每天都會提出“為什麼”、“怎麼辦”等一連串的問題,說明孩子開始萌發了求知欲,這個時候,父母首先應意識到不能馬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問題,要儘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採用的有邏輯性的、科學的回答方式,是想讓孩子能正確認識問題。但是在孩子看來,無論對其作什麼樣的回答,並不能全部消除其疑問,因此,大人就沒有必要一定堅持完成正確性。

  相反,大人可以反過來對孩子的提問進行“如果”的反問。通過這樣的提問和對問的解答,必然會拓寬孩子的思維世界。這種辦法並不是對孩子隨意的提問馬上直接回答,而是讓孩子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所提問題的本身,並且其發起自己能夠找出答案。比如,對於其“為什麼夜裡必須睡覺”的問題,就可以反過來問:“那麼,你認為不睡覺會怎麼樣呢?”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覺會怎麼樣”的問題。因此就促使孩子從各方面探討所產生的可能性,於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覺就發困”、“不睡覺就會疲乏”、“不睡覺早晨就起不來”等答案。

  這樣通過反問的方式,讓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思考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效果非常好。可以暗示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消除孩子的反抗情緒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標誌。從根本上講,孩子自立、有主見就意味著要脫離父母並且開始具有父母相異的想法,當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會與父母近似。然而,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會囫圇吞棗地聽信父母,而是將其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中進行選擇接受自己認為可以接受的部分。

  孩子進入反抗期以後,動不動就會頂撞父母,以至於有些家長感到納悶:“為什麼事事都要對這乾呢?”當家長提醒他時,他反而振振有辭:“媽媽您不也再做著同樣的事情嗎?為什麼只說我?”反倒指責起自己的父母來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長,聽到這些話,也會勃然大怒。

  但是,冷靜的想一下,父母也並非完美無缺。而且能看到父母的不足,說明孩子已經具備了對事物進行評判的能力。所以,與其生氣,到不如說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事實上,在我們不經意中孩子已經一天天地長大,一天天的走向脫離父母的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頂撞父母意味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沒有必要悲觀,而應感到高興。從某種意義上講,開始頂撞父母和老師是孩子精神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不服從父母,甚至於父母發生爭執頂撞,都是伴隨著孩子的獨立性增強而自然發生的現象。孩子再長大一點,長成真正的大人以後,他就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就能夠理解、認同別人,對問題的反應也會變得十分從容。

  還自在未來長大之前,做事情總是欠考慮,往往採取較為激進的做法,比如激烈的反駁家長。有一段時期孩子總是感情用事,這是做父母的也不要與他計較,而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靜剋制的頭腦。這一點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

  關於孩子聽話的問題,應是先創造了“接收條件”之後再加以說服。一般有如下一些方法:

  • 設法扭轉或事先打消防礙接受父母官叫的反抗感。為了避免發生正面衝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寫信、寫日記及介紹大人自己經驗之談,用言語使之緩和下來,說“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對方的感情。反過來,裝作漠不關心,也是其中一種做法。
  • 創造一種首先尊重對方,接納對方,同時對方也能接納自己的氣氛。不是用指責、命令的口氣,而是用建議或商量的口氣說,如果對方頂嘴,就耐心聽完對方的所有辯解。
  • 先減輕孩子的精神壓力,孩子心裡自然就有了聽取責備的準備,然後對孩子說:“無論如何你讓我說兩句話。”大人一開始就創造出孩子聽的氣氛,這樣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勸告,孩子也能聽得進去。此外,大人還可以以期待和信賴的口氣對孩子說:“你一定能行。”避免用易於受刺激的不該說的話。還可以用促進其行動的話,根據其過錯的程度靈活地勸告他。

  當然,最有效的辦法還是讓孩子自己消除心中的不滿。迅速成長時期的孩子會對父母懷有不平與不滿。成長起來的孩子自我產生的要求,與父母要求的規範不斷地產生不相容之處,孩子則經過這種衝突,成長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無視和壓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滿,或者反過來採取因為令人厭煩而完全接受的隨便應付的辦法,孩子就不能如所期望的那樣成長。

  為了使不能接受的不平和不滿不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傷疤,只有妥善地處理,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所以,巧妙地避開孩子的平和不滿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原則。第一個原則是不讓不滿產生或增強,即根本上杜絕不滿的產生;第二個原則是選擇不與這種能量產生正面衝突的方法。

  • 採取阻嚇的辦法。即使孩子懷著不滿做出了某種決定,也要從一開始就讓孩子參加,讓其感到是自己作出的決定。父母事先拿出幾種方案,讓孩子自由地從中選擇,可以採取下麵這種方法。

  讓一個人將水分別倒入兩個杯子里,直到這個人認為完全公平為止。接著另一個人自由選擇一杯。因為分的人認為拿哪一杯都是公平的,挑選的人拿著自己認為最划算的那一杯。所以每當出現不公平時,父母就要想法巧妙地阻止不平和不滿的能量的產生。

  • 在避免與孩子的不平和不滿的能量進行正面衝突的方法中,有首先讓對方把能量釋放出來的方法;要更加重視這個問題,將其拿不同的層面進行解決,或者說:“現在不行,可以在某某時候解決”這樣把時間錯開的“轉移目標”的方法。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實踐教育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