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救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實業救國就是以工業為中心來興辦中國的實業。通過興辦實業的途徑建立起獨立自主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以此抵制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實業救國論者雖然不排斥其它溫和的救國方式,但把發展實業放到首位,把經濟建設作為國家富強的基礎,這是實業救國思想區別於其他救國方案的主要特征。[1]
實業救國思潮的發展脈胳[1]
(一)實業救國思潮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一直以來都是以農為本、商為末,封建社會重農抑商這條無形的繩索一直束縛著人們的手腳,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走向崩潰,國家危機四伏。其中最嚴重的危機是封建主義賴以存在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日益解體。
洋務運動開始後,重商主義開始逐漸取代重農抑商思想,洋務派重視民用企業的創辦,以“求富”致“求強”。甲午戰爭後,迫於《馬關條約》給予外商設廠製造權和財政困難.清政府對民間“重商”的呼籲表現出“順應”的態度,並採取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實業救國思潮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興起了。
實業在當時用來指代以農、工、商為核心的近代經濟部門或體系,是~個廣義上的實業。後來人們也使用狹義上的“實業”,就是指農、工、商等各項具體的實業.強調的是實業的各個組成部分。清末時期,實業救國思潮經歷了從醞釀到興起的階段。
醞釀時期: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到l894年甲午戰爭前。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國門被打開,西方經濟理論的引入和傳播,以鄭觀應、王韜等為代表的思想家,繼承發展了林則徐、魏源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戰固本”和“以商立國”為中心的一系列具有反杭傳統和外來侵略性質的重商思想。重商思想的產生為實業振興思想的產生髮展提供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萌芽時期:甲午戰爭以後至1901年。這時期發生的戊戌政變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社會受到極大展動,“實業救國”思想漸為世人所註意.從而發展成為一股社會思潮。
興起時期:1901—1910年。1901年,慈禧宣佈實施新政,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振興商務,獎勵實業。1903年,清政府設立專司保護和獎勵工商業的國家機構——商部。接著頒佈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這些章程規定,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從此中國工商實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的建立使實業救國思潮進一步高漲。但是中國的實業並沒有如世人所希望的那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雖然辛亥革命後國內在輿論、政策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有利於實業發展的條件。民族工商業者也想藉此契機謀取更大的發展.但這種錶面的繁榮並沒有真正轉化為實業的大發展。實際上。從1911年到1914年,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一直處於低潮。造成這一時期中國實業發展陷入低潮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自民國成立以來的混亂的政治局面。
中國實業的真正大發展是在一戰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中國實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一戰期間,歐美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先後捲人大戰。不僅減少了對華的商品輸出。而且增加了對華商品的需求。中國的民族資本就在這樣的空隙里急速發展起來,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此外這一時期的反帝運動也是推動民族資本發展的有利因素.特別是1915年開始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對於民族資本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實業救國思潮形成的原因
從清末以來實業救國思潮興起的過程來看。不難得出思潮形成的原因,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對西方富強之路的探求。實業救國思想的醞釀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階段。它是在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之後,中國人對西方認識逐步深化的成果。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面前,一批早期的維新人士.開始陸續地意識到了發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重要性。
二是救亡圖存的迫切需要。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感是實業救國思想產生的催化劑。甲午戰爭後.中國民族危機達到空前嚴重地步。從而激起了更多的憂國之士奮起投入愛國救亡運動,而實業救國也是救亡運動的一部分,是順應當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要求和企望阻止中國淪為外國殖民地和附屬國的一種救國思想和方案。
三是權衡形勢後的選擇。實業救國論者把發展實業放在首要地位,把經濟建設作為國家富強的基礎,這是實業救國思想區別於其他救國方案的主要特征。
四是開明分子的思想推動了社會思潮的發展。自從晚清以來.“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相當一部分憂心於中國在世界上日趨沉淪的國人開始試圖以學習西方為手段來富國強兵。給這實業救國的思潮帶來了思想準備。
實業救國思潮的歷史地位[1]
(一)實業救國思潮的積極作用
首先,清末民初的實業救國思潮有利於推動中國走上獨立、富強的近代化道路。實業救國思潮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動員了社會各階層的人民熱心參與實業活動,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實業救國思想作為經濟民族主義,反對外國經濟侵略。提倡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的愛國心,有力地保護和促進了民族工業,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
其次,實業救國思潮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經濟體系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實業救國論者比較深入地探討了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各種問題,他們所進行的有關中國工業巨集觀發展和微觀設計的研究成果,極大地影響著中國後來工業發展的方向,道路和模式。如張謇的棉鐵主義,孫中山的《實業計劃》等從巨集觀方面探討和提出了中國工業發展的路線、方針等。而梁士飴的理財思想精細入微,張謇的企業管理經驗豐富,孫中山的開放主義設想周到,又從微觀方面對中國工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具體操作作出理論的指導和提出解決辦法。
最後,通過實業救國思想的廣泛傳播.中國民族資本工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趨於成熟,力量得到增強,資產階級的階級素質有了新的變化。資產階級的組織力量進一步增強。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理論與人才、促進抵制美運動與收回利權運動等方面促進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的開展。
(二)實業救國思潮的歷史局限性
實業救國思想對促進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就其本質而言,屬於資產階級改良性質,當然無法解決中國的出路問題。由於時代社會性質和階級本身的局限,實業救國並未真正成為戰勝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
首先,中國當時還是帝國主義奴役下的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國家,掌握政權的是受帝國主義支配的反動政府,只靠發展實業是救不了中國的,真正要救國,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其次,辛亥革命是一場很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沒有觸動近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基礎,即封建的土地制度,使中國實業的發展缺少必要的前提條件。
最後,實業救國思想受到資產階級本身階級性的局限,從而決定了這一思想的不徹底性。它雖有愛國的正義性和發展資本主義的進步性.但缺乏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堅定性和徹底性。因此,想用振興實業來輓救中國,到頭來只能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