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Columbia Pictures)官方網址:http://www.sonypictures.com/
目錄 |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英語:Columbia Pictures)是美國一間發行電影與電視的製片公司,屬於索尼影視娛樂公司的旗下。成立於1919年,原名CBC電影行銷公司,總部地點在美國加州庫爾富市。1924年1月10日,改名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與米高梅公司(於2010年11月3日早晨宣佈破產托管)同為美國曆史悠久的電影公司。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標誌是一位手持火炬的女人,從1993年沿用至今。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由索尼影視(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哥倫比亞影業公司)有限公司和哥倫比亞三星國際電影發行公司兩個子公司組成,負責在美國和全球67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發行和推廣spe的電影產品。在國際電影製作方面,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包括設在香港的亞洲哥倫比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設在馬德里的哥倫比亞西班牙語電影製作公司、設在墨西哥城的墨西哥哥倫比亞電影製作公司。另外,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在英國、巴西和日本均有業務活動。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是其龐大的電影資料庫,庫藏4000餘部電影,其中包括十二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獲獎影片。
哥倫比亞電影集團公司以其八十年的積聚成為好萊塢最主要的製片廠之一,其片庫擁有5,000多部經典影片,其中包括12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2005年,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以48億美金收購好萊塢另外一家主要的電影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進一步確立了哥倫比亞電影集團公司在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娛樂行業領先的地位。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的所有權者的演變:
- 獨資(私人所有,1919–1926)
- 獨資(公開上市,1926–1982)
- 可口可樂公司(1982–1987)
-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公開上市,1987–1989)
- 索尼影視娛樂(1989–至今)
- 母公司:索尼影視娛樂
1.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的成立
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製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
2.改名與興起
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科恩的精明強幹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
3.嘗試新方法
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等。
4.合併度難關
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 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臺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併為電視臺攝製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
5.公司的改組
1968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製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6.進中國市場
1995年,公司在中國北京設立代表處,成為當時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中最先進入中國電影市場、並與中國的電影公司進行合作的跨國影視公司。除了在國內引進推廣好萊塢優秀電影作品外,公司還積極從事合作拍攝和華語電影的海外發行推廣。1995年前後,公司連續投資拍攝併發行了二十多部華語電影,包括廣受好評的《卧虎藏龍》、《大腕》、《功夫》、《長江7號》等影片,為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主流市場作出了頗有成效的努力。
2005年9月1日,全球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新浪與哥倫比亞電影集團公司正式簽約,成為戰略合作伙伴。新浪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戰略合作,為當時顯露疲態的電影大片市場註入一劑興奮劑。一方面使新浪鞏固了在互聯網內容及娛樂服務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今後引進大片的市場推廣開創了一條頗具新意的途徑。[2]
哥倫比亞電影集團公司以其八十年的積聚成為好萊塢最主要的製片廠之一,其片庫擁有5,000多部經典影片,其中包括12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
2005年,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以48億美金收購好萊塢另外一家主要的電影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進一步確立了哥倫比亞電影集團公司在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娛樂行業領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