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清華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北京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清華大學(Tsinghua)——2008年中國大學排行榜處於榜首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tsinghua.edu.cn/ (中英文)

目錄

清華大學簡介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清華)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各系設研究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覆校,設有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26個系。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併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建設和“985工程”的實施,清華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以及整體辦學條件等方面均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清華大學設有13個學院,54個系,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以及“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為使清華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清華大學歷史

  清華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著名學校,是清政府於民國前一年(1911年)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在北京所建立。最初稱為“留美預備學堂”,是第一所用於被政府派送到美國學習的中國青年而建立的預備學校。畢業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三年級留學。1925年,始創四年制本科教育

  清華大學最初之醞釀,是在前清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間,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因美國國務卿約翰•海(John Hay)有“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語,一方面分向美國勸請核減,一方面上書清廷請以此款設學育才。中間雖因發生粵漢鐵路廢約之關係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國國會之贊同,將處置賠款全權付與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照條約中國應付美國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經羅斯福總統決定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從1909年1月起退還中國。為紀念羅斯福總統對清華立校的貢獻,清華的西體育館被命名為“ 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 羅斯福紀念體育館”,併在面牆上鑄其雕像。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7月11日,美國核減賠款文告由駐華公使柔克義送達中國,中國外務大臣慶親王答覆上述公文說:

Tsinghua University
放大
Tsinghua University

  “體會新近貴國總統希望鼓勵我國學生赴美入學校及求高深學問之誠意,並有鑒於以往貴國教育對於我國之成效,大清帝國政府謹誠懇表示此後當按年派送學生到貴國承受教育。”

  同日,外務部致美國公使館函稱:

“從賠款退還之年起,前四年我國將次第派送一百學生;迨四年終局,我國將有四百學生在美,從第五年起,直至賠款完畢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學生。”

  並派唐紹儀為特使赴美表示謝意。

  民國前三年(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美國退還賠款之第一年,外務部與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商定學生游美細則後,會同學部奏請設立「游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六月初四日游美學務處奉準設立,派外務部丞參周自齊為總辦,主事唐國安及學部郎中範源廉為會辦,駐美公使館參贊容揆為駐美學生監督。初賃北京東城侯位衚衕民房一所為辦公處,後又遷入史家衚衕。九月奏准將北京西直門外「清華園」作為游美學務處興建「肄業館」館舍之用。為清華得名之始。

  清華園原系道光帝賜其第五子惇親王(奕綜)之賜園,俗稱小五爺園。惇親王死後,長子載濂襲爵為王。庚子之亂,拳匪曾集於園中設壇,事後載濂被削職,賜園為內務府收回。因外務部在呈奏游美學生辦法內,建議在北京城外清曠地方設立肄業館,中堂那桐等頗表贊同,派員各處覓地,認為清華園比較相宜,即撥作館址。面積凡530畝。擇定清華園為肄業館館址後,即著手修理及建築,原希望191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罷工數月,耽誤時期。

清华大学校徽
放大
清華大學校徽

  迨至館舍相繼完成,將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於民國前一年(公元 1911年4月29日)四月初一日(校慶日源此)正式開學,在工字廳舉行開學儀式。教師由基督教青年會從美國聘請。游美學務處亦遷入「工字廳」辦公。首任教務長為胡敦復。清華學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監督三人管理,即是由游美學務處之總辦與會辦擔任。同年十月,武昌起義開始,學生紛紛請假回家,清華學堂被迫停課。

  經過辛亥革命,清帝宣統於公元1912年三月三十日退位,中華民國建立。民國成立之後,將「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於5月1日重行開課,並裁撤「游美學務處」,使之隸屬外交部。任命唐國安為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十月,任命周詒春為副校長。清華學校為將來擴充規模起見,在民國二年春請政府將毗連校西之「近春園」(俗稱四爺園,為道光帝賜第四子咸豐帝奕詝之賜園)併入校址。近春園西隅有「長春園」,舊名水磨村等鄰近地畝,亦併入。

  清華之有充裕經費,又得景緻悠美的園林以為校園,學習環境得天獨厚。非但如此,清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較當時之其它學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所以對於學生體育特別重視。除平日積極提倡外,當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最低標準之五項運動(游泳、百碼、跳高、跳遠、擲鐵球),如有任何一項不及格,扣發畢業文憑,取消出洋資格。值得一提的是,民國二年二月曾派選手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之第一屆遠東運動會,開中國學校參加國際競技之先河。另外,學校亦不時請名人學者來校講演,像民國三年冬,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以「君子」為題。其引述易經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學校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採為校訓。

  民國二年三月初,唐國安校長病逝校內寓邸。外交部令周詒春繼任校長。周校長任內,因財政比較寬裕,故對外設法擴充留美學額;對內一面增加在校學生數目,一面添置設備與建築。而自民國三年起,更間年選派專科女生十名(有時不足額)留美,由公開考試決定。民國七年1月4日周校長以力微任重,勞頓成疾,懇請辭職,外交部批准。

  周詒春辭職以後,清華校長之人選幾經更迭。起先外交部派張煜全為校長。張因體弱多病,終日與藥瓶為伍,學生大為不滿。民國八年元月張煜全校長以學風(上年12月23日學生會開成立大會,張加以干涉,發生風潮,至於罷課。)理由辭職獲准。外交部繼派羅忠詒繼任,但同學對羅表示拒絕,致未能到校而請辭;因當時無人被允任為清華校長,故董事會選其主席嚴鶴齡為代理校長。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為清華校長;金邦正校長在民國十一年向外交部辭職。四月,部令派曹雲祥為代理校長,10月6日,曹雲祥正式署理校長,在任約六年。曹任內,清華的學術規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國十四年春成立國學研究所,聘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諸先生為導師。同時,也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分文、理、法三院,並附設研究所。設立大學部之目的,在於由國內造就國家需要之人才,而不僅是為出國留學作預備。且考慮到退還庚款有限期,恐日後難以為繼。略帶一提,在民國十六年由汪鸞翔(字鞏庵)撰詞,何林一夫人張慧珍作曲,清華始有中文校歌。

  民國十七年曹校長辭職獲准。嚴鶴齡再度被任命為代理校長,於1月14日到職,四月請辭。外交部派溫應星繼任校長,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亡,溫亦離職。八月,國民政府改「清華學校」為「國立清華大學」,任命孫科為校長,孫不就,改任羅家倫為校長。羅校長於9月18日就職,對校內組織,多所改易。當國民政府統一北方時,原屬外交部之清華董事會因之消滅,而清華之隸屬問題又起,大學院欲收歸轄下,但外交部則藉口外交關係不肯放手,終由二機關會轄,另由二單位合組一董事會治理。董事會之存在一直為人所詬病,主要是因為清華之整體發展常因董事會之許可權過大而處處受阻。所以民國十八年4月3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議決,將清華基金經整理後,改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管理。「清華校務及游美學務基金保管委員會」在南京開會通過上項議決案。民國十九年5月,清華學生對羅校長有不滿表示,羅以學風為理由而辭職。羅氏離校後,清華校長虛懸達十一月之久,其間校務由校務會議維持。另一方面,董事會問題因羅校長的努力,終使大學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會撤銷,清華遂直隸於教育部。

  之後,民國二十年3月17日國民政府任命吳南軒為校長,4月16日就職。又因與師生不合,而於6月25日離開北平。教育部在清華師生的壓力下,委派翁文灝教授代理校務。翁文灝於7月起開始代理校務,但於9月中旬即辭去代理兼職,教授會與學生會開會輓留無效。最後,由於範源濂的極力推薦,中央決定派梅貽琦為校長。

  梅貽琦校長終能獲得清華師生的充分支持與崇敬,一直續任至1948年底才因戰亂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而離開。梅校長在任期間,為學校建設貢獻巨大,確定了其著名學府之地位。他的辦學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而謂也,有大師而謂也。”的闡述廣為推崇。1955年在臺灣新竹覆校後,又繼任校長,直到1962年5月病逝為止,前後共三十一年之久。新竹清華校園建有「梅園」以志紀念。

  在中國和日本的戰爭於1937年爆發後,清華大學和其它兩所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在昆明建立了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爭結束後,清華大學移回北京,並繼續運作。

  1949年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至今。

  臺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 則於1955年由梅貽琦校長主持,由中華民國政府批准「 在台覆校」,並沿用原校名。

  從1980年代開始,兩校各項交往日漸頻繁。

  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仿照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清華的法學院、文學院、理學院、農學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離母校而劃歸北京大學等校,北京大學等校的工學院和相關工學專業劃歸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程技術大學。這一做法現為多數校友及學術教育界強烈否定。從1980年代開始,清華開始恢復建設人文及理科科院系。

  清華在1966年之1976年間像所有院校一樣遭到重創。教學和科研幾乎停頓。在此期間沒有招收正式學生直至1977年高考恢復。此後,清華開始恢復建設並得到政府特別重點扶持。

清华园
放大
清華園

清華大學學術研究

科研建設

  科研項目

  清華大學形成了由圍繞國家戰略目標而設立的重大專項和由國家財政穩定持續支持,以提供公共科技產品為主的基本計劃組成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是該校科研項目和經費的重要來源。“十一五”以來,該校每年通過上述渠道獲得資助立項的科研項目超過1000項,合同額超過15億元。未來幾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學校從上述渠道獲得的科研經費也將會保持增長態勢。

  2010年,該校文科新開課題77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5項,轉為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13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項目4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3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3項,教育部年度項目(含後期資助、專項)立項26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6項。(部分重大項目詳細信息可以閱讀參考資料)

  重要成果

  該校在部分學科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科學前沿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著名雜誌和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如吳德海課題組在Science(2002年)、範守善和李亞棟兩個課題組分別在Nature(2002,2005年)上發表了有關納米材料方面的學術論文,施一公、顏寧領導的研究團隊2009年以來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上連續發表了多篇結構生物學方面的高水平論文。

  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科研工作中,部分項目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大型集裝箱檢測系統”、“生物晶元”、“下一代互聯網”、“應急平臺”等分別在解決海關打擊走私、抗擊“非典”、維護公共安全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點推廣項目:《清華大學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是由清華大學與企業合作委員會和科技開發部在對學校科技成果廣泛徵集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編寫的年刊,彙集並展示了清華大學年內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學校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最新成就。由該刊發佈的科技成果著眼於公共安全、能源環境、信息、先進位造、新材料、醫療衛生等領域,作為學校向地方、企業重點推廣的項目,從而促進最新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推動科技成果的持續研究。(2005年到2010年的重點推廣項目詳細介紹可以根據參考資料下載相關信息進行閱讀)

  科研成果

  成果獎勵:該校在戰略高技術、國防安全、重大基礎研究等方面,組織全校優勢力量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至2010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419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2092項。

  專利技術:學校專利工作緊密圍繞“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與質量,專利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高水平專利的支持和技術轉移”這樣的宗旨開展工作。將知識產權特別是將專利權的保護貫徹到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在學校承擔的重大、重點項目中,以一些重要專利技術為主形成了以基本專利和外圍專利相結合的專利群。國內專利申請和授權數持續增長,國外專利申請和授權數增長幅度顯著,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一,僅2009~2010兩年申請數為872項,占1985年以來申請總數的約46%,授權數為332項,占授權總數的約62%。

  從1985年至2010年,學校累計申請專利11578餘項,其中,發明專利9940項;授權專利數為6744餘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5247項;申請國外專利總數1915餘項;國外專利授權總數536餘項;電腦軟體著作權登記數約為838項。

  論文著作: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佈的數據,該校被《工程索引》(EI)收錄論文數,連續17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技術會議索引》(ISTP)收錄論文數,連續22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引文索引》(SCI網路版)收錄論文,在數量保持穩定的同時,質量有穩步提升,SCI論文被引用篇數及被引用次數繼續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該校2009年度國際論文被引用3766篇,共計13314次,被網路版《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總數為2758篇,被《工程索引》(EI)收錄的論文數3431篇,被《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的論文1377篇,被《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為83篇。 2009年該校共發表各類學術著作165部,2010年該校共發表各類學術著作138部。2009年該校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268部,2010年該校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261部。《清華大學學報》、《世界建築》、《住區》、《裝飾》、《清華法學》、《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研究機構

  清華大學科研機構根據其批准設立的主體不同,分為三類,包括政府批准機構、學校自主批建機構和學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建機構。截至2012年5月31日,清華大學正在運行的科研機構共317個。

  政府批建機構:國家實驗室(籌)(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2),國家重點實驗室(13),國家工程實驗室(6),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7)等。

  自主批建機構: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等。

  聯合共建機構:清華大學-國家開發銀行規劃研究院,清華大學-波音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豐田研究中心等。

學術交流

  學術會議:學校通過舉辦高水平的國際及雙邊學術會議,使全校師生瞭解國際前沿學術信息和最新學術成果,促進了學科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高層次學術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召開的國際會議越來越呈現出數量多,級別高、領域廣、促進後續合作的特點。根據清華大學官網資料顯示:學校每年召開國際(雙邊)學術會議近80個,會議參會總人數近萬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5000人次。一大批水平高、規模大、影響廣的重大國際會議先後在清華召開,如:國際碳納米管2009會議、第三十六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第八屆共軛高分子與有機納米結構光探測國際會議、第十屆放射與核醫學成像的全三維圖象重建國際會議、2009亞太生物信息學大會、第15屆層間化合物國際會議、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第33屆國際燃燒會議、國際互聯網工程組織第79次會議等。這些相關學科領域的高水平會議在清華的召開有力推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提升了清華的學術水平和國際聲譽。

  清華論壇:是一個具有戰略性、前沿性和創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學術論壇。論壇主題覆蓋廣泛的學術領域,包括科技、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關乎中國與世界發展的重大問題。清華論壇2005年10月舉辦第一講,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舉辦四十二講。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10月17日,首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成功舉辦。論壇的主題是“後危機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新格局”,。2010年,又相繼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主題分別為“2010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世界經濟風險”、“風雲是否突變: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與第二輪金融危機等”。

  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論壇:2010年4月3日,首屆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論壇舉辦,主題為“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論壇發佈了題為《建設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報告。6月19日舉辦第二屆,主題為“金融安全與東亞合作”,發佈《構建A3貨幣聯盟》研究報告,探討A3貨幣聯盟可行性、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與面臨的困難、人民幣升值壓力、中國金融改革難點等議題。

  清華大學社會發展論壇:2010年4月,首屆清華大學社會發展論壇舉辦,發佈題為《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的研究報告。

學術期刊

  《清華大學學報》

  清華大學學報包括三種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均由清華大學主辦。

  《世界建築》

  作為國家一級雜誌和建築科學類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築》,不僅是中國建築界瞭解世界建築動態的一個視窗,也架設了一座聯絡世界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的橋梁,成為一個促進建築文化交流的廣闊平臺。

  《裝飾》

  作為目前國內藝術設計類唯一的核心期刊,《裝飾》雜誌立足學術,放眼社會,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個方面,涵蓋藝術設計的各個專業領域,是專業設計師、設計教育者和學生的必備讀物,在專業圈內享有較高聲譽。

  《清華法學》

  《清華法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法學院《清華法學》編輯部編輯,雙月刊,逢單月15日出版。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聲望。

清華大學校訓釋疑

  早在1911年,清華學堂初創時就提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清華學堂章程》)。1914年,著名學者梁啟超蒞校作《君子》為題的講演,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生,後被鑄入校徽,高懸於大禮堂的上方,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

  清華大學在教育史、科學史、學術史上所創造的傑出業績,師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中所表現出的英勇獻身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取得的成績,都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種歷史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光輝體現。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憤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在中國曆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巨集偉的歷史任務。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徵。

  1949年隨著全國的解放,清華大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新時代向我們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巨集偉任務。為此,我們應該在更高的標準上,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上,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對於實現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一目標來說,還有很多艱巨的工作要做。未來的五十年,對於中華民族能否以高度文明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精神文明的較量。帝國主義與國際反動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在這場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憤發圖強,爭創一流。我們應該勇敢地抵禦來自國內外腐朽思潮的侵襲,努力戰勝自身的弱點,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堪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擬的業績。我們鄙視那種畏縮不前、懦弱頹唐、耽於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瑣品格,它們是同“清華人”的稱號不相容的。

  在努力自強自尊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善於審時度勢,深刻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與自然和睦相處,同社會諧調發展,推己及人,寬以待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發揚團隊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戰鬥。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狹窄、蠅蠅苟苟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載物”的要求相去甚遠的。

  時代為傳統註入新的活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古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著清華人開創新的歷史,再造新的輝煌!

Tsinghua bell
放大
Tsinghua bell

校園設施

  清華校園以南門主路為線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佈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築為特色。大禮堂為其中心景觀,圖書館、科學館、清華學堂、西體育館及新建的理學院、新圖書館等建築分佈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築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50年代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有九十年代開始在主樓前後新建的建築館、法學院、經管學院及運動場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築物。

  • 校圖書館建築面積為3.9萬平方米,藏書 401.7萬冊,閱讀座位 2604個
  • 體育館建築面積 3.2萬平方米。
  • 運動場面積 19.6萬平方米。
  • 游泳池面積 0.4萬平方米。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清華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1.48.73.* 在 2008年7月1日 20:09 發表

不錯啊 就是好啊 有時間我也想去 讀幾天啊

回複評論
Shiruolin712 (討論 | 貢獻) 在 2008年8月22日 13:03 發表

你被錄取了

回複評論
123.185.142.* 在 2011年1月30日 20:23 發表

我去了

回複評論
218.201.170.* 在 2011年2月8日 15:06 發表

你好!我想請你們幫一個忙,在清華民國時期的應屆畢業生中有一個名叫田淑凡(田叔範.田魯珍),這是同一個人,我們家很多年沒有聯繫到他了(我奶奶已經去世了,這是他的遺願),請幫忙查找一下他的生活地址和電話及孩子的電話也可以。謝謝啦!

回複評論
1.9.102.* 在 2015年11月24日 17:25 發表

我的願望就是能在清華上大學

回複評論
171.12.117.* 在 2020年5月16日 19:50 發表

我一定要考清華大學,,,,,,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