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董事會治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董事會治理

  董事會治理是指董事會各項職能發揮的效果,包括董事會的制度建設、董事會的結構設置、董事會戰略決策能力以及對管理層經營行為的監控能力。

董事會治理與企業績效的關係分析[1]

  (1)董事會規模與企業績效。早期的大多數學者對“大規模董事會有利於提升企業績效”這一結論持支持的態度。資源依賴理論認為規模較大的董事會能夠幫助企業獲取重要的資源,吸納更多具有不同專業背景、專業能力、經驗的董事,以此儘可能減少某個人或少數人控制董事會的可能性。該觀點的代表人物有Changanti(1985)、Nicholson(2003)等。但是,大規模的董事會也存在一些弊端:管理工作變得複雜,董事會成員間的溝通容易出現問題,可能出現“搭便車”的現象等等。針對以上觀點也有一些學者持相反的態度,Andres等(2005)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董事會規模和企業績效之間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係,並且隨著董事會規模的不斷變大,其對於企業績效的負面作用也在逐漸縮小。我國的學者也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大都比較支持小規模的董事會更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績效。他們認為,小規模的董事會能更快地制定出企業的戰略決策,更快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因而有利於降低企業的風險。但也有不同於以上兩種觀點的,如李維安(2004)等的研究結果表明董事會規模與企業績效呈倒U型的二次曲線關係。綜上研究,董事會的規模過大或過小都不利於提高企業的績效。

  (2)獨立董事比例與企業績效。獨立董事比例是指獨立董事在全體董事會成員中所占的比例,它是董事會治理結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代理理論認為增加獨立董事的比例有利於監督和決策這兩項基本職能的實現,有利於企業績效的提高,資源依賴理論現代管家理論也分別從資源提供和專業性的角度支持了這一觀點,且國內外的許多學者也對此持贊同的態度。Dahya等(2005)對滿足特定條件的上市公司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與上市公司前期績效相比較,提高獨立董事比例後其企業績效(ROA)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同時內部管理成本也明顯隨之降低,並得出了獨立董事比例的增加會改善企業績效的結論。國內的學者吳清華、王平心(2o07)系統地研究了董事會特征與公司盈餘質量二者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公司擁有更高比例的獨立董事、則企業能夠更好地提高公司的盈餘質量。以上的研究表明,獨立董事可以在董事會的決策中做出重大貢獻,對管理層的業績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此外,當管理層、企業和股東在某些方面產生利益衝突時,獨立的外部董事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但由於我國在獨立董事方面的法規存在缺陷,大大削弱了獨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不利於提高企業的績效。

  (3)董事長總經理的兩職設置與企業績效。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常常被看作是一種管理者防禦的行為,目的是為了鞏固和加強CEO的地位。然而,代理理論提倡董事會應該包含一些內部董事,但同時,Jensen在1993年的美國財務協會上建議企業採用二元(兩職分離)的董事會領導結構。Loach、Maclver(1989)認為,兩職合一降低了企業董事會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同時也削弱了董事會對企業管理層實施監督與控制的能力,不利於公司績效的提升。梁彤纓(20O4)以我國上市的民營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分析後得出,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是否合一會影響企業的市場績效表現,兩職分離的企業其市場績效明顯比兩職合一的企業要好。兩職合一容易造成內部監控機制的失效,對企業的決策也易造成重大影響,從而對企業的績效產生負面影響,而兩職分離有利於提高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的獨立性,通過權力機制,董事會對管理層決策的監督與制約也將變得更為有效,進而對企業的績效產生正面的影響。

  (4)董事會激勵與企業績效。企業對董事會成員的激勵主要表現在董事持股比例和薪酬兩個方面。Morck、Shleifer和Vishnv(1988)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董事持股比例在0%到5%的範圍內,企業績效與董事持股比例呈現正相關關係;在5%N25%的範圍內,則呈現負相關關係;超過25%.者又呈現正相關關係。這說明,適當的董事持股比例有利於提高公司績效。Boyd(1994)指出,董事薪酬與企業績效之間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董事的薪酬水平由企業績效來決定。通過以上研究可知,董事會成員擁有的持股比例或薪酬越高,他們的利益與企業績效就越一致,也就更會盡心儘力地監督企業經營管理層的決策,從而促使企業績效的提高。但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過高時,就會產生自利行為,在對重大事件做出決策時,可能會更偏向於自身利益,做出不正確的決策,從而對企業績效的提高產生不利的影響。

  (5)董事會行為與企業績效。董事會行為強度主要用董事會會議次數來表示。NikosVas(1999)的研究表明,董事會行為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並指出董事會增加會議一般是在公司市值(股價)下降之後,董事會年度會議次數和公司價值負相關,在董事會會議頻率提高後,企業的運營績效得到明顯的改善。國內大多學者認同此觀點,如谷棋、於東智(2001),李常青,賴建清(2004)。董事會會議次數是反映董事會工作強度的指標之一,董事會會議次數增多,表明董事會越積極,也就更利於董事會成員間的交流,當公司內部業績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得到解決,總而言之,適當的增加董事會會議次數有利於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對企業的績效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董事會治理與財務危機的關係分析[1]

  (1)企業績效與財務危機的關係。根據相關研究文獻可知,我國大多數學者對企業績效評價時,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凈資產)和資產凈利率(ROA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是最常用的兩個衡量指標,當凈資產收益率或資產凈利率的指標值呈現增長趨勢或者大於某一設定的固定值時,一般可以認為該企業的績效較好;相反,當凈資產收益率或資產凈利率的指標值呈現下降趨勢或者小於某一設定的固定值時,則可以認為該企業的績效較差。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說,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凈利率這兩個指標均屬於衡量和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盈利能力就是有關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債權人,他們對於企業的盈利能力都非常關心,因為一個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投資人收益水平的高低和債務人債權能否按時收回的問題。

  凈資產收益率(ROE)也被稱作股東權益報酬率權益報酬率或者凈值報酬率,是企業的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比值,該指標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財務指標。ROE的指標值越高,則代表投資為企業帶來的收益越高,反之,則代表企業所有者權益獲利能力越弱,對企業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保障程度也就越低。它反映了企業運用自有資金獲取凈利益的能力,是一個具有很強綜合性的指標。在杜邦分析體系中,我們可以將這個指標分解成與之相關的多種因素,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找出影響所有者權益報酬的各個方面。資產凈利率(ROA)是企業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利用全部資產獲得利潤的能力,是一個反映企業資產利用效果的財務指標。ROA越高,表明企業資產的盈利能力越強,資產的運營越有效,管理水平越高。

  根據國內外學者關於企業財務危機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者將企業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看作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標誌,當根據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或資產凈利率指標值確定企業的績效為優良時,則意味著這個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強,債權人的相關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債務人的債權能夠按時收回的可能性也較大,意味著企業具有一定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相反,當根據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或資產凈利率指標值確定企業的績效為不良時,就意味著這個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弱,企業不具有足夠的能力來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債務人的債權能否按時收回也得不到保障,意味著企業不具有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甚至會無法償還到期的債務,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境地,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

  (2)董事會治理與財務危機的關係。通過上述分析,並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董事會治理對財務危機的影響可以通過企業績效這一中介變數得以實現,即董事會治理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企業績效的優劣又直接反映和影響了是否能發生財務危機,進而,董事會治理對財務危機的影響通過企業績效這一中介變數實現。如圖1所示。

Image:董事会治理1.png

  董事會治理、企業績效與財務危機的關係可用圖2來簡單地表示,當董事會治理有利於提高企業績效時,則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較小;當董事會治理不利於提高企業績效時,則企業就會可能陷入財務危機的境地。但是,應該註意的是,企業陷入財務危機,並不完全是因為董事會治理的影響,董事會治理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Image:董事会治理2.png

參考文獻

  1. 1.0 1.1 魏鋒;梅璐璐.董事會治理對企業財務危機的影響機理研究[J].經濟師.2014,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董事會治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