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語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副語言是指不以人工創製的語言為符號,而以其他感官諸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的感知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
作為人際傳播的主要手段,語言和副語言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首先都是人類進化和交往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產品”,在人際傳播中,人們同時使用語言和副語言這兩種“產品”。在面對面的人際傳播中,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只是用口說話,而不發出任何身體動作和表情;一個人只用身體動作和表情表達意思,而不說一句話,同樣是不可思議的,除非他是啞巴。在面對面的言正是同人們清醒的、自覺的意識相關聯;而副語言常常是和模糊不清的、不自覺的潛意識打交道。常言道,意識的外化形式是語言,而潛意識的外化形式卻顯示為副語言。正因為如此,副語言的可控性程度更低。如果將傳播手段分為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和副語言,我們不難發現書面語言最有時間潤色,因而可信程度最低。所以書面語言是最易控制和掩飾真情的一種方式。口頭語言斟酌和修改的時間較少,自覺控制機會也相對少一些,可靠性也就大一些,但仍有時間自我掩飾和控制。副語言行為除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外,一般是不易控制的,有時甚至完全出於無意識之中。如害羞時滿臉通紅,害怕時臉色蒼白,手腳發抖。特別是心跳、呼吸速度、體溫、瞳孔大小和身體戰慄等都比其他動作難以控制。所以,副語言行為相對來說最為真實。這些方面也成為機械或人工測謊儀的觀察對象。
副語言作為人際傳播的一種信息表達手段,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一)連續性
在人際傳播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使用副語言符號進行傳播。副語言交流在傳播過程中不斷進行,在交際過程中,有意識的副語言行為是交流,無意識的行為舉止也是交流,甚至不說話的毫無表情也是一種交流。由此可見,副語言是“連續性”行為,沒有開始和結束之分。正如歐文·戈夫曼所言“:儘管一個人可能停止說話,但是他不能停止通過身體習慣性動作的傳播。”即便在沒有語言參與的情況下,人們之間仍能通過距離、身體氣息、肢体移動等符號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總之,副語言傳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這就是副語言的連續性。
(二)立體性
在人際傳播活動中,人們並不只是運用一種副語言符號,說話人的語氣口吻、面部的表情、肢体的動作、器物的顏色、形狀、氣味等都可以出現。副語言行為通常以組合的方式出現。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會橫眉怒目、咬牙切齒、緊握拳頭;當一個人高興時,他會喜笑顏開、手舞足蹈;當一個人悲憤時,他又會捶胸頓足……實驗表明,人們的情緒幾乎都是由整個身體表達的,要使身體的不同部位表達各不相同或矛盾的情緒,非常困難。因此,人們總是同時使用身體的各個器官來傳情達意,副語言行為在空間上具有“立體性”。
一個副語言符號,通常與其他副語言符號相伴隨,構成符號系統。此外,副語言符號與語言傳播行為也往往密切相關,互相增強和支持。因而,在認識某一副語言行為時,應儘可能完整地把握相關的所有副語言訊息。
(三)模糊性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控制邏輯信息,右半球控制形象信息。因此,語言作用於右半球。語言能表達意義明確、邏輯清晰的信息;而副語言往往傳遞朦朧模糊的主觀印象。人們常常將副語言符號視為一種肖像性符號,即其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規約程度低, 因此, 副語言不能明確地表達具體的思想,它所表達的含義往往是不確定的。同樣是拍桌子, 可以是“拍案而起”,表示怒不可遏; 也可以是“拍案叫絕”, 表示贊賞至極。只有聯繫具體的傳播情境,才能明確副語言的意義。
(四)真實性
如前所述,副語言較之於語言可控性低,因而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和真實性。副語言傳播是非常根深蒂固和無意識的,許多時候,語言信息和無意識表露的副語言是相互矛盾的。人的真實意圖往往用語言信息掩飾,然而在副語言溝通中卻很難掩飾。
為什麼副語言具有真實性呢?一方面,由於語言受理性意識的控制,容易作假,而副語言大多是發自內心深處,是無意識的,是傳播者真實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要瞭解說話人的深層心理,即無意識領域,單憑語言是不可靠的。因為人類語言傳達的意思大多屬於物理層面,是受意識控制的。這些經理性加工後表達出來的語言往往不能率直地表露一個人的真正意向,這就是所謂說出來的語言並不等於存在於心中的語言。因此人們常說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另一方面,一個人的副語言行為是其整體性格的表現以及個人人格特征的反映,副語言更多的是一種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是人們潛意識的反映,很難掩飾和壓抑,具有更強的真實性。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沒有人可以隱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說話,則他會用指尖說話。因此,當語言信息與副語言信息發生衝突時,我們寧願接受副語言信息。
- 主編薛可,餘明陽.第五章 人際傳播的語言.人際傳播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