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農民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農民農

  “農民農”概念由“三農”專家曹錦清提出,是相對於“農民工”而言的,指離開家鄉進入城市區域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民。從發展角度看,“農民農”作為一個新興群體,隨著土地流轉的制度化推進,其規模還將不斷擴大,形態結構更加多元。

農民農的群體特征

  “農民農”的年齡基本集中在40—60歲之間,與年齡在20—40歲之間的年輕人相比,這類人群在體力上處於弱勢。體力的弱勢狀態決定他們不能成為城市各企業的首選對象,企業偏向選擇身體素質相對較高的20—40歲的人群。“農民農”具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與人生歸屬感,如有強烈的掙錢養家意識,面臨人生選擇時多為子女著想,在選擇職業時不僅考慮到自己的生活來源,還考慮到要為兒子蓋房子,以後不給子女添麻煩等,其對人生懷著積極向上的態度。

  “農民農”群體的生產模式多為以夫妻兩人為主的家庭經營生產,其種植結構相對穩定,生產規模也比較固定,一般為4—5畝地,收入一般為每年2萬—3萬元。穩定的收入為“農民農”群體提供了穩定的生活來源,由此提升了該群體從事城市農業生產的決心。收入的穩定性也為“農民農”群體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農民農”的流動性高。一個是行業性的,一個是地域性的。行業性的流動指很多人不斷地離開或者進入該行業。流出的原因非常複雜,有的人是因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有的人因種菜折本,且老家有事情,必須長時間回去。地域性的流動往往是因為地塊的因素,比如碰到拆遷,“農民農”就必須換地,這屬於被動性更換;還有就是土壤老化,不再適合種植蔬菜,必須更換,這屬於主動性更換。被動性搬遷造成的損失往往相當大,大規模的被動搬遷甚至能影響一時一地的蔬菜市場價格。

  農民農”離開自己的家鄉,從不同的地方匯聚到大城市的周邊,此種社區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社區,“農民農”群體之間已無熟人社會的傳統農民的關係。由此,從事農業生產或漸漸變為職業的象徵。可以認為,“農民農”從事農業生產是一種新的發展趨勢。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民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