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农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农民农”概念由“三农”专家曹锦清提出,是相对于“农民工”而言的,指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区域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从发展角度看,“农民农”作为一个新兴群体,随着土地流转的制度化推进,其规模还将不断扩大,形态结构更加多元。
“农民农”的年龄基本集中在40—60岁之间,与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年轻人相比,这类人群在体力上处于弱势。体力的弱势状态决定他们不能成为城市各企业的首选对象,企业偏向选择身体素质相对较高的20—40岁的人群。“农民农”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与人生归属感,如有强烈的挣钱养家意识,面临人生选择时多为子女着想,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生活来源,还考虑到要为儿子盖房子,以后不给子女添麻烦等,其对人生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农民农”群体的生产模式多为以夫妻两人为主的家庭经营生产,其种植结构相对稳定,生产规模也比较固定,一般为4—5亩地,收入一般为每年2万—3万元。稳定的收入为“农民农”群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由此提升了该群体从事城市农业生产的决心。收入的稳定性也为“农民农”群体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农民农”的流动性高。一个是行业性的,一个是地域性的。行业性的流动指很多人不断地离开或者进入该行业。流出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的人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有的人因种菜折本,且老家有事情,必须长时间回去。地域性的流动往往是因为地块的因素,比如碰到拆迁,“农民农”就必须换地,这属于被动性更换;还有就是土壤老化,不再适合种植蔬菜,必须更换,这属于主动性更换。被动性搬迁造成的损失往往相当大,大规模的被动搬迁甚至能影响一时一地的蔬菜市场价格。
农民农”离开自己的家乡,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大城市的周边,此种社区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农民农”群体之间已无熟人社会的传统农民的关系。由此,从事农业生产或渐渐变为职业的象征。可以认为,“农民农”从事农业生产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