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內隱學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

目錄

什麼是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是指人們對複雜規則知識無意識獲取,個體在無意識狀態下自動地習 得知識並指導個體的行為選擇。內隱學習提出的首要意義就在於,它揭示了人們對環境事件聯繫和外界刺激規律的把握,至少在相當程度上要歸因於某種無意識的學習機制。[1]

  例如,孩子在沒有接受系統語法學習的情況下就能不知不覺地學會母語,並很少出現語法錯誤;一個人原本不懂書上的意思,但把書熟讀後,自然也會領會其中的道理,即所謂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等。

內隱學習的研究[2]

  Reber在1967年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內隱學習”這一概念,指個體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複雜知識的過程。Reber通過實驗得出,個體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習得外部環境的潛在規則,並運用這種習得的規則進行行為選擇,而不是想很多人認為的——任何情況下個體都會有意識地去探索外部環境的潛在規則。內隱學習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環境刺激中的潛在知識結構或者控制他們行動的規則,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

  自Reber之後,Mathews、Shanks、Wilkinson 等研究者都加入到了內隱學習的研究中。Lewicki 認為內隱學習是個體不知不覺地獲得了知識,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Seger 研究者還提出內隱學習不需要運用意識的努力,而是個體偶然發生的學習的假設。

  雖然內隱學習的本質內涵還沒有定論,但眾學者給出的定義主要涵蓋了以下三方面的內容,即內隱是什麼、知識表徵是什麼類型以及發生了什麼樣的現象。而界定是否是“內隱學習”通常也有三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內隱學習發生的無意識性。第二個標準是,內隱學習中知識獲得的無意識性。第三個標準是,內隱學習下行為選擇的無意識性。簡而言之,內隱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都是無意識的。

內隱學習的特征[3]

  內隱學習的存在得到公認後,研究者們紛紛轉向研究內隱學習的特征和機制。從眾多研究報告中,我們概括出內隱學習的以下特征:

  1.自動性

  內隱學習的自動性是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方面。自動性,即內隱知識自動地產生,無需有意識地去發現任務操作中的外顯規則。許多實驗研究發現,在對語法規則的掌握上,外顯學習的規則發現組和內隱學習的記憶組之間不存在差異,而另一些實驗發現,規則的外顯學習會妨礙限定狀態語法的掌握,並且正是內隱學習的自動性,揭示了它不同於外顯學習的獨特本質,並確立了它的應有地位。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這一不爭的事實。而這些發現對於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2.抽象性

  內隱學習的抽象性是內隱學習的另一個本質特征。這一特點體現在內隱學習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所獲得的知識不依賴於刺激的錶面物理形式。內隱學習的遷移現象很好地證明瞭其抽象性特征,因為如果內在規則不變而只是錶面符號變化的情況下發生了學習遷移,那麼就足以表明學習者學到了錶面特征之外的其他的抽象東西。Reber(1969)的實驗結果發現語法規則的改變明顯降低了被試的成績,而字母串物理形式的改變對成績未產生影響。

  內隱學習的抽象性對學習方面的啟示意義重大。經研究表明,在許多領域,對於複雜規則的掌握,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具有更大的優勢,如語言的掌握、運動技能的獲得、複雜規則的學習及社會認知等。因此,研究知識的抽象性特征是內隱學習有其長遠研究價值的關鍵。展望未來的研究動向,內隱學習抽象性背後的深奧機理及其巨大實踐價值,勢必引發研究者們在更廣泛的範式領域中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3.理解性

  內隱學習的理解性同樣也是把握內隱學習的一個本質特征,即內隱知識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識到。Dulany等(1989)的實驗中通過隨後對被試劃線反應所體現的規則掌握程度的分析發現,兩種學習條件下被試實際判斷規則的準確度都很高。因此Dulany等提出,被試在內隱學習中所掌握的規則能夠被有意識所接近。

  Reber等(1994)對人工語法構成的詞謎進行了研究,結果也發現,隨著被試外顯報告所用規則能力的提高,他們也內隱地發展了更豐富複雜的規則性知識。國內研究者郭秀艷等人(2002)採用這種問接測量方式對內隱學習理解性的操作定義進行了探討,發現隨著學習的推進,內隱組與外顯組被試的成績都是逐漸上升的。由此證明內隱學習具有理解性。相信在言語報告法和其它檢驗技術的會聚操作下,內隱學習的理解性將得到更加深入地探明。

  4.抗干擾性

  內隱學習的抗干擾性是其區別於外顯學習的一大特征,在Reber(1993)的內隱學習生物進化論中有詳盡的闡述,具體表現為:強健性(不易受到機能障礙和機能失調的影響)、年齡和IQ獨立性(不受年齡和IQ的影響)、平均性(個體差異小、群體差異小)、過程的普遍性(內隱學習的內部機制具有跨物種的普遍性)。

  內隱學習的生物進化論提出後,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DpEredita和Hoyer(1998)採用類似人工語法的範式(用客體的特征、大小和方向的有序變化代替了字母的排序規則)研究了青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的學習情況,結果內隱測試成績無顯著差異。總的來說,大部分實證研究數據支持了內隱學習具有抗干擾的特征。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郭秀艷.內隱學習的回顧與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2. 郭俊江. 學生內隱學習的形成機制及其應用研究[D]. 四川師範大學.
  3. 孫桂芹,聞素霞.內隱學習的特征及對其本土教育的啟示(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內隱學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