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悖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豐收悖論概述[1]
豐收悖論是經濟學中一個著名的悖論,它既發生在農作物的季度生長中,也可能發生在百年的農業歷史進程中。經濟學家用需求價格彈性破解了這個歷史問題。
寒冬瑞雪凍死了大部分害蟲,春季溫暖宜人適合早耕,播種的穀物都是改良過的雜交品種。夏天的陽光都很充沛,秋天很乾燥,豐收進展得很順利,大部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升,農民瓊斯一家喜上眉梢,期待著所有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但到了年底他們計算一年的收入時,發現大豐收的好年成反而降低了他們的收入。後來他們發現,幾乎所有農民的收入也都比歉收時低。
這怎麼可能呢?農作物越增產,農民收入越降低——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豐收悖論。
豐收悖論原因分析[2]
“穀賤傷農”經濟學中一個著名的實例是豐收悖論。它是說:好年景農作物豐收了,但農民的收入卻下降了。這種違背常理的現象是什麼原因呢?一方面,大豐收使農產品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小麥、玉米等基本糧食作物的需求缺乏彈性,消費數量對價格變動反應很小,甚至沒有反應。就是說,即使價格下降,農產品的需求增加很少。這意味著好收成時農民整體收益反而下降,或不如收成不好的時期。圖1是對穀賤傷農現象的圖形分析。圖中農產品的需求曲線比較陡峭,它表示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大豐收使農產品供給增加,供給曲線由S1移至S2,價格由P1降至P2。農產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於價格下降的幅度,農民的整體收益(P×Q)減少了。圖中方框OP2E2Q2的面積小於OP1E1Q1。的面積。穀賤傷農現象使一些國家的農民通過限制播種面積,減少農產品供給的辦法,來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自己的收入。這種反常現象是值得人們思考的。
圖1 穀賤傷農
需求價格彈性——豐收悖論背後的罪魁禍首
經濟學家經過深入分析發現,導致豐收悖論的罪魁禍首是大部分農作物缺乏需求彈性。小麥、玉米、大豆等基本糧食作物都缺乏需求彈性,因為這些物品都是必需品,既便宜又沒有好的替代品。以往年的農產品價格而言,年成越好,經濟品種越好,每個農民的收入也就越高,因而提高農作物產量是每個農民的必然選擇。但是當所有農民的農作物產量都有所提高時,市場上農作物的總體供給增加了,而消費者的需求量沒有太大變化,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必然下跌,這樣一來農民的狀況就可能變得更壞。
當一種物品需求彈性大於1時,我們說他是富有彈性,此時價格下降,收益會增加;當需求彈性等於1時,我們說他具有單位彈性,此時價格下降,收益不變;當需求彈性小於1時,就是缺乏彈性,此時價格下降,收益就下降,這就是“豐收悖論”的理論依據。
認識了彈性,就可以用它來解釋現實世界中這樣一個奇特的經濟現象,即著名的豐收悖論。恰恰由於穀物屬於一種需求彈性極低的商品,所以越是到了好年景,穀物的供給量增加,需求量與往年相比卻變化不大,就越容易造成穀賤傷農。
豐收悖論現象[1]
一個季度的豐收導致收入減少僅僅是一個縮影,實際上,近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上演著“豐收悖論”。近代以前,許多國家之中絕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農村,以相當原始的方式從事著農業生產。但是隨著農業技術的迅速進步,每個農民生產的產量有了成倍的增長。食物供給增加了,而人們的食物需求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農業整體收益下降了很多,很多人不得不離開農村遷居城鎮謀生。到了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只占整個國家勞動力的極小部分,但農業的產量仍在持續增加。所以很多發達國家實施土地休耕政策來幫助農民限制農產品的供給,從而提高價格,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豐收悖論的主要成因在於小麥等基本糧食作物缺乏需求彈性:消費者對於糧食這類產品的價格變動反應遲鈍。糧食收成好,供給增加從而降低價格,但糧食價格降低並不會刺激需求有較大增加。於是,收成好反而使全體農民的總收益下降。
隨著時間的前進和科技的發展,經濟學家發現農業的收入在持續下降.這也是由於穀物的需求彈性過小。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後,也有類似的現象出現.由於農村收入降低.大量農村人口持續流入城市.造成了農村與城鎮人口的比例在不斷地減小。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的政府應該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行啊,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很多的農民才選擇向城市大規模的牽動,春運問題始終是每一年的大問題。。。希望農村與城市的間距能夠縮小一點,社會也許會比較更穩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