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作者:威廉·大內(William Ouchi):Z理論創始人,最早提出企業文化概念的人
- 首次出版:1981年
- 全書名:《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原書名: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Z理論》全名為《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是一本闡述處理日本企業管理和美國生產力中根本性問題的著作。出版之後風行美國,受到管理學界的極大關註。
目錄 |
威廉·大內(William Ouchi),日裔美國管理學家,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管理學教授,獲得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土.芝加哥大學企業管理博士,擔任數家《財富》500強企業的顧問。
大內從1973年開始專門研究日本企業管理,經過調查比較日美兩國管理的經驗,提出了Z理論.《Z理論》出版後,立即得到各國管理界和管理學者的註意,引起了廣泛的重視,成為暢銷書之一,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而支撐經濟增長的關鍵是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日本企業大量進入美國市場,搶走了美國企業在本土的市場份額。為了迎接日本企業的挑戰,美國企業界開始研究日本企業的管理方式。日裔美國管理學家威廉•大內從1973年開始專門研究日本企業管理,經過調查比較日美兩國管理的經驗,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論》一書中提出Z理論,其研究的內容為人與企業、人與工作的關係,企業文化理論也是這種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在Z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大內選擇了日、美兩國的一些典型企業進行研究。這些企業都在本國及對方國家中設有子公司或工廠,採取不同類型的管理方式。大內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經營管理方式一般較美國的效率更高,作者因此提出,美國的企業應該結合本國的特點,嚮日本企業的管理方式學習,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這種管理方式歸結為Z理論型管理方式,並對這種方式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稱為“Z理論”。Z理論認為,企業的成功離不開信任、敏感與親密,因此主張以坦白、開放、溝通作為基本原則來實行“民主管理”。該書在出版後幾乎立即風行美國,並且很快傳播到全球管理學界,得到了廣泛重視,成為20世紀80年代研究管理問題的名著之一。
Z理論——組織的成功離不開信任、微妙性和親密關係,因此完全可以實行以坦白、開放、溝通為基本原則的參與式管理。
- 闡述生產力中的根本問題
- 研究、解決生產力的問題
- 探討企業文化的力量
- 創建新型工作團隊
- 研究人、企業、工作之間的關係
日裔美籍學者威廉·大內從組織角度研究了日本的企業及其成功模式,希望從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業身上找到美國企業可以借鑒的東西,希望化威脅為美國企業發展的動力。
雖然本書用很大的篇幅論述日本企業的優勢,但其中討論的內容已經不局限於對美日企業的比較和分析,而上升到一般意義上的組織範疇。作者挑選了日美兩國的一些典型企業作為研究的對象,從雇用制、評估與升職、雇員的職業發展、控制機制、決策、負責制和對整體或局部的關註等方面分析了雙方企業或組織的特點。
作者在麥格雷戈”X理論”和“Y理論”管理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Z理論”,強調組織管理的文化因素,並認為組織在生產力上不僅需要考慮技術和利潤等硬性指標,而且還應考慮軟性因素,如信任、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和微妙性等。X理論和Y理論體現了西方的管理原則,而Z理論則強調在組織管理中加入東方的人性化因素,是東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學的碰撞與融合。
- 導言 我們為什麼需要嚮日本學習
- 第一部分 嚮日本學習
- 第二部分 讓Z理論發揮有效的作用
- 總結
- 結論
- 第8章 Z型文化
- 容納批評與歡迎開誠佈公的場所
- 信任、友誼和合作
- 成為一個團隊
- 走動式管理
- 誰重視他們的產品,他們就重視誰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支持Z型文化的Z型環境
- 置身於Z型文化中的意義
- 第8章 Z型文化
- 結論 美國號企業航母的生死存亡
- 附錄A Z型公司的哲學觀
- 附錄B 質量控制小組
- 註釋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