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 planning,ISSP)

目录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概述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将组织目标、支持这些目标所必需的信息、以及提供这些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的实施相互联系起来的信息系统战略,是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作用愿景的一个系统开发计划。正确应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来规划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它是组织战略规划的主体和动力战略规划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信息系统被如此紧密地同一个组织集成在一起,以至于几乎所有规划的变动都需要新的信息系统或对己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另外,信息系统本身经常是组织系统战略规划制订的推动力。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发展[1]

  Wlseraan根据信息系统发展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ISSP理论也可以大致划分为相应的三个发展阶段:

  • 数据处理阶段的ISSP理论
  • 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的ISSP理论
  • 战略信息系统阶段的lSSP理论下面我们分别论述各个阶段的ISSP的特点。

  1、数据处理阶段的ISSP——萌芽阶段的ISSP理论与实践

  虽然计算机在50年代早期在企业中就有少量应用,但其应用推广却是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六七十年代强调计算机软硬件拄术,当时主要是主机和小型机,成本昂贵,信息系统(大部分是数据处理系统.Data Processing—DP)的主要职能则是数据处理,通过过程信息的自动化来提高操作效率,这就是该阶段ISSP理论与实践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严格意义而言.这一阶段还没有信息系统“规划”(Planning),使用信息系统“计划”(Plan)一词可能更加切合实际,但可以将这一时期视为ISSP发展的萌芽阶段,许多ISSP的前期理论就产生于这一阶段,如William Zani管理信息系统蓝图GibsoNolan信息系统四阶段模型,后又修订为诺兰六阶段模型。这一理论是在安东尼模型基础之上,定义了信息系统生长模型,反映了信息系统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性,虽然有些争议,但为ISsP的理论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ISSP方法论体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较有影响的有: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战略信息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

  关键成功因素法(Key Successful Factors,KSF);

  企业信息特征法Business Information Characterization Study,BlCS);

  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uslrless Infonnatlon Analysis and Imegradon Tectmique,BIAIT).

  企业系统规划法、企业信息特征法和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均是以数据为中心,结合企业的过程及职能,进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特别是BSP法,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过程和实施方法.为规划方法的实践应用开创了先河;战略集合转移法(SST)和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则是以决策信息为中心,考虑企业战略与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其中战略集合转移法的实施过程与企业系统规范法相似。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规划方法为今后方法论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一时期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认识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ISSP理论与实践必然存在一些弱点: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强调运营层工作效率及数据处理效率,缺乏系统观念以及对决策的支持:规划局限于未来较短的时期内,缺乏长远的观点;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序较低等等。

  2、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的ISSP——发展中的ISSP理论与应用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有着惊人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成本大大降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技术有了赦大发展,企业的计算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发展到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tal Infornaado Systems,MIS)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也从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逐步转移到满足对信息的需求、支持决策、提高管理效率,满足职业群体的需求,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在这一时期,lSSP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一些学者发现了Nolan信息系统生长模型存在的弱点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到组织战略规划(Business Stratgic Planning,BSP)与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与ISSP的相互影响问题,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逐渐铍引起重视等等。

  在ISSP方法论体系与ISSP实施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应用系统组合法Application Portfolio Appmach,APA);

  信息工程法Information EngineeringIE);

  假设前提法(Assugmption Surfacing.AS);

  战略栅格法(Strategic Grid,SG);

  信息质量分析法(Information Quality Analysis,IQA);

  这些方法对前期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作了有益的补充和修正,如应用系统组合法(APA)就提供了对战略规划实施项目风险评估,信息质量分析法(IQA)就是企业系统规划法(BSP)自动化的结果,假设推断法(AS)也是与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时期更加着重规划的实施与应用。如信息工程法(IE)就是从技术工程实施角度出发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中也有了大量的应用和研究,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组织高层领导对信息系统的认识高度不足,导致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存在一些应用问题:如在信息系统的目标定位上是“被动”地服务于组织战略.在组织的全局战略中总是处于一个“小附件”的从属地位,有时甚至被组织高层管理者所忽略,或者ISSP完全与组织战略脱钩。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ISSP的理论,特别是实践,虽然提出了与组织战略相集成的观点,但很少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关注,主要还是在组织内部应用.赦步考虑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未能主动地为组织创造战略竞争优势。

  3、战略信息系统时代的ISSP理论与实践

  从踟年代柬期至今,由于微电子技术革命的结果.由计算机、自动化和通讯技术组成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和组织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发展日趋成熟,信息系统在企业和组织中已经是不可或缺,于是人们越来越强调信息系统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寨成,甚至将ISSP纳人到组织战略之中.并能为组织发展提供战略支持,为组织刨造竞争优势。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通过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论证了信息系统能够给组织带来潜在的机会和长远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战略规划与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集成的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例研究与论证。

  在这一时期,ISSP方法论体系与IssP实施方法,是在吸收前期方法优点的基础之上。着重强调与组织战略的集成,以及如何为组织创造战略竞争优势.主要包括:

  客户资源生命周期法(Custcciler Resurce Life Circle,CRLC);

  扩展的应用系统组合模型Extended Applicatica Portfolio Model,EAPM)

  价值链分析法Value Chain AnalysisVCA);

  战略系统规划法Strategic System Planning,SSP);

  这一时期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过程之中,籍以获取潜在的竞争优势。如客户资源生命周期法(CRLC)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规划.价值链法(VCA)就是以企业的价值链为核心,综台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以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战略竞争优势。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裉好的解决办法来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特别是战略的制定,现有的方法多为参考式和模糊式启发方法。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过程分析[2]

  1、ISSP传统过程分析

  企业进行ISSP的一般传统过程,它的简单表示如图1所示。

  Image:传统ISSP规划过程.jpg

  图1:传统ISSP规划过程

  这样的传统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只存在对ISSP方法的一次选择。由于技术的限制.企业在选择ISSP方法时对选择不同方法的最终效果无法进行程序化预测.只能进行主观估计。没有科学的依据可以说明对于特定的企业的特定信息系统项目而言一种方法优于另一种.那么只能等专家来进行主观判断。既然ISSP的执行者难以在多种ISSP方法中进行比较.这就给了企业中政治活动一个很大的空间。在方法选择过程中不同组织和人员都可以作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提出自己的意见,结果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最终选择由权力群体之间的妥协结果来决定。尤其是领导者的意志往往还在不断推翻规划选择者和执行者的既有分析.打乱各种群体之间妥协的微妙平衡。笔者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评估信息系统的问题只能采取专家打分为基础的主观方法.缺乏基本的客观依据所致。由于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任何群体如果想影响选择的结果.只需强调自己主张的方法所具有的长处和反对的方法所具有的缺点就可以达到目的.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问题能不依靠组织内的政治活动和权力妥协来解决么?

  在文档完整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评价ISSP等于评价该ISSP方案中描述的信息系统。那么能不能在特定ISSP方法给出的规划结果付诸部署之前就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到按特定规划方案部署信息系统后的效果.从而评价一个ISSP方案呢?过去的研究给出了很多评估信息系统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相当明显的缺点。

  首先.这些方法的基础都是专家小组的打分。为了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研究者开展了如何选择专家、如何选择打分项目、如何处理打分结果等的研究。但是.这种评估有其固有的弱点:其一.专家都是人.他们都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统计方法是多次打分.取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使专家可以多呆一段时间进行多次打分,但是专家每次打分的结果都会髟响下一次的打分.即两次统计意义上的两次试验不是独立的.取平均值便失去了意义。其二.这些专家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企业的情况,只能凭文档和走马观花的浏览来进行打分。可以这样评价计算机系统.但是很难准确地这样评价在特定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人员背景下的信息系统。

  其次,这是事后的方法.一般在信息系统规划付诸实施完成之后、验收之间进行。对于信息系统研究者而言.可以从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事后评价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事后评价就意味着企业信息系统已成既定事实.如果不成功.轻则是浪费信息系统投资.严重的可能使企业由此一噘不振。在这样情况下,再来评价信息系统是否成功,追究是否信息系统规划有问题.已经显得太晚而失去了意义。但是按照传统的信息系统规划过程.这是不可避免的。

  2、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造以主观打分为基础的方法要和改造传统的ISSP过程相结合,必须在规划验收之前得到规划方案的评价。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把不同ISSP方法做出的方案进行对比.从中能够选出更优的ISSP方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基于对现代信息系统中信息概念的再认识,给出了信息系统定量分析仿真的方法。这种客观的方法可以作为信息系统评价的基础.同时也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能够对给定信息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即便这个给定的信总系统还没有开始真正部署。这样,就使进行信息系统部署前的评价成为可能。

  有了信息系统定量分析与仿真的方法.就可以将传统ISSP过程进行改造。改造后的ISSP过程如图2所示。

  Image: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jpg

  图2: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

  和一般的流程图不同.在图2中有两个过程:一个是形成ISSP方案和报告过程,一个是建立组织机构的过程。其中,粗箭头线表示在两个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而细箭头线表示了一个步骤的执行结果——一般是一个组织参与另一过程中具体步骤执行的情况。

  形成ISSP方案的过程使用了多个方法竞争的思路。由于现在没有充分证据表明一种ISSP方法完全优于另一种.那么就让它们在实际企业环境中进行竞争。这种竞争通过仿真计算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来完成。如果按现在所有的ISSP方法实际做出方案参与竞争.企业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资源.所以先要进行一次ISSP方法预选。ISSP预选是通过定性研究确定可能较为适合本企业情况的方法.这要依靠评价专家组对企业情况进行研究,从几类方法中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或其组合。

  在预选出两种以上方法以后,就按照这些方法分别做出战略规划方案。不同的方法最后形成的文档是不同的,但是都会包括信息系统的模型描述。按照这个描述.就可以由仿真小组使用信息系统定量仿真软件对该方案所规划信息系统进行仿真计算。

  得到仿真计算的结果之后.就可以比较按照不同方法的规划的信息系统及关键子系统在企业中部署以后的效率。然后在项目经理部指导下,由评价专家组会同仿真组、战略规划组结合不同方案中信息系统预计的设备、开发、部署等费用预算.以及对不同方案之间实施难度、风险等因素的综合考虑.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作为最终方案。最后,撰写最终的战略规划方案文档和项目总结报告

  ISSP方法选择的过程直到方案的竞争完成才得出结论.即是由方案的竞争结果判定方法的优劣。由于任何一种方案都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仿真计算.所以这种判断只对特定企业有效.不能由此来判断ISSP方法之间的绝对好坏。

  3、两种过程的比较

  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和传统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最终选择ISSP方法的时机不同。在一次执行中.传统过程在选择ISSP方法之后才运用某种方法或方法组合进行企业调查和方案写作。而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对ISSP方法进行了两次选择.首先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各种ISP方法的特点,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方法组合(下简称方法)作为预选方法。然后,战略规划组分别按照这几种方法进行企业调查和规划,再通过计算机仿真,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所有组参与综合评价,对这几种方案进行第二次选择,将其中的一种作为最终方案。

  ②组织机构不同。从图2可以看到.组织机构的设置比原来更加细化。传统的ISSP过程由企业信息系统领导小组管理.但是由于这个小组中大多数是高层领导和各部门领导,还有很繁重的日常工作,很难对ISSP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传统过程当中对新系统的部署有确定的管理模式。而规划却没有确定的管理模式.往往只有一个非常概括的时间计划。还由于缺乏管理,这个时间计划难以有效地执行。在二次选择规范过程中,由企业信息系统领导小组授权.项目管理部管理ISSP项目。在整个过程当中,信息系统领导小组不插手干涉具体事务.由项目管理部统一管理与ISSP相当的各种资源,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最后的规划结果避免受组织内政治活动干扰,得到尽可能科学的结果。

  ③对外包规划和自行规划的态度不同。传统过程中对外包规划和自行规划采取不同的态度。如果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项目外包,则项目是所有者和承包商紧密协作的成果,承包商没有蓝图可循,因为承包商的目标就是提供蓝图。如果企业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外包给咨询公司.对于企业来说,是整个项目成果的所有者.而咨询公司是承包商。一般的外包项目中,所有者投入资金、提出要求,最后即能获得所需的成果。但是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这类特殊的管理咨询项目中,企业要配备一个专家小组配合承包商.这个专家组必须熟悉本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可以说.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项目不可能进行完整意义上的外包,寄希望于承包商独立提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是不现实的。这类项目中,管理咨询公司存在真正的意义在于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诱导和协助企业专家小组得到最后的规划文件。另一方面,企业一般不具备自行进行ISSP规划的能力.必须引入外部专家。这样在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的设计中,不截然划分外包和自行规划的界限.而是通过设立不同的小组.将外部专家和内部人员结合起来。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可以在小组中安排不同比例的外部专家.通过参与环节的限制.使引入外部人员的成本得到控制

  对ISSP重视的程度不同。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比传统的ISSP过程复杂得多。而且,由于使用了更加复杂的组织结构.按照两种以上的方法得到规划方案,理论上会使ISSP的成本上升。但是,由于ISSP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能够通过保证ISSP的质量来避免不正确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案出台.保证提高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内建设信息系统的效果.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信息化总成本。企业可以通过限制外部专家的数量,限制预选ISSP方法的数量来降低这一阶段的成本,但是绝不可以通过简化过程或者合并两个小组来降低成本。ISSP二次选择规范过程充分重视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中的关键作用.并认为企业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投入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中。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熊伟、林丽闽、薛华成.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发展评述
  2. 罗钢、林健.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过程研究[J]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Dan,Yixi,jane409,连晓雾,Lin,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