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闲暇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闲暇教育(leisure time education)

目录

什么是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志趣的本领。它是随着现代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导致人们的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加而产生的。由此我们知道,闲暇教育是指利用个人劳动、工作学习之外的余暇时间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笔者大胆假设:从时间角度来说,闲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此外,闲暇教育也可用于指对人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侧重如何娱乐消遣、如何安排个人余暇时间等。[1]

  闲暇教育的目的, 就是让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之余, 能摆脱现实生活的内外压力, 步入一种审美的人生本然状态, 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自然生活。培养能操持闲暇的个体, 使每个人学会沉思和形成庆典式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养成闲暇习惯, 树立闲暇精神, 逐渐生成个人安闲的生命境界, 这就是闲暇教育的精髓。

闲暇教育的模式[2]

  闲暇教育是人们在必备的生活之余所接受的教育。按照在闲暇中接受教育的目的的不同, 可把闲暇教育分为两类: 生存型闲暇教育和享乐型闲暇教育。

  首先,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古代社会, 教育是通过再生产实践中以师徒相授的方式习得谋生技能。人们在维系基本生存的状态下, 更加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未来角色, 以相应的社会意识适应社会的新环境。古代这种生存性闲暇教育的目的, 就是为了职业的获得或为了谋生, 即求学与就业。中国教育家杨贤江曾精辟地谈到教育的产生, 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它是帮助人们营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在科技高速发展、劳动力普遍提高的当今社会,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时刻面临着择岗、适岗、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要, 所以不少人利用闲暇时间再充电, 学习新的技术、技能, 也是为了就业和生存。

  其次,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古今教育, 通过各种活动使得人们意识到生活的意义, 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社会要求, 也是为了个体的生活需求。闲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陶冶自我的求真、向善、粹美的性情, 造就自由人格, 享受幸福生活。鲁迅先生在!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过:依据生物界的现象, 一要保存生命, 二要延续生命, 三要发展生命。这一进化论的观点表明, 对一个人而言, 谋生是为了生命的保存和延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知, 人的更高要求是为了求得乐生, 求得发展。闲暇教育和闲暇学习是享乐型教育的最主要方式, 可谓陶冶身心, 为乐无疆。

闲暇教育中的误区[3]

  闲暇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闲暇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目标定位的简单化倾向

  闲暇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对“闲暇”及“闲暇教育”的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它不仅涉及到闲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涉及到闲暇的情感与态度,涉及到闲暇的价值判断,甚至涉及到闲暇中的终极关怀。可是,当前人们在追求闲暇教育实践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目标定位的简单化倾向,许多人在闲暇教育的操作中过分注重教学生闲暇的知识与技能,将闲暇教育简单化为教学生如何利用闲暇,将闲暇教育等同为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等同为教学生“如何玩” 。如果闲暇教育变成了教学生“打发时间的艺术” ,这恐怕不仅是一个将闲暇教育简单化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将闲暇教育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了。

  2.在闲暇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过于追求显性化的倾向

  学校教育要将闲暇教育纳入课程,必然要考虑将闲暇教育具体化、操作化的问题,这就会使得闲暇教育从隐性走向显性,这种显性化追求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它是由当前体制下我国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可问题是,由于我们对闲暇教育的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的双重不足,使得许多学校的闲暇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过于显性化的倾向。一些学校在闲暇教育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中,为了找到“抓手” ,便使得闲暇教育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容器,将艺术教育、特长培养、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甚至品德教育都纳入到这个大容器中,这种作法使得闲暇教育失去了独立的品性,成了走样的闲暇教育。

  3.在闲暇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来对待的倾向

  真正的闲暇教育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绝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可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却有意无意地将闲暇教育作为了学校教育的补充来看待,将闲暇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强化。这种闲暇教育的可怕结果是,学校教育可以打着闲暇教育的幌子,武断地侵入学生的闲暇生活,从而使得学生最终失去宝贵的闲暇。

  总之,在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当前的闲暇教育充满了“悖论” 的色彩:一方面,要将其纳入课程,就不得不考虑知识化、逻辑化、理性化、体制化,也就是要将其显性化,而另一方面,休闲教育的可贵品质恰恰是它的隐性化、感性化以及它的自由性、开放性。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当我们将闲暇教育当作一种技巧、技能来处理的时候,当我们将闲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块补充内容的时候,当我们将闲暇教育当作教育的新资源来开发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落人知识化、学科化的陷阱,有时候为了追求闲暇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甚至会表现出一定的强制性、功利性和封闭性,而这一切都是和闲暇教育的自由性、审美性与开放性相矛盾的。

闲暇教育的意义

  1.满足完整人性的另一半需要

  闲暇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享受闲暇,其实质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享受人的另一半生命。闲暇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现。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当然是人本性的最基本的需要,在摆脱了异化状态之后更将成为第一需要;但与此同时,人还有劳动以外的需要,例如娱乐的需要,即使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也禁止不住生命力的涌动,不时地燃起火堆围着呼喊跳跃,渲泄生命活力,创造出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为争取工作日的缩短,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享受闲暇的权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民主进程的推进,人们享有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价值受到高度重视,不仅在于量的增多,而且在于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岗位为参与者规定着活动的时空和进行方式,规定着具有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工作任务,因而具有一定的集体性、社会性、规定性乃至强制性,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异化性质。而闲暇时间则具有自由性、个人性、自主性,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可以直接用于发展个人非直接生存目的的诸种潜在本质力量的时间。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才能够迷恋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或活动,完成从兴趣到志趣再到志向的飞跃,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闲暇的增多有利于克服工业社会集中化、同步化给人们带来的束缚,有利于调整刻板单调的生活节奏,改变违背人类天性的生产生活方式。闲暇时间的功能和价值,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随着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的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更加引人注目。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闲暇和闲暇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希望通过有益的闲暇活动来获得自我完善和精神生活的满足。

  2.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闲暇时间和劳动时间一样,也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人在闲暇时间中的自主自为活动,是人的创造性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充分的闲暇时间能为人们用于博学多闻,为系统学习或职业劳动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还能使人在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个性,为某些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人们在闲暇时间中得到充实、发展,又为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闲暇教育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闲暇时间愈多,愈需要理智,愈需要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闲暇时间的增多非但没有使人们获得幸福,反倒成为一种负担,甚至带来了若干具有否定意义的消极后果。在美国,闲暇导致了孤独、无聊、自杀和犯罪;在一些视工作为“天职”的国家里,如日本,闲暇则使染上“工作癖”的“工作狂”们有一种失落感、愧疚感,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在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学生通过交互网观看黄色录像的时间超过了学术交流的时间。所有这些,同样值得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引以为鉴。

  3.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闲暇教育在今天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除上述社会原因外,还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闲暇教育既有始于古希腊时代的悠久的思想渊源,更来自今天人们对现实教育的反思,对现代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在传统观念中,公共教育一直是为人们“谋生”而不是“生活”服务,因此,当“谋生”不再成为主要问题时,许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去安排“生活”。教育活动固然离不开为谋生谋职服务的功利性,但随着劳动时间的缩短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劳动本身创造性的增强,及整个社会知识的升值,教育活动应更多地向促进个性发展的目标努力,人们希望在不做工作时身心仍健康充实,生活仍充满意义,单纯为谋生服务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为教育还要为人们的“乐生”提供服务。总之,教育的功能、价值必须也完全能够拓展和提升,终身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显著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崭新的教育,“从生存的重要意义出发,终身教育包括大量新型的适应个体存在所必需的新的方式”,因此,它需要“冲破学校体制的束缚,以占有既和工作有关又和闲暇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全部”。社会呼唤为充实人的全部生活、并不只是为劳动就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教育“适应闲暇”的职能,实际上是强调教育同时适应人的另一半。终身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所有功能的综合和提升,以为“全人”服务为天职,应寻求“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的途径,这样,闲暇教育将与职业教育共同构成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闲暇教育与休闲教育的比较[1]

  (一)比较教育对象、教育目的

  单单从教育对象上来看闲暇教育和休闲教育是一致的。当代闲暇教育和休闲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日益大众化、全民化,包括所有的儿童、青年和成人(包括老年人)以及残疾人。通俗地讲,就是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体。但是二者教育目的则有很大的不同。

  闲暇教育,打发时间。即健康有益地过好闲暇时间,闲暇教育的目标当是:培养人们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从工作和闲暇中获得的技能参与旨在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闲暇活动。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来说,闲暇教育的目标重在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及闲暇态度的确立。闲暇教育应培养他们从小沿着正当的方向自主地支配白由时间,在闲暇生活方面做到自我决断、自我充实,并通过参加必要的闲暇活动丰富闲暇经历,增长开展闲暇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鉴赏力。也有学者提出,闲暇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良好的闲暇素质(或闲暇素养);闲暇教育的间接目标是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多数学者认为, “闲暇教育的任务是多元的、全面的,”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科学的闲暇价值观;(2)培养高效率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和技巧;(3)培养积极而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4)培养正确的闲暇道德观。

  休闲教育,学会休闲。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心境。同时,还要教会更多的社会成员明智地、个性化地安排休闲生活,充分认识和开发自我的休闲价值,提高对休闲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个体的休闲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单纯为“谋生” 的教育也就无法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为教育更重要的是面对人的生活世界、提高个体生命的质量,为人们的“乐生” 提供服务。休闲教育教导人们,职业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世俗成就也不是生活意义的唯一来源,休闲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休闲贯穿人的一生,人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状况和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都是和特定的年龄相联系的;休闲教育就是要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需要,提供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休闲教育是人的个体生命发展完善及其生活世界和谐交融的必然结果。

  (二)教育内容的不同

  闲暇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包括某人在完成职业、家庭、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发挥的各种事情,可以是休息,可以是娱乐;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参与社团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各种有关闲暇价值观的内容,如中西闲暇价值观的比较;(2)使人生活愉快的各种活动,如欣赏音乐、观赏电影;(3)自由发展个人才能的各种活动,如体育锻炼;(4)陶冶性情的各种活动,如户外消遣、进行社会交往的各种活动,如旅游等。

  闲暇教育的课程可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闲暇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一些闲暇生活的基本知识。闲暇活动课程则是组织培训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的活动为主,大体上包括以下四类活动:一是陶冶情操、充实精神境界的活动,比如学习书法,欣赏戏剧、影视等;二是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三是科技及其他创作发明活动;四是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

  休闲教育的内容简言之就是教授人们如何休闲。不同的休闲观导致了对休闲教育的不同理解。一些持休闲是一系列活动观点的人认为,休闲教育是向人们传授终身的娱乐方法;另外一些人认为,休闲教育是要教给人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休闲教育是向人们传播有关休闲的信息。其实这些都是休闲教育向人们教授和提供的内容。综合归纳一下,休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self awareness):包括对个人兴趣、价值、态度、能力、需求探索及认识;能了解人际互动的关系,知道其他人如何能影响自己的休闲经验等。

  (2)休闲认知(1eisure awareness):包括对休闲意义的了解;能认知休闲经验乐趣的重要;能了解休闲与生活品质的关系。

  (3)态度(attitude):所谓态度是指对一种信念的坚持,休闲态度所培养的包括了解生活中价值观扮演的角色;肯定休闲对生活的价值。

  (4)休闲技能(1eisure skiH):包括参加休闲活动的能力;运用现有的休闲技能并扩展新的休闲经验;透过休闲技能以满足自我实现

  (5)休闲决定(decision making):包括会收集相关的休闲资讯;会选择与决定休闲资源的使用:能预估休闲活动选择之结果;能弹性选择休闲行为;能处理休闲阻碍因素;能评估休闲经验。

  (6)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包括能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促成休闲行为;能了解休闲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能维持与他人或团体的社会互动关系;透过休闲提升社区互动关系。

  无论对休闲教育的内容如何进行分类,其最终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休闲的意义,培养休闲的知识、态度,使学习者有一个良好的休闲价值观,学会休闲活动的技能,养成休闲选择的能力,建立休闲伦理,舒缓压力,调节生活。

参考文献

  1. 1.0 1.1 代安娜,佟莹莹.闲暇教育与休闲教育(A).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9(3):27~31
  2. 冯文全,贾艳霞.论闲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A).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
  3. 黄伟杰.论闲暇教育的两个层面及其实践意义(A).现代教育论丛.2009,4:16~1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闲暇教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