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29个条目

错觉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错觉效应[1]

  • 错觉效应: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 点评:只要自己不出错,别人也很难误导你。

错觉效应的相关内容[2]

  错觉是指错误的知觉,错觉的种类很多,研究得最多的是几何图形错觉。几何图形错觉可分为以下几种:(1)方向错觉是因背景的影响,在知觉中图形的位置方向而产生了改变。(2)线条弯曲错觉是因背景的斜线的影响,在知觉中线条发生了变形。(3)线条长短错觉。(4)面积大小错觉。

  除了几何图形错觉外,还有:(1)形重错觉,例如,一斤铁同一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不用仪器)都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得多。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差的错觉。(2)方位错觉,例如,听报告时,报告人的声音是从扩音器的侧面传来的,但我们却把它感觉为从报告人的正面传来。还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从现象上看,错觉的产生可能既有客观的原因包有主观的原因。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的是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是对象处于某种背景之中,如太阳错觉等;有的是知觉的情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受着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的产生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例如时间错觉。关于错觉的研究,在心理学中一直有一个偏见,认为普通心理学研究的错觉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错觉完全部同。其实,普通心理学发现的所有错觉效应在社会心理中都存在,社会心理学发现的错觉效应在一般知觉中也都适用。它们同出一辙,只不过对象有所区别。

错觉效应的常见类型[2]

  社会心理学发现的几种常见的典型的错觉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先入为主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先得到的信息或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影响。人们在接触、交往过程中,往往对最早获得的信息印象深刻、牢固,甚至成为一种定势,影响乃至决定人们以后交往的进程。一种解释认为,个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原始印象构成了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来的信息被整合到已有的记忆图式中去,因此新信息就带上了先前信息的色彩。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规律为依据的,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注意,后来的信息易被忽略。第一印象效应是典型的首因效应。“新官上任三把火”、“踢好头三脚”等说法表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与首因效应相对的是近因效应,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后得到的信息或印象对人的认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在记忆过程中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作用下,早期的认知对后来的认知起干扰作用,最后的认知对先前的认知起干扰作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作用的程度,会因信息提供方式、认知对象特征和主体特征发生变化。如果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在感知陌生人时首因效应有重大的作用,如果熟悉的人在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作用。

  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对进一步认知起限制作用。心理定势是指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原有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对知觉对象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有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他们进行归类,从而产生了定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是定势效应的典型表现。所谓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和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的年龄、职业、籍贯、性别等,都可以成为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鲜明的知觉,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认知。也就是说,这一突出的品质或特征具有一种类似月晕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该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从而对一个人作出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核心品质是形成晕轮效应的重要因素,是指具有影响全部印象性质的品质。晕轮效应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晕轮效应具有遮盖性和泛化性的特点,如“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中国的俗话:虮隋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晕轮效应。社会认知中的“马太效应”现象,就是晕轮效应持续作用的表现。

  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持续期待和坚信会使事情更多地向着预期方向发展。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酷爱自己雕刻的一尊少女塑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爱神阿芙狄罗忒赋予雕像以生命成为活生生的美少女,这位美丽的少女和皮格马利结为终身伴侣。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了一项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在美国一所小学,从各年级随机列出“有优秀发展可能的名单交给老师,八个月后复试时,名单里学生的成绩增长较其他同学快,并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明显的发展。期待是人的主观愿望,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通过信任和暗示心理的共鸣对人发生引导和动力作用。

  投射效应指认知者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心理倾向,往往把自己的特性推置于他人身上。投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无意识投射,指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另一类是有意识投射,’即指主体意识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性,而有意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可称之为“以己度人效应”。在社会交往中,惯于讲假话的人最不容易相信别人的话,因为这类人自己骗别人,总以为别人也会骗自己,所以不愿相信他人。对别人怀有敌意的人,总感觉对方对自己也是不怀好意。投射效应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个体知识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差异导致的社会认知的理解性的不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同一客观刺激物或同一个人,人们对其理解、评价是不同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当某些人职业角色、社会地位和心理特征与自己相同时,更容易出现推己及人。

参考文献

  1. 关制钧.管理定律点评.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2. 2.0 2.1 李玉杰,李景春.心理学概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Mis铭,刘维燎,LuyinT,陈cc.

评论(共4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错觉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3.96.52.* 在 2020年4月23日 14:12 发表

冒昧问一句,为什么在谷歌上搜不到第一个参考文献呢?

回复评论
223.96.52.* 在 2020年4月23日 14:24 发表

请问可以提供一下第一个参考文献的 ISBN 号码吗?

回复评论
陈cc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4月23日 15:29 发表

223.96.52.* 在 2020年4月23日 14:24 发表

请问可以提供一下第一个参考文献的 ISBN 号码吗?

可能是 ISBN编号:7540432632

回复评论
陈cc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4月23日 15:34 发表

223.96.52.* 在 2020年4月23日 14:12 发表

冒昧问一句,为什么在谷歌上搜不到第一个参考文献呢?

在燕山大学李玉杰老师的简介里的确有这本书,可能因为出版时间比较早或者印刷量比较少的原因,网络上暂时查不出更多的信息。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