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水平理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
目录 |
什么是解释水平理论[1]
解释水平理论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纯粹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并已经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解释水平理论的核心思想建立在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征这一社会认知观点基础上,认为人们对认知客体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
自1998年Liberman与Trope发表了关于时间解释的开创性论文以来10年间,大量的研究为解释水平理论的假说和基于这些假说的预测提供了一致的证据,解释水平理论也逐渐从关注时间距离对于心理表征,进而对于人们的评价与选择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其他距离维度,正在形成一个心理距离的统一理论。近年来,解释水平理论正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快速扩展,一方面,大量研究聚焦于距离依赖的解释水平变化的底层心理机制和心理距离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机制;另一方面,解释水平理论逐渐应用于选举、说服、谈判、消费者行为等领域,为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进行简洁、整合的解释。
解释水平理论的作用[2]
解释水平理论详细阐释了心理距离如何改变信息的心理表征以及如何对高低水平的评价标准赋予不同意义,是一种令人欢欣鼓舞的一流的整合理论。其深刻之处在于能够对基于心理距离的评价如何改变提供一种雅致节俭的理解。
首先,解释水平理论对以往的时间折扣理论进行了整合。
如前所述,在远期未来条件下,表面、偶然的或背景性的特征被剔除,或者被更加核心的特征取代了,使得与高水平特征相关的价值更加重要。这样,随着时间延迟,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会出现时间折扣现象,而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会出现时间增大现象。当事件的正性价值与高水平解释相关时,事件价值会出现正性增长或负性下降;而当事件的正性价值与低水平解释相关时,事件价值会出现正性下降或负性增长。因此,不管事件的效价如何(正性或负性),也不管事件类型如何(情绪的或认知的),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都会随时间延迟出现增大现象;反之出现折扣现象。这样,解释水平理论与所有传统的时间折扣理论既有不同又无矛盾,是对传统折扣理论的整合,也对时间折扣现象发生的心理机制给出了认知的解释。
其次,解释水平理论拓展了行动识别理论。
行动识别理论也是一种关于心理表征的理论,但是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范围更广也更有揭示意义,主要体现如下两点。
其一,行动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行动可以用上位目标和下位目标进行表征,也即行动可以用方式-结果的关系进行表征。这一思想与解释水平理论的基本思想相同。然而,行动识别理论主要是一种对行动表征的方式-结果关系进行阐述的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则不仅仅对行动及其方式-结果关系进行阐述,而是涉及到所有目标特征的表征,比如人、客体、情境或者事件。因此,解释水平可以随着许多特征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其二,解释水平理论进一步提出,抽象特征更可能被用于解释远距离的事件,具体特征更可能被用于解释近距离的事件。行动识别理论虽然也检验过时间透视对行动识别的影响,但是它没有对不同时间点的直接现实的差异进行检验。比如,其研究发现,如果提前很长时间让个体来思考婚礼这一行动,个体会用高水平术语来进行表征,如“为了表达爱意”;而在婚礼当天,人们会将婚礼用低水平术语进行解释,如拍照等。事实上,这两个时间点的直接现实并不相同,比如拍照这一事件是在婚礼发生当天才会出现。因此,他们认为的时间距离效应可能是由于两个时间点的直接现实不同造成的,而不是表征水平不同造成的。而在解释水平理论中,不同距离的直接现实是保持恒定的,即假设个体在不同距离条件下对事件所拥有的信息相同。这样,解释水平理论能够进一步探讨距离透视对解释水平的影响,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最后,解释水平理论对消费者心理学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与行为决策理论一样,解释水平理论也强调偏好建构的概念,认为偏好、选择等高度依赖于人物和背景因素。但解释水平理论则更深入地揭示出,偏好被建构的方式不仅仅是决策任务或背景的函数,也是决策中个体心理距离知觉的函数。基于心理距离的表征、评价和行为的转换,解释水平理论为理解一系列偏好反转现象提供了一种自然整合的解释框架,为当代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卓越的理论模块。这是由于偏好的变化常常反映了心理距离维度的变化。此外,解释水平理论框架对解释和预期消费者行为的不同范式,如购买决策和意图、品牌表征、后悔、不满等有着丰富和重要的意义。
(1)心理距离影响解释水平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个体对事物的解释水平随心理距离而变化,继而影响个体对事物的判断、预测、评估等认知活动(Liberman and Trope,2008)。解释水平模型最早关注人们如何评价和处理时间距离。Trope and Liberman(2003)发现久远的事务人们会进行抽象的心理表征,这是因为时间久远的事物,其具体细节已经无迹可寻,即使有迹可循也不见得可信。而事物的本质特征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时间久远的事物,人们只能关注其抽象的本质特征,即进行高水平的解释。其后,不断有研究发现,空间、社交、发生的概率等心理距离也会启动个体高解释水平的心理表征。例如,在空间距离方面,当在电脑上完成任务时,身体越向后倾即与电脑距离越远,参与者对任务的心理表征越抽象;在社交距离方面,权力导致与他人的距离感触发了更高的解释水平。
(2)解释水平影响心理距离
不仅心理距离影响解释水平,解释水平也会影响人们对与事物之间心理距离的感受。当解释水平较高时,时空久远的事物显得更清晰、更易得,如同登高就可以望远。这样一来,高解释水平可以扩展心理视野,人们得以关注较为长远的目标。解释水平较低时,人们会收缩自己的心理视野,关注当下的、具体的需求。因此可以说高解释水平让人们目光长远,低解释水平让人们目光短浅。
(3)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激励的契合
Berson and Halevy(2014)以及Berson et al.(2015)提出了解释水平契合的概念,认为解释水平与职位差距的契合对领导-下属人际互动具有影响,即高解释水平之下,员工与领导的职位差距越大,越能产生积极的领导-下属人际互动除此之外,解释水平与激励手段相匹配会提升激励。由于解释水平越高,人们看重集体或长期的利益,关注行为的价值,因此,对高解释水平员工提供集体励或长期回报,对低解释水平员工提供个人奖励或短期回报,激励作用更强。
(1)解释水平与伦理和公平
应用解释水平理论可以解释并预测人们何时更关注伦理道德。Eyal et al.认为,由于道德准则较为抽象,因而高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关注道德准则,对道德僭越行为有着更强烈的消极反应,而对道德美德行为有着更强烈的积极反应。解释水平越高的领导,越关注什么是应该做的,因此越容易惩戒下属的道德僭越行为。以上研究认为,解释水平越高,人们对道德准则越敏感,但也有与此矛盾的发现。Gong and Medin发现,抽象表述(高解释水平)僭越行为时人们对道德僭越行为的评判没有那么严苛,意味着高解释水平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敏感。
解释水平除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还会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现有的组织管理研究在“人们先前道德行为如何影响后续道德行为倾向”这一问题上存在矛盾的观点。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觉知理论认为先前道德行为会导致后续的道德行为;而道德证书理论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先前道德行为赋予了人们实施不道德行为的资格。解释水平理论整合了这些矛盾的观点,认为当用高解释水平来表征先前的道德行为时,人们之后会持续地表现出道德行为,这是因为抽象的表征凸显了核心价值观,而人们倾向于做出符合自己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2)解释水平与创新和变革
人们必须跳出当前的条条框框,才能产生新的想法。高解释水平能够帮助人们跳出当下时空等的限制,从而促进创新。基于此,一些研究发现,心理距离会增加创造力,或是促进探索性学习。解释水平还影响了学习源的选择。
Kalkstein et al.发现,当一个问题被抽象表征时,人们倾向于选择遥远的学习源;而当需要明确、具体的信息时,人们倾向于选择更近一些的学习源。Packer et al.发现,解释水平与变革相关,因此高解释水平使得员工更有可能去建言或表达异议。
(3)解释水平与领导行为
在战略领导领域,领导认知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议题是领导如何看待环境中的威胁和机会。Barreto and Patient根据解释水平理论认为,领导在公司的职位影响到了他们与外部冲击之间的心理距离,继而影响了他们对外部冲击的解释水平。在微观领导领域, Berson and Halevy等提出了解释水平契合的概念。当领导和下属的职位差距较大时,抽象的沟通(如愿景型领导)更能激发积极互动,带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社会连接;而当领导和下属的职位差距较小时,具体的沟通(如给下属反馈和评估)更有用。
(4)组织内的心理距离
组织内哪些场景会让员工体验到与心理距离有关呢?Wiesenfeld et al.将之总结为权力、虚拟组织和远程工作。在虚拟组织工作会体验到和他人的心理距离,因而虚拟团队成员会更加抽象地表征自己和他人。Reyt and Wiesenfeld认为,在非工作时间用移动设备工作需要人们将与家庭距离较远的工作角色整合到家庭生活中,这种角色整合帮助形成抽象的心理表征。另一个与距离有关的因素是权力,权力通过社交距离影响解释水平。权力感会把自己和他人区隔开,形成社交距离。一个关于权力的有趣的发现是,言语抽象的人看起来更有权力,因为人们觉得抽象的语言常被用来评判他人,而评判他人显然是有权力的人所能做的事。
考虑到解释水平理论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组织内的行为心理距离的相关性,管理者可以相对容易地影响和塑造员工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解释水平。这无疑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术”的选项。例如,管理者可以通过拉开各种心理距离提高员工的解释水平来维持员工一贯的道德行为,引导员工关注组织的长期目标,以及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在与基层员工沟通时,高层领导应该强调组织愿景,而基层领导则应该对员工进行更加具体的指导与反馈。
除此之外,领导者还应注意,组织形式与工作特征等组织实践可能会借由影响心理距离而塑造员工的认知(解释水平)。例如,在虚拟组织中工作的员工思维更加抽象,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和远程办公也可促使员工思维更加抽象,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和远程办公也可以促使员工形成抽象思维。总之,在借助解释水平理论知晓组织实践对员工认知的影响后,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准确地预测和管理员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