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自我表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自我暴露)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目录

什么是自我表露[1]

  自我表露最早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这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一书中将其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Derlega和Chaikin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交换自我的任何信息.包括个人的地位、性情、过去的事情以及未来的计划等”。

  一般认为自我表露这一概念包含三种方面:第一,Jourard在1968午提出自我表露不仅是向对方呈现真实自我,而且是人们表达亲密和爱的方式。Cline也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信息传递行为或事件,所以自我表露是一种行为事件;第二,Jourard在1971年提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前提和表现。Cline认为自我表露个体的一种意愿或能力,自我表露被认为是稳定的个体或关系特质;第三.Yalom在1985年提出,自我表露是一种人际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表露给对方什么,而是在这个关系情境下进行表露,更重要的是表露会使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丰富、深入和复杂。

  自我表露其实是一个交互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自我表露不是单独的过程,而是相互、持续的循环过程;(2)情境性,情境会影响自我表露的过程;(3)自我表露过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自我表露的类型[2]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表露的类型做了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

  1.描述性(descriptive):自我表露和评价性(evaluative)自我表露

  Delerga和Margulis(1983)把自我表露分为两种类型:描述性自我表露和评价性自我表露。描述性自我表露主要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表露,包括有关个人的思想、经历等;评价性自我表露指个人对自己的感受、评价或判断的自我表露,包括自我评价、内心感受等。

  2.正向的自我表露(positive self-disclosure)和负向的自我表露(negative self-disclosure)

  DeVito(1998)根据自我表露内容的性质,将自我表露分为正向的自我表露和负向的自我表露。正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有关个人积极正向的,不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负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个人试图隐瞒的或不愿表露的,会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些积极自我表露的人会对个体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一般正向自我表露在交往初期较多,随着关系的深入,负向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增多。负向的自我表露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关系的恶化或中断。

自我表露的功能[2]

  研究表明自我表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自我表露能增进个体的自我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有益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1.增进自我认识

  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他认为一个从不对重要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不表露者无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self-clarification),因为在向对方表露自己的观点、想法、态度和感受的同时会使自己感到明了。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为在与他人分享信息时会引出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2.有助于问题解决

  人们会发现仅仅是大声地将问题说出来就有利于解决问题,找到对问题或令人担忧的事情的有效解决方法。Cherry(1991)认为在自我表露后经常会伴随着对自己问题尤其是内疚感处理能力的提高,一旦人们开始表露自己的经历,一般会意识到原来事件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令人郁闷或难为情,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

  3.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表露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自我表露是关系满意度关系质量的一个有效预测因子。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

  4.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自我表露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咨询和治疗方面。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表明,坦白和表露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有益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研究发现,不仅是特定的病因而且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体器官对疾病的易感性。一些研究证实,回避情感表露与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有关。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有时会回避自我表露,正如前面相关的自我表露理论所提及的个体在决定是否表露这些信息时会考虑危险和代价,包括个人危险和关系危险。Derlega(1987)将这些危险分为几类:被拒绝;发现对方对建立亲密关系不感兴趣:表露的信息被对方用来在关系中获得控制权力;对方将表露的信息传播出去;混淆个人界限;信息的互惠失衡。DeVito(1998)将自我表露的危险归为个人危险、关系危险和职业危险。Kowalski(1999)将自我表露的危险归为:人际代价;产生不期望的印象;自我感知的改变;情感调节;界限调节; 自我表露的道德两难。这些学者对自我表露消极结果的分类虽有差异但有交叉重合,在个人因素方面最重要的危险就是导致被对方拒绝。有时候这种对被拒绝的害怕和担忧是不合逻辑或夸大的,但有时候这种危险的确是存在的。

自我表露量表

  在自我表露的研究中,常用的量表为朱拉德的“自我表露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表露的维度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学习和工作、金钱、个性、身体。

  每个维度有十个项目组成,共六十个项目。针对不同目标人分别回答自我表露的程度。

  然而,这份量表之后也经过多次修正,在自我表露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况对量表的不同标准进行更改。例如在陶佳雨的《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是李林英修订后的问卷。

  自我表露的测量方法

  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采用的测量方法有: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实验法。其中自我报告法使用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和交互作用法。

  自我表露问卷主要有Jourard 的Self- DisclosureQuestionnaire (JSDQ)、Chelune的Self-DisclosureSituationSurvey (SDSS) 和Miller 等人的MillerTopicslnventory(MTI)。其中JSDQ被广泛用于测查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

  实验法在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研究中运用较多。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是Pennebaker的结构化的书写表露范式

自我表露与社会问题研究

  自我表露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社会心理学、多学科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外,还涉及到公众环境与职业卫生、精神病学、家庭研究、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生医学传播学等。

自我表露人际关系

  人们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暴露能拉近彼此关系,自我暴露的层次和程度都一定程度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邱蕾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中表示,人际关系的深度与自我暴露的层次是紧密联系的,自我暴露提高了人际沟通有效性。

  Al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暴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

  周哈利窗模型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他将人在交流时的心理,根据对信息的“暴露”和“反馈”分成四扇窗,每扇窗代表一种与沟通有关的人格特征。由此来看人际交往中的可信度

自我表露与学校群体

  中学生的自我暴露

  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邱莉在《中学生自我暴露发展趋势研究》中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暴露总水平,从初中到高中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青少年青春期自我发育程度不断上升的结果,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当- -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标志

  李红梅在《自我暴露一一缓解大学生心理 压力》中表示学生之间的互相暴露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彼此的信任程度和亲密度,针对于此需要加强弓|导特别是加强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关系更加融入。

  陶佳雨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表示学生的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的方式存在密切关系,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存在不同的影响。父母的过多拒绝与否认意味着对子女个人能力的否定,这是造成大学生不愿过多对父母进行表露的原因。

  李董平在《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表示女生对父亲、母亲以及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初中生对母亲的表露水平高于高中生,中学生对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水平低于大学生,青少年对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水平随着年级增长而提高。独生子女对最好同性朋友和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等等有关青少年自我表露的细致观点。

  教师自我暴露

  何玲在《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影响因素探析>冲表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要承担本身的工作压力,还要更多的将注意力放置在学生身上,教师精力同样有限,如果将过多的感知投入到外部环境中,自然就降低了对自我内部信息的感知,也失去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先机。同时,当今社会对教师过于“职业化”与“道德化”也使教师不愿意去自我暴露内心以免被“道德绑架”,这些都使得失去了自我暴露的最佳时机,导致问题积累,产生相应的教师“道德”问题。

自我表露与写作

  尹丹在《三毛自我暴露式写作中的流浪情结》中表示,三毛的作品,都是一篇篇坦诚的情感剖白,暴露出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甚至个人隐私,通过小说创作手段,再现生活原型的方式实现的。正是因为三毛在写作中的自我暴露,才使得她的文章字字贴切、句句传情。

  毋立杰在《坦诚的心理描写、大胆的自我暴露》中对有郁达夫作品中的自我暴露的方面进行了剖析,他侧重于自我表现,较少地进行客观描绘,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变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郁达夫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主要方式。

自我表露与临床

  龚梅恩在《自我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治疗强迫症》中指出对以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强迫症,其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暴露疗法。国外的研究表明,强迫症极少可完全治愈的,但经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可显著改善,恢复社会适应力。

自我表露的研究现状

  从时间上来看,对自我暴露研究的作者主要兴趣点经历了从基础理论(性别情境因素、自我意识、身体距离)到社会现实方面问题(AIDS/HIV表露、药物滥用、家庭暴力)的转变,与咨询有关的表露、亲密关系中的表露、表露与健康、情绪表露与创伤,则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国外研究概述

  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界定,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静态的现象,认为是个体、关系特质或行为事件;而另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现在普遍认为自我表露为经典的定义是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自我暴露的主要理论有社会渗透理论、压抑理论、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与孤独感相关的理论等。

国内研究概述

  与国外研究相比,目前中国对自我表露的研究比较少,但也被某些学者积极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表露对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的影响方面。中国研究者李林英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谭锐等在对父母的自我表露状况对孩子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父母通过自我表露这种手段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纠正他们不恰当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孙悦亮将“自我表露”应用于心理咨询实践,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来访者自我表露水平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状祝。这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运用 “自我表露”技术,在建立有效咨访关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胡书兰.自我表露研究浅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 2.0 2.1 蒋索,邹泓,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nonameh,陈cc,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自我表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