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核算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关于绿色核算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俗地讲就是把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联系起来,把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双向影响纳入到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形成与原财务核算体系对应的绿色核算体系。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保护地球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发展问题,使企业、个人等行为主体都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少害或无害于环境。绿色核算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使后者在内容上得以扩展,由此涉及环境资产经济利用概念的引入和界定,即在核算时期内投穴经济过程被企业所利用消耗的环境资产,反过来从经济过程看,就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利用消耗的环境投入。
20世纪60年代之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其《世界资源报告》(1996年~1997年)中指出,1950年-1997年间,全世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值从5万亿美元增长到29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但与此同时,全球木材使用量增加了8倍,纸张消耗量增加了6倍,鱼捕捞量增加了3倍,石化燃料增加了5.5倍。至于空气、水的污染,更是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报告》中指出“不幸的事实是,随着经济增长仍在全世界继续,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不但不能保持,而且有更快 速度的恶化 ”这使得世界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问存在着越来越紧张的关系。
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特别是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改,力图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应微观企业,就是要在企业核算中进行绿色成本核算。企业的销售额、净利润等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的销售价值与创造的新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只反映了经济增长部分的“数量”,没有全面反映出企业有损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的“虚数”部分,从而造成了它对发展的不真实表达。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制度安排和思想观念上,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扬弃,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衡量评价社会经济成果的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反映人们从一定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真实福利和成本耗费,同时促使人们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实 现人类的最大福利。这个指标体系就是绿色核算体系。从世界已有的研究看,绿色核算体系一般由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绿色税收、绿色会计(微观)和绿色审计(再监督)组成。
-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具体就是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将治理环境、恢复生态所付的费用扣除掉(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绿色GDP(GGDP)。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内容:
1.科学评估和计量自然资源,强化自然资源(实物)账户与货币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的联系。自然资源(实物)账户通过科学评估和计量详细地涵盖自然资源全部存量或储量及其变化。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大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我国也是一个自然资源弱国,人均自然资源偏少。因此,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等的情况要进行认真评估、计量和有效利用。
2.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核算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由人发明创造和运用的,因此人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也是一种重要资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年从海外回国时,美国当年的海军次长就曾说过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可以抵三个师或五个 师的兵力。而象钱学森这样的人才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所发挥的作用早已被实践证明。另外,现代企业间竞争已由传统的物质资源、货币资本转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是人口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口资源强国,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核算体系,正确评估和计量人力资源,促进我国早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3.对传统经济核算体系中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流量和存量重新进行分解和分类,从而实现环境成本和收益的计量、评估和对比。通过这种分解可以估计环保支出。环保支出可看作补偿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费用的一部分。
4.经环境调整的生产与收入指标的设计与测算。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变化的成本的识别可用于修正宏观经济指标,从而使绿色国民经济指标的计算成为可能,如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
- (二)绿色税收
绿色税收就是为了有效保护环境,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环保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如果说2O世纪的税制是以经济增长即GDP为中心的税制,那么2l世纪的税制将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传统的效率原则体现在税收有利于GDP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税收效率不能简单地体现在GDP增长上,而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换句话说,要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传统的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考虑当代人之间财富分配的公平,而不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新的发展观则要求考虑到“代际公平”。现行税制中的效率和公平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尚存在矛盾,现行税制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做进一步调整。可以预见,绿色税收将在未来税制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它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 (三)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从而使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效益在企业的活动中通过会计工作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便于正确评估和计量企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和管理企业走环保之路。
绿色会计核算系统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微观基础,它通过向企业有关利害关系人报告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因素,如环境支出、环境负债与环境业绩,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履行企业对利益关系者和社 会的诚实报告或详尽说明的责任。
- (四)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是指审计部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确保绿色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它是对如实披露其资源、环境情况以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用以证实其真实性、合法性。
绿色核算主要是将各核算要素按照一定方法折算为货币, 目前普遍采取的环境核算的方法有三种:① 自然资源核算法,它注重实物量的核算,关注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实物资产平衡,即期初、期末存量和流量的变化;② 货币量核算法,主要研究和反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指出,把由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③福利核算法,主要研究生产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个人造成的环境影响;④影子价格法,影子价格反映了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越丰富,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即资源的数量和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另外,还可以使用如下价值计量公式: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O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2位。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抵消,使中国经济增长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中国“绿色GDP”扣除资源、环境代价是负增长,急待引起国人关注。中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缺少对资源、环境的核算内容,尤其是我国资源产品的价格未将资源、环境成本计入在内,在国际贸易中暂时具有价格优势,我国的资源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商品,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损失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造成我国境内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GDP计算严重失实。英国经济学家沃夫德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物质增加而环境资本在减少,总体资本就可能是零甚至负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数量扩张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为质量提高的内涌型增长模式,制定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生态补偿原则、企业生态成本和绿色税费额度、世贸绿色仲裁等,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纳入会计成本,以会计的特有方式,保投资和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做定量测定,核算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虽然近年来,一些企业也实施了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保),但还没有普遍开展和实施。从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看,绿色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还没有形成,对绿色会计在建立健中国绿色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的绿色会计准则。
生态环境即绿色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本。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原则,在政策与法规上,制定绿色国民经济体系指标、绿色统计、会计和审计的准则、制度和法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