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倒金字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经济倒金字塔[1]
经济“倒金字塔”是德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Jonathan Tenenbaum)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特南鲍姆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金融化的价值都可以构成倒置的金字塔结构,该结构分成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金字塔底部,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物质产品;第二层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贸易;第三层是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第四层是完全虚拟的金融衍生品。“倒金字塔”结构有其严密的构成规则和运行规律。总体而言,“倒金字塔”结构上层部分的增长要远高于底层部分的增长,整个“倒金字塔”结构增长呈非线性特征,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比例。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倒置的金字塔越来越头重脚轻,“倒金字塔”的层次越高,增长速度越快,并超出了常态。据统计,世界每天金融交易总额中与实物物品贸易有关的不超过1%~2%。正如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所言,“90%或90%以上跨国经济的金融交易不是服务于经济家所说的经济功能”、,而是为了追求价值增值。国内一些学者由此提出了“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概念,国外学者则以“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非真实经济”(unreal economy)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例如,当代财富的实质内容是金字塔顶部价值形态的虚拟资产,还是金字塔底部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和真实的服务贸易?当外汇交易量是对外贸易总额的70倍,而正常的比率为2倍~3倍时,货币资本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实际生产过程创造了利润?全球虚拟经济规模是实体经济的5倍,虚拟资产大大超过了实际资产,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是否需要一一对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因经济“倒金字塔”现象被凸现出来。
“倒金字塔”加剧发展的原因[1]
(一)金融全球化是“倒金字塔”加剧发展的重要原因
金融全球化使不同职能和不同类型金融市场之间解除了内部分割,各国内部货币和金融市场外部的相互渗透以及与全球化市场接轨,使“以钱生钱”的增值方式泛化,加剧了“倒金字塔”趋势。
1.金融全球化使主要资本市场利率趋同。古典金本位时期资本净流量与GDP相比占较大比重,但这个净流量基本上是为了使贸易便利的需要,产生了与资本总流量方向的一致,即从资本净输出国——欧美发达国家向其他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入。这表明当时在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回报率差异。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资本总流量空前庞大,并且资本流向没有明确的方向,资金在更多国家之间频繁流动。特别是规模巨大的短期资金,它们的流动往往与当地的虚拟资产价格波动有关,用稀缺性原理已经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大规模资金的国际流动。这一切促成了全球金融资本收益的趋同。它表明:金融市场的地位从原来服务于贸易和生产转变为相对独立且作用巨大,经济主体以追求货币经济膨胀为目的获取货币利润,金融市场与实际经济关联越来越远。
2.金融全球化使“生产性”与“金融性”增值方式混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大企业集团的金融活动与工业活动之间的区别越来越不严格,纯金融盈利机会大大增加。大企业集团利用所有权和债权资本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追求快速的货币收入成为增值的主要方式。例如,股票、债券和外汇等金融市场带来快速高回报的利润,资产并购改善了资本收益率和金融效益。其中,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风潮成为“金融性”增值的主要途径,因为尽管生产资本的合理配置和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也是企业并购的目的,但并购主要目的是金融资产名义价值被低估,有望在将来股市景气时价值上扬,并购主体可以通过转卖或继续持有其资产获得自身利润的增长。据统计,在1984-2003年间,三分之一被收购的企业在同期被转卖,并购行为作为资本重组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开发资本的收益率和金融效益。所以,“金融性”增值方式的泛化是虚拟资产大量膨胀的原因之一。
3.金融全球化加速金融证券化进程。在金融证券化的作用下,大量公司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各种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金融工具来配置其资产组合,国际资本流动更加便利。同时,金融证券化导致了各种流动性强的可交易的金融工具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各类票据、互换、远期、期货、期权等带来了收益和风险的不同组合,在金融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以对各种传统工具进行捆绑和分解,使其对公众更具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广泛兴起的资产证券化,大大推动了金融证券化的进程。以大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各个经济实体在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支持下,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属性的资产进行组合,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这一融资手段使国际资本流动更为便利,金融资产规模日益增大,加快了虚拟经济的发展。
(二)财富积累内容变化是“倒金字塔”加剧发展的根本原因
虚拟经济理论认为,人类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积累内容逐渐发生变化,“财富”基本上越来越与物质财富相脱离,越来越具有虚拟性。积累发展过程的逻辑大致为:在市场经济初期,资本积累的含义主要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积累的价值形式虽然表示为货币积累形式的储蓄,但最重要的价值增值形式依然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活动。因此,积累的主要目的与其形式的背离并不大,人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积累的实质性内容是固定资本形成。当积累被分成固定资本形成和货币形式的积累(储蓄)时,这个时期积累的内涵虽然偏重于其物质内容,但其实现则必须通过货币储蓄来完成。可以说积累的形式已经在制约着实际固定资本的形成。没有货币形式的积累或储蓄,就无法形成固定资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制企业与股票发展起来了。股票的一级市场实际与银行业的融资一样,为企业提供资金,企业为其提供收入。股票的股息收入显示出股票收入与生产企业的密切关系,股票的收入不过是生产资本利润的一部分。二级市场的发展在融资与生产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虚拟价值增值的形式,即通过股票价格的波动而获得收入(至少在股票成长的长时期内,股票价格是呈现上涨的)。这就是说,二级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增值形式。而这个价值增值形式虽然与生产资本有关,但是同股息收入相比则是一个新的形式,其来源也与股票代表的企业关系更小。因为股票所代表的企业以外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其股票价格,导致股息收入之外的收入变动。这个时候,股票本身的独立意义已经存在,即它本身作为财富的性质被市场所推崇,只要持有股票就等于持有企业,不但可以分得企业利润还可以获得股票增值的收入。股票就是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积累股票就意味着积累财富。显然这个积累开始相对独立于固定资产及其生产能力的增长。一些暴富的人不是靠生产活动而是靠股票的炒作。当人们发现价值增值的新的形式之后,作为私人财富的积累就包含着大量的虚拟资产的积累了。它们的价值不是逐渐消失或缩小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长。虚拟财富的积累与实际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能力和知识的积累同时发生,而且虚拟财富的积累与实际积累是相对独立的,并呈现“价值化”积累的趋势。
随着股市的发展,债市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来了,房地产市场也迅速成为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于是价值增值的形式多样化了,不再是仅仅依靠物质生产过程。服务业的发展导致GDP中的成分开始包括服务业。体育、娱乐业、金融业的服务收入也被计入GDP,还有中介机构,包括理财咨询、房地产中介机构的服务等,它们的收入也计入GDP。这些GDP的内容与传统的对生产的理解不同,它们变得更不确定,其收入大小与经济环境的关系更大,而与企业成本关系相对于制造业更小。这些变化为积累增加了新的内涵,一些相对脱离于实际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成为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资本化定价为特征的虚拟资产近20年来逐渐成为人们财富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以货币、金融等形式表现的虚拟资产的积聚与增长就成为积累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当股票等有价证券出现以后,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以证券形式出现,即出现财富的证券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财富概念,不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而是以货币符号和各种‘剩余索取权的纸制复本’代表的虚拟财富。随着信用制度和财富证券化的发展,一切财富都符号化、虚拟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