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稻谷期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稻谷期货

  稻谷期货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的一个新的商品期货,基准交割物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稻谷》三等质量指标及《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割细则》规定的早籼稻,其交易代码为ER。

  早籼稻指的是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早籼稻期货合约的主要内容与小麦期货较为接近:交易单位为10吨/手;报价单位为元(人民币)/吨;最小变动价位为1元/吨;每日价格波动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3%及《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最低交易保证金合约价值的5%;最高交易手续费为2元/手(含风险准备金);采取实物交割的方式于指定交割库进行交割。

稻谷期货价格影响因素介绍

  随着稻谷生产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加深和进程加快,稻谷行情不再是单独演绎,不仅受国家政策因素、早籼稻供求等基本面因素影响,而且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与其他农产品价格联动,受天气、自然灾害、心理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供给和需求

  供求因素是决定稻谷价格的根本因素。供给方面主要由三方面组成:(1)前期库存量。它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价格上涨,供应充裕价格下跌。(2)当期生产量。当期生产量主要受种植面积、单产的影响。影响种植面积的主要是农民与其他农产品的比较收益、国家的农业政策等因素,影响单产的主要是天气、科技水平等。必须研究稻谷的播种面积、气候情况和作物生产条件、生产成本以及政府的农业政策等因素的变动情况。(3)商品的进口量。商品的实际进口量往往会因政治或经济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应尽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价格水平、进口政策和进口量的变化。

  需求方面:通常有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和期末商品结存量三部分组成。(1) 国内消费量。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主要有: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的变化,政府收入就业政策。(2) 出口量。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出口量增加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应;反之,出口量减少会增加国内的供应量。(3) 期末商品结存量。这是分析期货商品价格变化趋势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如果当年年底存货增加,则表示商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期货价格有可能会下跌;反之,则上升。

  从历年生产情况看,由于早籼稻品种的特殊性,农业政策和种植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因素对早籼稻的面积和产量影响较大,相应引起早籼稻的价格也发生较大波动。此外,早籼稻库存变化、储备稻谷的轮换、托市粮出库销售的数量和价格等也影响早籼稻的供给量从而影响到早籼稻的价格。在消费方面,我国早籼稻主要用于口粮、国家储备、工业及饲料消费,总体上呈平稳增长势头。由于早籼稻用于储备的量较大,工业和饲料消费近年来增长也较快,对市场的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常规品种供不应求,价格还有上涨空间。此外,节日和群体消费效应、进口和出口量的变化等也会影响到早籼稻市场的阶段性需求。

国家政策

  国家的粮食产业政策影响甚至主导着早籼稻的供求和价格。第一,各项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保证了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对早籼稻的面积和产量也形成有力地支撑;第二,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公开竞价拍卖、储备等宏观调控政策则基本主导了早籼稻的价格走势。为稳定早籼稻生产、保护农民利益,2004年起,国家在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四省执行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收购),2008年广西也纳入政策范围。2005、2006年由于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连续两年启动了该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托市效果,保护了农民利益。

收购市场竞争

  早籼稻收购市场状况直接影响收购价格的走势。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早籼稻收购市场入市主体增加,不仅有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地方收储企业,还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民营经营加工企业和个体商贩等,激烈的竞争推动了早籼稻市场价格的提升。


与其他大宗农产品的比价关系

  玉米、小麦等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农业经济的好坏,从长期看,玉米、小麦等价格高低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强的相关性。早籼稻与中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的消费比价关系最为重要,这些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早籼稻价格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早籼稻与其他大宗农产品的比价关系会对早籼稻的供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早籼稻的产销情况,导致其未来价格走势发生变化。

成本和收益比较

  生产早籼稻谷的种子价格、化肥、农药等成本变化直接导致了稻谷价格的变化。其成本主要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雇工收割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机械作业费、燃料动力费、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修理维护费等。

季节性

  早籼稻的价格表现出明显的的季节性波动规律。一般地,每年9-10月、12月至次年1-2月为消费的旺季,早籼稻价格上涨;3-5月、10-11月为季节性消费淡季,需求疲软,价格通常下跌;每年的6月为青黄不接时期,价格开始回升;7、8、9月为收购旺季,早籼稻价格通常上涨。

天气、自然灾害和心理

  早籼稻生长期间易受天气、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同时,产销各方对市场行情判断往往存在分歧,看涨看跌的心理进而影响其购销行为,如果农民惜售心理较强,使得市场粮源有限,自然会促使价格抬升。

稻谷期货上市的必要性分析

  (1)国内稻谷价格波动大。稻谷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和大宗粮食品种,不仅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是国内重要的口粮品种。面对日益开放的国内外市场,稻谷的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直接影响着稻谷供给的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2000年以来,稻谷市场价格 经历了6个大的波动周期,涨跌幅度近20% 。在这种波动面前,稻谷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怎么去面对这种风险呢?目前最有效的一·种机制,就是期货市场机制。稻谷价格波动较大需要推出相关期货品种进行避险。早日推出稻谷期货交易,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 制,促进我国稻谷产业发展。

  (2)生产者规避风险需要稻谷期货。稻谷作为一种生物产品,其供给周期较长,供给弹性小,因而依据现货市场价格而不是未来市场(期货市场)价格来调节其生产量和生产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和滞后性问题,从而导致未来的市场风险。而期货市场上所生成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往往更具真实性、超前性和权威性,从而大大弥补了现货市场价格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内在缺陷。这种价格体系可真正促进“农业跟着市场走”,理性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发展大豆和小麦期货的效果看出。

  (3)粮食企业规避风险需要稻谷期货。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发展,各地已经出现和正在形成一批省级、市级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组织货源时,一般要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即使市场价格下跌,他们也应该按合同收购农户的粮食;在销售时,要与销区的企业签订合同,即使市场价格上涨,他们也应该按合同销售。这样一来,过去被农户分散了的粮油价格风险和粮油交割风险,现在就集中到了这些龙头企业。这样就对粮食龙头企业的经营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他们迫切需要到粮食期货市场上去回避价格风险和交割风险

  (4)储备粮的运作需要稻谷期货。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后保障。为了适应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支持粮食购销市场化,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增强国家调控能力,还必须适当增加中央储备粮的规模。中央储备粮数量巨大,质量要求高,运作过程中的风险也相当大。地方储备粮也有类似情况。储备粮收购的价格风险、质量风险以及储备粮轮换中的脱空风险、陈化风险、进出口风险都需要利用期货市场加以管理。

稻谷期货上市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为了尽快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目标,客观上需要我国加快粮食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正是适应这种迫切要求,中央在“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共同构成了完整 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现货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当期的粮食供求关系及价格变动情况,期货市场价格则反映了未来一定时期内粮食的供求关系及价格的变动趋势。只有两种价格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开展稻谷期货交易,将建立起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三级稻谷市场体系,促进稻谷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为稻谷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提供有效的价格指导,有助于生产经营企业合理决策,减缓稻谷生产和价格的剧烈波动。

 (2)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信息指导稻谷生产与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以往农民在安排种植计划时往往是依据上年农产品的价格,结果到收获季节,市场上的同一产品增多,因为其他农民也是同样决策。同时,我国农民生产比较分散,信息往往很闭塞,在涨价面前,就是不大会卖粮,尽管价格上涨了,但农民并没有得到好处。而期货最长可以报出l8个月以后的价格,如果农民知道这个信息,每年在耕种时,能看到来年的价格,就可以科学地组织生产。而在卖粮时,也可以参考期货市场的价格有计划地进行。所以,如果上市稻谷期货,就不会再次出现前几年稻谷持续大量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同时,即使是在市场价格水平较低的年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信息,也能抓住机会卖个好价钱。

  (3)完善国家储备粮吞吐和轮换机制,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我国的储备粮吞吐机制并没有真正起到平抑粮价过度波动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储备粮轮换大多数参考现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而利用期货市场可以为国家储备粮的吞吐提供理想的价格参照系数。当期货市场显示粮食价格较高,偏离合理市场价格水平时,政府可以在期货市场上抛盘打压粮食期货价格,带动粮食价格下降;当粮食价格过低时,政府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买盘抬高粮食价格,平抑粮食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同时,期货市场的两大经济功能为分散国家储备粮轮换市场风险和质量风险提供了市场载体。其基本做法为:在期货市场上卖出陈粮期货合约的同时,可以等量买进新粮期货合约,进行实物交割,实现套期保值,从而有效避免储备粮的超期储存和陈化,防止储备轮换时因行情波动导致的亏损,还能够确保储备粮库存管理的帐实相符。这样,既可以使中央和地方粮食收购和储备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消化过去形成的亏损,又可以从根本上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粮食收购和储备能力,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微观经济基础。

  (4)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国家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虽然可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根据现有方案,在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必然会下降,一方面使得根据保护价或目标价与市场价的差价确定的粮食直接补贴部分的财政支出剧增,另一方面当出现农民“卖粮难”时,如果政府入市收购(到时政府肯定会这么做),则又会付出巨大的财政支出。更有可能的是,差价补贴与政府入市收购,具有与保护价收购相同的功能,无法做到预先调减供给,将极有可能使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持续下去,使得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粮食直接补贴不能转移、分散农业(粮食)风险,只是对风险进行部分补偿。稻谷期货交易恢复后,利用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通过搭建农民通往期货市场的桥梁,农民就可以把粮食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这种运用市场机制来管理粮食风险的方法,既可以稳 定农民收入,又可以降低成本,还比政府管理更有效率。

  (5)保障粮食安全。过去,国家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通过现货市场的实物吞吐实现,存在调控成本过高和调控滞后的缺陷。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吞吐调节,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某一期货合约价格过高,表明该商品将出现短缺,国家就可据此及早采取措施,如运用国家储备,制定较高的保护价,增加商品的供给,使市场供求趋于平衡。通过期货市场,国家可以预先知道某种商品未来的价格走势,从而可以正确地制定或调整政策,使宏观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宏观调控中保持主动。发展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利于弥补粮食现货市场的不足,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提高粮食市场体系的运行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形成;可以有效改善储备粮轮换、弥补现货吞吐调节的不足。发挥期货市场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以市场的力量来保障粮食安全是一条很现实且很重要的途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期货价格为主要参数,以现货市场为流通底盘,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价格,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利用两个市场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通过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形成中心,提高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掌握国际粮食市场的主动权,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6)有利于提升我国稻谷产业的国际地位。目前美国、印度、泰国等国家开展了稻谷类期货交易。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和贸易国,发挥稻谷独特的市场优势,我国非常有条件、有潜力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稻谷定价中心。

  (7)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通过订单形式使农户的风险得到了转移,但风险过于集中在龙头企业,这样会危及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经营安全,影响产业化经营形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提供了转移经营风险的途径。通过进行相关农产品的套期保值来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而不是让自然和市场风险在产业化链条的各环节之间相互传递,这对于维护公司与农户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大豆期货、玉米期货的成功交易就为粮食企业回避经营风险做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上市稻谷期货的条件和时机成熟

  根据国外经验,期货品种上市一般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 大宗商品,有大量的现货交易。②价格频繁波动。③品质容易划分。④ 耐储存。而稻谷期货正好符合这些基本条件。除满足一般期货品种上市的要求外,稻谷期货就其本身而言,其上市的条件和时机也成熟了。

  (1)国内外农产品期货的上市为稻谷期货上市积累了经验。稻谷期货与玉米期货、大豆期货及小麦期货一样,同属于农产品期货,我国的大豆期货和小麦期货上市多年,市场运行平稳,而且健康有效,玉米期货两年前上市,这些都为稻谷期货上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美国、印度和泰国都已经上市了稻谷期货,这也为我们上市稻谷期货积累了国际经验。

  (2)我国粮食的市场化改革为稻谷期货上市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国务院决定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由于有关政策法规规定“信贷资金不允许进入期货市场”,而大额的国有粮食企业运营资金多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自有资金极少,因此在以往粮食的购销过程中无法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锁定价格风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后,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不仅会打破国有企业对粮食收购资源的垄断,而且对企业经营上的限制也会同时减小。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会为今后更多的粮食企业通过期货市场锁定经营风险铺平道路。对交易主体的扩大将是期货市场的重大利好。广泛的市场参与者将更加推动期货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增加市场操纵者的难度。

  (3)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精神。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推进,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发挥其价格发现和管理风险功能,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需求日益显现。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的精神,国家将继棉花、玉米之后批准稻米等粮油期货新品种的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4)国家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促进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2003年度,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采取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的方式,即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而中间粮食收购企业则被推向市场。这是中国农业补贴领域的一场革命,农业补贴由流通环节转向生产环节,将对 期货市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往的保护价补贴方式使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人为扭曲,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很难得到正常发挥。实行直补后,粮食的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相应的避险需求将大量增加,粮食市场完全市场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 功能、套期保值功能都能够充分体现,有利于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格市场化,需要期货市场新增更多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并有利于更多的资金进入期货市场。由于直补后农产品市场价格趋向于完全市场化,大量的订单农业会依据期货市场价格进行生产并避险。只 有大流通的期货市场,才能适应这一要求。

  (5)各经营主体避险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粮食价格的波动将会更加频繁,稻谷产业的各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将日益迫切。而且我国农业市场风险仍部分地隐藏于计划体制模式、多样化生产过程以及农户家庭内部。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隐性的市场风险会逐渐显现和放大,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避险需求将更加强烈,增强了其对期货市场的依赖程度。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稻谷期货"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