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需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社会福利需求是指人们在所处的环境中,经过客观比较和主观感受,察觉在某些方面有所匮乏并产生危机感,但又缺乏通过经济解决的能力,因而需要政府或组织进行特定的行动干预,提供他们必需的物质或服务,以解决困难、摆脱困境,恢复或增进福利。
社会福利最基本的目标应该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即为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人提供福利性的帮助。一般来说,满足人的需求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当个人能力的限制而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时,就需要他人的帮助。如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主要途径除了劳动之外,还有家庭、家族、亲友、邻里、民间慈善团体、宗教团体和政府等,但在现代社会,福利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福利制度的安排、国家的再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各类社会服务来满足。
因为个人需求具有社会性,使得对需求的分析研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并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都离不开对人的需求的分析。如社会行政学家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定义需求,认为个人的社会需求是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其中儿童和老年问题被认为是贫困和疾病所带来的。经济学家认为需求就是人们的“偏好”与“要求”,可以由货币来支付购买,因此,需求就是以购买力为基础的对那些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家则认为需求应该用“目标”和“策略”来定义,需求是与特定的目标相联系的,并必须以某种策略来达到。
有关福利需求分类的研究有很多,如蒂特马斯将需求分为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弗斯特将需求分为供给者需求和需求者需求;国际劳工组织将需求分为基本需求与相对需求;等等。但较为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伯力梭(Bradshaw)的需求分类。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的需要。
(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伯力梭在1972年曾提出一个界定福利需求的分类方法,并根据这种方法将需求分为四类,以此作为社会福利政策对资源进行分配的依据:
(1)感受性需求。个人根据感觉与经验所反映出的个人盼望或想要的(人的生理需求或主观欲望),但尚未通过任何方式或行动表达出来的需求。
(2)表达性需求。当人们将他们内心或潜在的“感受需求”通过行为表达出来,使其他人明白他们的意愿与要求时,就成为了“表达性需求”。
(3)规范性需求。由一些专家或专业人员根据某一状况界定的需求,而不是由当事人自己主观地感受到或主动地提出,这样的需求就是规范性需求。
(4)比较性需求。假定社会上存在两个群体,他们在各方面的条件、背景都大致相同,但如果一个群体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而另一群体还没有,则后一个群体则产生了在公平原则下的“比较需求”。
福利需求满足的过程总是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资源的有限性是福利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因而引发了福利需求的优先性问题。
首先,社会福利的分配原则是公平与效率兼顾,其中首要的是公平原则。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是在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
其次,由于人类福利需求的界定受经济、政治、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福利需求在个人层面上,大多数情况下为应该优先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社会层面上,则是一个社会选择的问题,这往往受制于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规划者、立法者和有关介入力量的价值选择。一般而言,社会选择在福利需求满足优先性方面的原则表现为:
(1)个人基本生活需求、医疗保障的满足优先于其他人自由权的保障;
(2)某个人的自由权优先于他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但当个人选择影响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基本需求时,参照第一条;
(3)政府在维护与保障某一群体的基本人权,如基本生活需求、免于受到伤害、接受义务教育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优先于他人财产权的保障。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社会和价值选择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家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
- 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障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1,第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