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Certificate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pecialist)
目录 |
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是指具有物流师职业资格的所有人员都将被加入物流人才库,供物流或相关企业进行人才交流或选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级别分为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三个级别。
1.职业等级的实用性。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分别设立: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可以适应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2.培训教材的权威性。成立了由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物流专家组成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专用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吸收了当前相同教材的精华,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实际需要,参考国际有关资料,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师资力量的可靠性。从事物流师职业资格的培训机构和考试中心,选择在开设物流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以上院校,经过严格的考察和考核。培训教师必须是相关学科的在职人员,而且经过了本标准的专业培训。
4.考试认证的严肃性。按照"考培分离"的原则,在每一省市只设一处考试中心。
5.执行标准的统一性。采用"六统一"的认证制度,即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培训、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和统一认证。
6.培训证书的通用性。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凡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经过严格培训,考试合格才能取得相应证书。本证书可在全国同行业通用,作为应聘上岗的资质证明,并积极创造条件,与国际相关组织合作,逐步实现国际互认。
目前,物流人才培训市场较为混乱,各种名目繁多的物流人才培训机构很多,培训和认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缺乏全国统一的、权威性的培训认证体系。
物流人才培训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为了迅速规范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秩序,发挥其在物流人才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职业资格管理条例,在全国推广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取得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1]
根据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凡符合申报条件者,均可报名参加该资格认证考试。
(一)助理物流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经助理物流师资格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2.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5年以上。
3.具有相关专业大专学历。
(二)物流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并取得合格证书
1.取得助理物流师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物流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合格证书。
2.取得助理物流师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学历的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2年。
4.取得相关专业学土学位。
(三)高级物流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取得物流师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物流师正规培训达标准时数,并取得合格证书。
2.取得物流师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职业高级
3.取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3年以上。
4.取得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四)关于持各类学历、学位人员的申报
名称必须以“物流”命名,如“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方可视为相关专业:
(1)所学专业为“电子商务”、“交通运输”、“交通管理工程”、“国际贸易”和其他专业(物流方向);
(2)所学课程中必须有“物流”课程,并成绩合格。“本职业”是指:申报者本人直接从事的岗位是企业的储存、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岗位。“相关职业”是指:申报者本人对下述岗位的作业过程予以直接管理或对以下岗位的作业流程予以设计规划的职业,该类
助理物流师资格认证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部分,均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
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分为系统知识和熟练技能两部分,均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
高级物流师资格的认证考试分为综合知识和高级技能两部分。综合知识考试采取标难化试卷测试方式,高级技能考试采取完成论文答辩或物流系统方案设计的方式进行。
物流师资格认证统一考试每年为四次,时间分别安排在月份最后一周的周六和六月份的第三周的周六。
只有经过中国物流学会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授权的机构和单位,才有资格作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中心。
- ↑ 陈少华主编.“师”途财经白领职业规划[M].ISBN:7-5005-7543-2/F.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