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创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流通创新是指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
流通创新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即流通体制创新、管理机构创新、流通结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流通秩序创新、信用体系创新、中介组织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产业政策创新等等。
1.流通体制创新,即中国流通产业要从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切实发挥市场机制在流通产业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2.管理机构创新,即同流通体制转变相适应,流通产业的主管机关切实实行职能转变,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管理为主走向服务为主,从政出多门的多头管理走向高效、精干、务实的“一支笔”管理,从内外有别的内外贸流通业隔离管理走向一体化管理。
3.流通结构创新,即流通产业结构从传统业态、方式为主走向以信息技术和新兴业态为主,从国有企业为主走向非国有企业为主,从流通产业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走向协调发展,同时促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结构的合理化。
4.企业制度创新,即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切实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中国流通产业的微观基础。
5.流通秩序创新,即流通产业在反垄断、反欺诈的过程中,从低水平无序竞争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有序竞争;从行政化垄断走向规模化、大中小流通企业都得以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6.信用体系创新,即流通产业从信用缺失走向信用体系健全,投融资渠道畅通,商业行为信守契约和服务承诺。
7.中介组织创新,即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流通产业形成独立自治的商业、行业协会,建立起自我约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
8.基础设施创新,即流通产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必须具备的硬件支持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增加投入,从传统设施为主走向现代设施为主,运用现代设施装备起来。
9.技术手段创新,即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与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大幅度增加科技含量,促进流通业从慢节奏、高成本的传统流程走向快节奏、低成本的现代流程。
10.产业政策创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提升流通产业政策的地位,从颇受局限的行业性政策上升到可产生多向性影响的宏观政策,在国民经济全局中突出强调和充分发挥流通产业政策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在流通领域表达“鼓励、发展什么或限制、抑制什么”的场合,要从计划经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主观多变、制造歧视、基于国有经济的行政化流通产业政策,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依靠法律和法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覆盖全社会的市场化流通产业政策。
流通刨新的特征[1]
流通创新是以流通产业的运行为前提,构建与完善流通创新机制必须研究流通创新的特征。现阶段,我国流通创新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流通创新是以市场创新为前提的创新
“创新理论”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关系。主要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多维度行为,不仅表现在技术上,而且表现在市场等方面。对于主要由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物流业和租赁会展业等组成的流通产业,市场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市场是流通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流通产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流通产业的效益也取决于市场。没有良好的市场条件,流通产业就不能正常运行,不进行市场创新,流通产业无法发展。所以,流通产业在创新过程中必须以市场创新为前提来开展,流通创新机制的构建也必须以此为中心。
(二)流通创新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创新
流通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是流通产业的宗旨,高质量地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是流通创新的基本目标。因此,流通产业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均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三)流通创新是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的创新
流通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流通产业的活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联系着众多生产者,为促进生产,发展经济提供了基本条件;二是流通产业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其复杂多样的需求:三是流通创新涉及到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的政策、社区的关系和金融业的支持等,涉及面极为广泛,创新难度较大。
(四)流通创新是以信息化为先驱的创新
流通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任何一种交换首先是信息的交流.流通产业的运行以信息化为先导。流通产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在商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流通创新,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的动态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的广泛运用,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从而使流通成本得以降低,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流通范围逐步拓展。国内外经验证明,流通信息化可使流通产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以上,为流通产业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流通产业信息化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为中国流通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流通创新的动力[2]
流通创新的推进,是受分工深化、技术进步、消费者主导权确立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等因素影响的。分工深化带来了生产的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带来了交易环节的增加,因此,旨在降低交易费用的流通创新就成为提高经济整体效率的必要途径,而技术创新为流通创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消费者主导权的确立又进一步加速了流通创新的进程。
(1)分工深化推动流通创新。随着产业分工、产品分工、要素分工的扩大,产业间、产品间和中间品的交换和流通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流通创新提供了动力,而流通创新又反过来促使了分工效率的提高和进一步深化;
(2)技术进步引导流通创新。在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经济飞跃都与技术革命相伴随,特别是产业革命之后,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作用日益递增,可以说,没有技术进步,就没有流通业的发展,也没有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来了制造业的迅速扩张,城市人口比重急剧增加,社会需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了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最终分离。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的进一步扩张,流通商开始追求规模经济性与速度经济性,批发领域出现了商品流通组织的变化,交易所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商品经销商,同时,自营批发商迅速发展。零售领域的创新则表现为百货商店的兴起以及连锁组织的出现;
(3)消费者主权凸显呼唤流通创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消费倾向上已经由原来的以基本生活资料为主转变为通讯、教育、娱乐及居住水平等方面的高层次生活消费追求。并且在目前各类商品大量充斥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已经告别了盲目购买的时代,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营销传播的受众,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消费者的自主性变得日益强烈。消费者正在日趋掌握消费的主导权。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将消费者放在首位,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企业需要转变原先的思想观念,通过创新,实现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销售出去;
(4)降低交易费用倒逼流通创新。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制约,我国流通组织存在诸多不合理地方,如产权不清、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集中程度低等,并由此带来了较高的交易费用。而且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较低,很多流通环节还都处于半机械化、半人工状态,劳动效率较低。同时,流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交易规则不完善,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竞争现象难以制止,这都导致了居高不下的交易费用。高昂的交易费用不仅浪费社会资源,减少消费者福利,还会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绩效的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道路会更加漫长。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技术创新和流通制度创新来降低交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