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永恒主义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

目录

什么是永恒主义教育[1]

  永恒主义教育是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复古的一种教育理论。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2]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反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旗帜下诞生的。它提倡复古,主张恢复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古典主义的教育传统,是对西方传统的古典文科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在“二战”前的各种教育思潮中,永恒主义教育最具人文主义色彩,它批评进步主义降低人文主义研究的重要性,过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永恒主义教育流派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一种反应,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加深的表现。它试图依靠教育的力量来拯救“道德上、理智上、精神上”的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重现”稳定、文明、繁荣的往日风景。从根本上讲,它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永恒主义者通过演说、文章等形式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它降低了智力训练的标准、削弱了基础知识,在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永恒主义与进步主义之间的论争也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永恒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永恒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赫钦斯的代表作有:54卷的《西方世界名著丛书》)(1952年)、《美国高等教育》(1936年)、《为自由的教育》(1943年)、《教育中的冲突》(1953年)、《学习的社会》(1968年)等;艾德勒的代表作有:《怎样读一本书》(1940年)、《儿童教育建议:教育宣言》(1982年)、《十个哲学错误》(1985年)、《改革教育》(1988年);利文斯通的代表作有:《希腊天才及其对我们的意义》(1912年)、《教育的未来》(1941年)、《苏格拉底的画像》(1938年)、《虹桥和其他教育论文集》(1959年)等。

  永恒主义者认为,人性是不变的,因此控制这个世界的法则也应该是不变的。所以,适合古希腊人的教育同样也适合于当今的教育,教育的性质也就是不变的、永恒的。它从根本上否定经验的作用。虽然它强调人性不变,但是并不排斥儿童具有可塑性。它认为儿童的可塑性是有限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儿童都有普遍共同的本性。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许多活动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对教育目的的论述应该局限于教育这种活动的范围之内。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发展那些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的根本特征,即永恒不变的人性。在课程内容上,永恒主义强调理智的训练。在永恒主义的课程中,“那些职业训练发明的‘如何做’的课程是列在黑名单中的,其根据是它们强调技术,而不是理解;它们强调具体的技能,而不是理论”。它们认为课程应该由永恒学科组成,而且永恒学科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比如哲学、文学、历史、数学、科学、艺术等。要学好这些知识,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必需的工具或技能,主要指读、写、算的知识技能和古典的语言,如拉丁语和希腊语。在教学方法上,永恒主义反对填鸭式、反对灌输式,主张发挥家长作用,督促鼓励孩子多做家庭作业,强调严格要求、“深思”学习,认为教室要有修道院的气氛等等。永恒主义者极力推崇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和读书,注重思想的交流。

永恒主义教育的影响及评价[2]

  影响:永恒主义教育流派是以一种特定哲学观为理论基础,以演绎的方式对教育问题和教育观点进行阐述的一个教育哲学流派。它注重教育内容的永恒性,把文化遗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强调教育中较为长远的理论技能训练目标;主张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以及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教育机会,奖罚分明。它是在反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旗帜下诞生的,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危机中的传统教育,并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最终归于平静,原因很多。最主要的问题是它力求以古代、中世纪文明的绝对标准来解决现代文明的问题。而且它不像要素主义那样,在反对进步主义的斗争中同时吸取了许多合理的因素。永恒主义教育在许多问题上矫枉过正,使自身陷入了复古、保守和极端化的误区。因此,它遭到多方面的批评并很快被新的教育流派所淹没,是一种必然的命运。永恒主义教育虽然已走向衰落,但是它的许多合理因素被以后的教育流派所接受和发展,以新的形式产生着影响。如它的以不变应万变的通才教育思想;注重文科在陶冶情操、发展理性中的作用;强调读典范性的名著以及呼吁“学会学习”等。这其中蕴含着许多超时代的合理内核。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过去曾对弥补进步主义教育的缺陷作出过贡献;现在又为解决东西方新旧教育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借鉴。

  评价:永恒主义者重视文科的教育思想,具有启迪意义的“读书”理论,它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传统文科教育的简单模仿和重复。它把文化遗产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加强青年一代的知识、修养和理智,否定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社会培养理性人才。课程是培养人的精神养料,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永恒主义教育偏执文科一端的做法固然不可效仿,但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面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我国在世界性的大趋势中应当思考的问题。永恒主义教育的“名著课程”是通过问答法进行的,它不仅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也强调儿童的积极思考及自学活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本领。由于新知识是在学生参与下取得的,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他们还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锻炼自学的能力,从而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开辟道路。永匣主义教育是在二十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唯一强调“读书(名著)”的,在人们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以及世界性的“混文凭”、“向钱看”和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中,永恒主义的读书理论无疑是一股清风。在我国,中学生几乎没有课外阅读,大学生没人去指导怎样阅读,致使古典名著无人问津、粗俗著作一版再版的局面一直在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怎样引导青少年去读书、读好书,也是我国教育界应该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不过,尽管该教育流派有许多合理因素,但不可否认,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有很多。永恒主义教育提出的永恒教育目的、永恒课程、永恒人性等口号都是不足取的。他们在教育问题上所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主张,大多依赖于哲学思辨,缺乏较为坚实的心理学社会学作为其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圣才考研网主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辅导教材.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09.
  2. 2.0 2.1 2.2 袁华,郑晓鸿主编.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Mis铭,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永恒主义教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