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气候智能型农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气候智能型农业(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目录

什么是气候智能型农业

  气候智能型农业能够持续地提高生产能力、收入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乃至消除温室气体排放,进而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农业。”

气候智能型农业产生的背景

  1.气候变化。使粮食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世界平均温度正在升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能改变降水、蒸发、水土资源等基本环节和要素,进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测算,如果温度升高1~3℃,粮食生产能力会增加,然而,升温超过这一幅度,粮食生产能力则会降低。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影响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地区,当温度升高1~3℃时,粮食生产能力会略有提高;而在低纬度地区,特别是季节性干旱和热带地区,即使小幅升温1~2℃,也会导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下降。在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的同时,世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所以说,气候变化间接使世界粮食安全面临威胁。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根据世界银行报告《降低热度:极端气候、区域性影响与增强韧性的理由》的分析,到2030年,干旱和酷热将使目前玉米种植面积的40%不能继续种植玉米,同时,气温上升可能导致大片的热带稀树草原消失,进而威胁牧民的生计,为此,到2050年,营养不良人口所占比重预计会增加25%~90%[3]而根据南非农林渔业部长蒂娜·乔马特·彼得森的估计,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使非洲农业产量下降10%~20%,粮食价格将会持续上升,很多贫困人口会陷入饥饿困境。

  2.农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任重道远农业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公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世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3.5%,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另外,据FAO2006年的估计,仅从种植和养殖环节来看,种植业中耕地释放的温室气体已超过世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养殖业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总排放的比重则达到18%。因此,要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农业重任而道远。

  3.气候智能型农业谋求“三赢”。不难发现,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此,2010年FAO发表题为《气候智能型农业———与食品安全、适应和缓解相关的政策、措施及融资》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致力于实现粮食安全、气候适应和减少排放“三赢”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对其制度、政策选择以及投资和融资模式做了介绍,并围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都市农业等方面总结了一些典型案例。

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主要内容

  一是通过能实现协同作用和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政策选择,解决由粮食安全、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综合挑战,而且,所做出的政策选择是由特定国家的国情、国力以及所推广应用地区的具体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决定的。

  二是评估不同部门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选取重点领域,权衡相关利益,致力于实现多重目标。再次,依靠政策、战略、行动和激励等要素的支撑,克服政策选择在应用过程中的阻碍,并通过更大范围的政策实施、金融投资制度安排,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在此条件下,向农户提供知识、资源金融市场等服务,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

  三是鉴于气候变化与农业和农村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要提高农业应对冲击的能力,特别是应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冲击的能力,并努力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主要做法

  在《气候智能型农业资料》中,FAO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实施框架,包括了灌溉水管理、土壤管理、能源管理、基因资源管理等对策以及气候智能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系统,而且,每项对策和生产系统下面,都具体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施。

  在FAO等机构的推动下,上述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措施已经在非洲多个国家进行实践,并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例如,在喀麦隆北部,当地的稷、高粱和玉米无法适应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少雨,为此,在FAO的支持下,农业科研机构研发了能适应变化的早熟品种。在此基础上,农民组建了公司来生产有质量保障的种子,并销售给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尽管生产环境不佳,新品种仍带来了较好的产出。受到鼓舞的农民纷纷购买新种子,导致需求量大增,公司于是扩大规模。后来,有68家社区企业创立,雇佣人数超过1000人,年生产种子达到200t。

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对中国的启示

  1.着眼大局考虑农业发展问题农业的产生背景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农业生产排出大量温室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相关要素条件,进而降低农业生产能力。由此可见,农业生产问题不是简单的投入与产出的产业问题,而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农业发展问题时,也应当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入手,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产业发展的模式。也就是说,在推动农业发展时,不应忽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之外的因素,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另外,在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强化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业生产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因为除了衣食住行外,适宜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也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决定性条件。

  2.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气候变化是世界性挑战,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中国人多地少,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在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导致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生产能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紧急应对,借鉴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念和经验,逐步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采取具有包容性、协调性的对策措施通常情况下,与农业相关的政策都是由各个部门分散制定的。

  这些政策服务于各自的不同的目标,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联系,无法做到相互协调和包容,因此,很难在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达到更为综合性的目的。例如,要想推动农业生产,加大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则一般由农业部门出台政策;要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则一般由环保、气象部门出台政策;而要想加大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则一般由科技部门出台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出台后,只能服务孤立的目标,难以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粮食安全、气候适应和减少排放“三赢”的统一目标。因此,需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出台一体化政策或采取联合行动,增强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4.加快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科技创新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作为一种促进农业实现多重目标的新发展途径,气候智能型农业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例如,培育耐旱、耐热等能更加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研发提高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效率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探索能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新的生产模式等。所以,要促进农业生产和气候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 要增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气候智能型农业的认识,提高其开展相关领域创新的积极性。
  • 要促进农业领域和气候环境领域科研资源的整合,为跨学科研究创造条件。
  • 要扩大对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领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
  • 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广大农业生产者意识到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重要意义,为相关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土壤。

气候智能型农业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在气候智能型农业一词出现之前,政策界和学术界已经普遍使用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等相关概念,可以说,气候智能型农业与这些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

  (1)与可持续发展农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FAO1991年发布的《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可持续发展农业被定义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它包含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维度。在FAO看来,气候智能型农业能通过前瞻性的方法,同时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可以说融合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3个维度,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但是,气候智能型农业既不是一种新的农业系统,也不是一种新的实践模式。它只是一种新的途径,即通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引导当前农业系统做出必要改变,以共同解决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

  (2)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10年的《绿色经济》报告中,绿色经济被定义为“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匮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实践角度讲,绿色经济就是在降低碳排放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破坏生态多样性和削弱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实现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目标。不难看出,绿色经济同样融合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3个维度。而且,同气候智能型农业一样,它们重点关注的是那些能够而且必须立即解决的地方性问题,而不是能产生世界性、长期性影响的问题。因此,它们都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加具体和贴近实际。

  但是,除了关注和应对地方性挑战,如推动某一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气候智能型农业还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解决问题,如倡导节能减排以减缓气候变化。为此,需要整合现有的实践、政策制度资源,增强政策和实践的包容性及同步性,以应对农业在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另外,要做好内部利益权衡,避免出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政策措施,并强化政策措施的协同性,以实现多重目标。

参考文献

  • 龚晶.刘佳.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内涵、实践与启示[D].世界农业.201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气候智能型农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