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数据民主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数据民主化运动)

数据民主化(Democratizing Data)

目录

什么是数据民主化

  数据民主化是指将政府、企业、机构等所拥有的各类公共数据推上互联网,允许任何人访问和下载。公民有权使用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数据,自己选择帮忙的专家和应用,而且只在任务需要帮手时。也就是说,公民拥有数据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

数据民主化的发展

  1991年免费操作系统Linux横空出世;1990年代起,互联网的普及为软件自由运动推波助澜。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采纳了开放源代码的做法,“开源(Open Source)”一词被正名并获得全世界软件行业的认同。

  软件由代码和数据共同组成。当开放代码成为共识和现实的时候,新一代的创新者,又将眼光投向了数据。但是代码开放只涉及技术层面,而数据开放涉及面太广,不仅关乎技术,还与数据内容相关,直指安全与隐私。因而数据开放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阻力,数据开放也没有像代码开放一样在商业领域兴起。数据开放的诉求,首先指向了公共领域和公共数据,即政府采集、拥有的数据。

  数据开放运动沿袭了软件开源运动的很多诉求,如通用非专有、机器可处理、获取无歧视等,数据开放运动可谓是开源运动在软件领域的深化。这种深化,不仅局限在技术领域。对美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006年奥巴马还在担任美国国会参议员期间,和另一参议员联合推出了《联邦资金责任透明法案》(FFATA),这个法案后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被称为《科伯恩——奥巴马法案》。根据这一法案,2007年,USAspending.gov上线发布,成为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公共支出信息的门户网站。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开放网站,可以对联邦政府2000年以来高达3万亿的政府资金使用情况以及30多万个政府合同商所承包的项目进行跟踪、搜索、排序、分析和对比,其数据每两周更新一次。网站上线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好评。

  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上任第一天在他的总统备忘录《透明和开放的政府》中阐述“多方协作”理念:“政府应该是多方协作的。多方协作让人民积极参与政府工作。各行政部门和机构应利用新工具、方法和系统,在各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全面协作。此外还要与非盈利组织、企业和个人进行协作。各行政部门和机构要广泛征求公众的反馈,以评估协作的效果,确定新的协作机会。”他认为“人民知道得越多,政府官员才能更加负责任”。

  2009年3月,奥巴马任命联邦政府历史上第一位首席信息官,4月他又任命了首位首席技术官;经过多个部门的沟通磨合、克服了众多的分歧意见,联邦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上线发布,全面开放政府拥有的公共数据。这些数据,其中许多曾经是政府管理人员的内部决策参考,是官员的“专利”,市民大众无权使用;而今,这些数据允许全球任何人访问和下载。这一做法被称为“数据民主化”。截至2011年12月,仅在Data.gov网站上,就汇集了1140个应用程序和软件工具、85个手机应用插件。其中有近300个是由民间的程序员、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自发开发的。

  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开放政府拥有的公共数据,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更重要的是,Data.gov不仅仅是一个创新的结果,它的出现,代表着数据在社会的自由流动、知识向大众的自由流动,这位更多的大众创新、社会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数据不会被它所激发的思想和创新消耗,相反,它可以为创新提供无穷的燃料。一小片合适的信息,可以促使创新迈进一大步。一组数据,可能会得到数据收集人难以想象的应用,也可能会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因为这些创新型应用,数据的能量将层层放大。

数据民主化运动的兴起[1]

  英美等国正在发生的数据民主,虽然没有流血示威贯穿其中,但也不是至上而下的仁政,还是社会各界力争的结果。在英国,“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就在为此一直力争。2009年3月,他利用一次科学年会上演讲的机会,呼吁政府公开数据,并带领台下的听众一起喊口号“原始数据!现在就要!”。还有一次,伯纳斯·李了解到时任首相布朗将会和他一同出席一次颁奖典礼。他准备了一大套说辞和理由,准备“轰炸”首相。在这样一次貌似偶然的谈话之后,他取得布朗的支持,被任命为内阁的高级顾问。

  伯纳斯·李很快遭遇了政府的铜墙铁壁。几乎每一个部门对公布数据都疑虑重重,拒绝公开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举不胜举,但重中之重,还是担心公众对数据会有和政府不一样的解读、分析和结论。伯纳斯·李四处碰钉,他总结说:这项改革涉及到官僚文化的改变,难!

  伯纳斯·李决定在英国举行一次公共数据的开发应用大赛,以此彰显全民数据共享的效果。这个竞赛成了转折点,2009年夏天,伯纳斯·李带着普通人开发的若干小程序,在白金汉宫给全体内阁部长做了一次展示,最终赢得了他们的背书。2010年1月,英国政府的数据门户网站出台。除去地理信息之外,该网站公布了3000多项民生数据,从每一套房产的成交价,到每一起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再到各项宏观经济指数,包罗万象。

  5月11日,英国新首相卡梅伦走马上任。三把火之一,就是迅速认可了这场数据民主运动,并正式提出了“数据权”(Right to Data)的概念,指出这是信息社会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承诺要继续在全社会推向深入。5月25日,英国女王在议会发表演讲,也强调要全面保障公众的“数据权”。数据民主,已然深入人心,并成了英国新政府的前进方向,伯纳斯·李的努力可谓结出了正果。

  隔洋相望,美国的数据民主运动,也是一个“争”字贯穿始终,过程甚至高度相似。2009年5月,为了深化数据民主的概念,美国也组织了一次和英国类似的公共数据开发应用大赛。大赛的幕后推手迈克尔·克莱(Michael Klein)原是一名商人、律师,和伯纳斯·李相比,他是小人物。但他志向不小,2006年以来,为了这项公共事业,他四处奔走,先后捐出了个人资产近500万美元,组织筹建了专门的非政府机构阳光基金会(Sunlightfoundation.com),后来成为数据民主化运动当中的生力军。

  当然,推动一项社会变革,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众多的民间组织、新闻媒体也纷纷投身其中。多年来,英国的《卫报》一直在为数据民主摇旗呐喊,发起过多轮舆论攻势。在美国,技术民主中心(Cdt.org)、开放政府(Opensecrets.org)、阳光基金会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在他们的游说呼吁之下,2009年1月,奥巴马上任的第一天,就发表了“开放政府”备忘录,并在白宫增设了首席技术官一职,专门负责数据公开工作。2009年5月,美国政府推出世界第一个数据门户网站之后,社会各界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继续发起网上签名等一系列运动,总结指出政府所公布数据的不足。今年4月,30个联邦政府直属部局向社会宣布了各自的下一波数据公开计划,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品头论足,多个组织联合上书白宫,直言12个部门的计划空洞无物。白宫被迫公开承认有若干部门的计划缺乏可操作性,需要重新制定。

  此外,在这场数据民主化的运动当中,还有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身影和志愿者的贡献。在英国,有上千名程序员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为数据公开提供义务的技术支持,开发出来的新软件,又被作为开源软件免费供公众使用。在美国,不仅有人打义工,甚至还有“好事”者越俎代庖,自己收集整理公共数据,提交白宫。在这种态势下,仅仅一年的时间,美国数据网站上公开的数据从最早的47项激升到今天的272677项,正所谓积滴水而成大海。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Mis铭,苏青荇,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数据民主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