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弗雷特·罗杰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目录 |
埃弗雷特·罗杰斯,又译E.M.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者,传播学者。他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从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执教于母校,后赴密西根州立大学任传播学系教授。于2004年10月逝世,生前居住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
埃弗雷特·罗杰斯于1931年出生于他们一家人位于爱荷华州卡洛尔的农场中。罗杰斯的父亲喜爱农业方面关于电动及机械的创新,但极度不愿意甚至是拒绝利用生物化学在农业方面的创新。于是他拒绝使用新型的杂交玉米种子,即便使用这些种子可以增加25%的收成并且抵抗干旱。因此,在1936年的爱荷华州的旱情中,在邻居那使用了杂交种子的玉米生长的粮食高且坚挺著立在田地里的同时,罗杰斯一家的田地中的作物却枯萎了。经过如此种种,罗杰斯的父亲终于被生物化学在农业方面的创新说服了。
年轻的罗杰斯一开始并没有上大学的打算,直到有一天他的中学教师将他和一些同学载到了埃姆斯去参观爱荷华州立大学,罗杰斯选择了在这所大学里取得一个关于农业的学位。他后来在朝鲜战争中服役两年(1952-1954)。在此之后他回到了爱荷华州立大学,并分别于1955和1957年获得了田园社会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罗杰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57-63)、密歇根州立大学(1964-1973)和密歇根大学(1973-1975)任教。他曾任斯坦福大学国际传播学的珍妮特·佩克教授(1975-1985年)和南加州大学安嫩伯格通信学院的沃尔特·安嫩伯格教授兼博士研究副院长(1985-1993年)。
作为富布赖特学者,罗杰斯曾在波哥大的哥伦比亚国立大学(1963-1964)法国的巴黎大学(1981)任教。他还是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特聘教授(1977年)、墨西哥伊比利亚-美洲大学的客座教授(1979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路德维希·艾哈德教授(1996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黄金辉教授(1998年)和南洋教授(2000年至200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客座教授(1999年至2000年)。他曾担任国际传播协会(英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主席(1980-1981)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会员(1991-199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将自己的兴趣转向“娱乐教育”领域。
1993年,罗杰斯移居新墨西哥大学,担任传播与新闻学系系主任。在朝鲜战争期间,他驻扎在空军基地时,他就喜欢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他帮助新墨西哥大学启动了一个传播学博士课程计划,重点是跨文化背景。罗杰斯患有肾脏疾病,并于2004年夏天从新墨西哥大学退休。他在几个月后去世,留下遗孀科琳·谢夫纳罗杰斯(Corinne Shefner-Rogers)博士和两个儿子:大卫·罗杰斯(David Rogers)和埃弗里特·金(Everett King)。在他47年的学术生涯中,罗杰斯留下了30多本书和500多篇文章。
罗杰斯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这门学科首先在美国兴起,主要研究如何运用传播来 促进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改革和发展道路有所 启示。该学科集中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发展中 国家向现代化过渡阶段中的信息作用、国际传播新秩序等问题。另外, 罗杰斯也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主要探讨了该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在总结概括以 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理论的论述范围和检验范围。罗杰斯 对传播学发展史也有独特的研究。他沿着传播学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 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 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史。
1962 年,罗杰斯在对农村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创新扩散》。这项研究对《人民的选 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级传播”的概念作了 重要的补充和修正。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 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产生和波及过程的 “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 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人 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扩散》,可以说是”传播流程”研 究三部曲。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 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
罗杰斯在 1971 年创立了创新扩散模式,在美国传播学史上,被 认为是传播与发展的一个”主导模式”。这个模式以接收者变量、社 会体系变量、所意识到的创新特征为函数,显示了获知、说服、决定、 实施、确认环节。罗杰斯讨论了涉及创新推广过程的因素,比如,创 新观念本身、推广渠道中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接受创新发明的社 会成员的社会状况和个性特征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创新观念的 推广过程。在罗杰斯看来,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包括新的观念、实践、事物等)扩散传播过程是曲折的过程。借用香农和韦弗的信息和不确定 概念,罗杰斯认为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有的方法和观念,因此创新会带 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感;有相对的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 察性以及更少复杂性的创新往往比其他创新更快被人们所采用;信源 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异质性,因而早期的采用者往往是愿意率 先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新事物,并甘愿为之承担风险的那部分人; 他们能够接受新产品初期的局限性,还通过人际传播,使所处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相信并采用创新。之后,意见领袖在他们的人际传播范围 施加影响,或协助某项创新的散布,或阻止被视为有害创新的采用。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 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 息;但在劝服阶段,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有力。因此,”大众媒介与 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途 径”。创新散布理论,在市场营销、产品更新和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生 命周期这些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罗杰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罗杰斯在他的许多著 作和文章中探讨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趋势, 尤其是指出了以经验主义传播学为主流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对实践性 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议程设置研究中应当以一种三角测量方 法取代以往单一的调查方法,以便更全面地测定公众的议程,更清楚 地理解个人议程设置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将涉及议程问题的更多的变 量纳入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之中。他重视对大众传媒议程的分析,重 视研究议程设置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硅谷热》
《硅谷热》总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硅谷的崛起”,以苹果电脑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硅谷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高技术文明”,从风险投资、创业故事、人物传奇等各个方面描绘了硅谷的生态状况。第三部分为“硅谷的。讲述了硅谷模式在全球的扩散、硅谷面临的全球竞争和深远影响。
书中,硅谷这场传奇的主要角色:人物、公司、技术、产品等都综合在其中,一锅子端给了嗷嗷待哺的人们:PC革命、半导体传奇、软件神话等新的天空,惠普、英特尔、苹果等创业代表,休利特、乔布斯、格罗夫等的暴富故事……当然,文章也有侧重,比如仙童公司是硅谷的摇篮,“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讲述这些故事,不煽情,也不呆板,倒符合硅谷的身份。
本书在最合适的时机成为了宣言硅谷的“科普读物”,满足了整个世界对于硅谷的向往和好奇。从此,一个新兴的高科技时代开始,新经济也在酝酿中期待爆发。
《创新的扩散》
埃弗雷特·罗杰斯是著名的传播理论家,但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这本《硅谷热》。本书在描述硅谷的同类著作中,也说不上是最优秀的。但是,在学术界,罗杰斯的名字几乎就是研究“创新扩散”的同义词。他最早出版于1962年的著作《创新的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几乎成为新科技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1973年,他和休梅克(F. Shoemaker)对这方面的研究做了有代表性的综合和分析。他们对创新扩散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认为其至少包含四个明显的环节:即知晓、劝服、决策、证实。罗杰斯将创新扩散的受众分为5类:①创新者(Innovator),②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③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④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⑤落后者(Laggards)。
《传播学史》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必读的读物。《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