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审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公共政策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从形式、事实、价值三个维度,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系统(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公共政策过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和公共政策的结果和影响进行的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审计活动。公共政策审计,监督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经济政策事项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信息和咨询,目的是保证政策目标实现,提高公共政策决策质量,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升国家和政府政策能力,继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良好治理目标的实现。
首先,开展公共政策审计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委托和授权,代表民意的当权者的施政纲领是否能以顺利推行,实施效果如何,公民以及公民的代表机构就需要委托一个专门机构加以检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产生审计表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一些重要政策,特别是制定和涉及民生民情的规定和公共财政资金的安排等,都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维护政策公平。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法制的产物,是推动民主法治的工具,因此国家审计理应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有所作为发挥作用。
其次,开展公共政策审计是审计转型发展的需要。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的审计机关,其工作显然不能只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微观层面上,更应把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挥更大的作用。温总理曾强调,审计工作要突出推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审计机关必须把检查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作为重要内容,有力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和措施,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同时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对于审计发现的典型案件,不仅要审深审透,严肃处理,还要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从完善制度、机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第三,开展公共政策审计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需要。公共政策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建设息息相关的制度,对公共政策审计不仅体现了审计价值,而且能够促进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完善与公正,可以有效防止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发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等关系到民生建设的问题很多,如果政策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人民群众对此就会产生不满。审计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任,其监督职能几乎涉及政府所有部门,可从多领域、多层次的审计中了解公共政策的实施,评价公共政策的效果,关注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政策建设的不足,提出改进和调整建议,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开展公共政策审计,要在建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找到公共政策审计的最佳切入点,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经济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促进经济政策有效执行。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公共政策审计尚在起步阶段,相应的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等都在探索研究之中。从现实情况看,公共政策审计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突破:
(一)审计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即政府权威系统做出的决策,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经济决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政策制定者必须是科学理性的,而非主观武断地进行经济决策。经济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能保证经济政策的客观性、一致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经济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越强,执行的可行性和经济政策所获得的支持度就越高。否则,经济政策执行无论如何严格,其结果将事与愿违,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
每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与民生利益密切相关,现代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决策民主化,追求社会平等,强调公众参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减少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风险因素。
所以,经济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关键就在于经济政策的科学合理性。
(二)审计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只有合法的经济政策,才有可行性和约束力。经济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程序必须符合一切适用的法律规范。
一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合法化,程序规范化是经济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的保证。二是经济政策的执行必须公开化,臵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阳光操作,透明执行,才能杜绝“黑箱操作”现象,这是政策执行合法性的内在要求。三是强化经济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三)审计政策环境的适用性
经济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制定和执行的,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经济政策的周期,一旦超出这个界限,经济政策的执行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经济政策就变得不适用了,需要进行调整、终止或被新的经济政策所取代。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适时调整,调整不仅能保证经济政策本身的正确性,还能保证经济政策的有序运行。对经济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分析和研究,是经济政策方案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目前经济社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一些改革初期制定的经济政策如果没有进行及时完善或调整,这些经济政策就变得不适用了。
(四)审计政策运行的操作性
任何一项经济政策最终总是要贯彻实施的,可操作性成了影响和制约经济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在科技与信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经济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经济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要求向深化、细化的方向发展。如果经济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必然会影响和阻碍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
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政策精神难以理解,难以领会,导致经济政策执行者,要么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经济政策,要么对经济政策作僵化的理解;二是经济政策只强调原则,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使经济政策难以贯彻落实;三是经济政策执行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使经济政策执行者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经济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出现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南辕北辙。四是经济政策的操作性还来源于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变味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等同于曲解和肢解经济政策,比执行不到位更恶劣。
(五)审计政策执行的绩效性
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仅要用绩效事实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要用绩效指标进行定量反映。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定量指标,反映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如给社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多少,给广大群众带来实惠的多少,对自然环境的改善程度,带来税收规模增幅的大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等指标。
在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评价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政策性功能发挥和经济政策性职能的履行情况;促进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情况;经济政策执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情况;经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情况;经济政策执行中的违法违规与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制约经济政策执行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情况;经济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情况。
以上这些内容,基本可以涵盖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风险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要素的评价。
(一)立足推动国家治理,特别是国家安全,合理确定审计项目。
开展公共政策审计首先要解决的是“审计什么”的问题,好的选题是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监督的效果的关键。确定项目时应综合考虑重要性和可操作性。重要性是指在开展公共政策审计时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综合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选择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作为审计的对象,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就业扶助、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等。可操作性则是指选择审计的公共政策和审计覆盖的范围要能够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能够开展,一些难以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公共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某一方面内容不应当作为审计的对象,以确保审计的客观评价和监督作用的发挥。
(二)充分运用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积极探索创新组织、工作方式。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审计与绩效审计具有内在契合性,评价一项公共政策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公共政策审计的应有之义。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在公共政策审计中要注重运用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要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结合绩效审计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既要通过进行审计研究有关资料,选取适当的标准对所审计的公共政策进行定性的评价,又要通过翔实的审计数据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定量的评价。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是一个各方参与、互动反馈、螺旋上升的过程,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长期、艰难甚至反复的过程 ,开展公共政策审计需要及时跟进、持续跟踪,在组织和工作方式上要积极创新,跟踪审计、定期审计、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
对一项公共政策的审计评估依赖于翔实的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政务的大力推进,执行公共政策的政府机构的数据信息系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在开展公共政策审计时,要做到收集、分析、整理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准确性必须不断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这既是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的需要,更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逐步实施联网审计、数字化审计,不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开展公共政策审计提供技术支撑。
(四)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推动良好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应该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如果人民都不肯接受某一公共政策,则该公共政策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很难具有权威性,也很难推行下去,在公共政策审计中,应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性,这体现在审计中和审计后,在审计中要充分运用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获取社会公众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公众位于公共政策的末端,对于公共政策的利弊得失有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公众参与有利于审计机关及时掌握公共政策最新动态和薄弱环节,从而锁定审计的重点;而在审计后应对审计结果进行及时全面的公告,这既是对公共受托责任监督的公告,也是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更加有力地促进国家的善治。
(五)进一步加大政府问责力度,完善问责制度。
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审计作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保证是要加大对公共政策决策失误和执行偏差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员的问责力度,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管理意识,推动责任政府的建设。
(六)进一步加强审计人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公共政策审计需要对政策进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涵盖面广,涉及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评估分析涉及经济学、政策学、管理学、系统工程、生态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而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公共政策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不断通过专业培训提高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很强战斗能力的公共政策审计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公共政策审计的需要。